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2020-12-20 中原文化家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就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了,而父親還健在最好不要留鬍子。那為何這樣說呢?有什麼道理呢?

一、母在不慶生

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父母都很開心,但是對於媽媽而言,意義就更不一樣了,經過十月懷胎,這中間受了多少罪,人們常說,女人生孩子,就好像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所以說,孩子生日那一天,也是媽媽最痛苦的一天。

其實對於母親來說,分娩的痛苦並不可怕,最怕的是在生育中所發生的一些意外。就算是在醫學這麼發達的今天,依然還是無法保證百分百生產順利,所以就更別提古代了。

所以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作為子女的不好好陪伴母親,感謝母親如此辛苦的帶我們到這個世界,還在母親的苦難日這天,扔下母親,自己去外面和朋友們狂歡,這樣合適嗎?

相信這句「兒的生日,母的難日」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孩子過生日這一天也正是母親最辛苦的一天,建議母親還在世的時候,當自己過生日時,應該陪在母親的身旁一起度過這麼有意義的一天。

但是很多年輕人,他們從小已經習慣受到父母的寵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對自己父母的關心幾乎忽略不計。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在家的媽媽是多麼希望這時候,你能在去關心和心疼一下自己的媽媽。

所以古人說「母在不慶生」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要告訴我們母親不容易,要好好孝順。特別是在自己生日這樣特殊的日子裡,更要好好陪伴母親,讓她感受到關愛和孝順。

二、父在不留須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親還在世的話,兒子就不能留鬍鬚。而「留須」也就是指留鬍子,古代男子不是任由鬍子亂長,他們一般在成年後才蓄鬍。但是現在的人多數比較注重儀表了,難得見到留鬍子的人了。

其實古代男子幾乎都會留鬍子,鬍子在古代同樣是成年的象徵,一個男子到了成年之後就會長鬍子,不留鬍子的男性也很可能會被嘲笑,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人認為頭髮和鬍子這些是堅決不能剪斷。

但是那麼為什麼會有「父在不留須」的說法呢?其實這個習俗要追溯到辛亥革命時期,人們對鬍鬚賦予了新的含義。那時候西方風尚傳進來,男子剪短髮,女子不再裹小腳,整個社會風氣日趨現代化,而「父在不留須」正是那個年代形成的新風俗。

還有一種說法是,「父在不留須」是過去人們對父親的尊敬。在古代,鬍鬚代表著「長輩」和「尊敬」,如果做兒子或其他晚輩也留了鬍鬚,就是對父(或長輩)的極不尊重。

因此,父親尚且健在,那麼你就不能留須,否則讓外人看來你就是「以老人自居」了,是對父親的一種不尊重,不敬愛的表現。我們不管是從孝道來講,還是感恩來說,我們都應該這麼做。古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應該做到孝順父母,我們做人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思想和行為也在不斷的在改變,「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已經漸漸被人們所遺忘,但是作為子女而言,對待自己的父母的孝心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改變而消失。各位看官,你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讚、評論、收藏吧!

相關焦點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你都做到了嗎?
    而有一些俗語,也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因為有的俗語背後的文化內涵是在講人性,而人性是不會改變的,所以俗語文化自然也就歷久彌堅。有這樣一句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是古人留下的金玉良言,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有此一說呢?
  •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文/農夫也瘋狂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日當天是陪父母一起過,還是和朋友們出去嗨了呢?各位男同胞們有沒有留鬍子的愛好呢?今天農夫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就和這些相關:「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比較淺顯易懂,「慶生」也就是指慶祝生日。現在的年輕人過生日了,就喜歡叫上好朋友一起去酒店吃一頓,然後晚上還要去KTV玩耍一番。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啥道理?可能很多年輕人都不懂
    文章開頭,我想做一個小調查,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父母的生日?你過生日的時候是在家陪著父母,還是和朋友一起嗨?是不是有很多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早早就留下自認為很迷人小鬍鬚?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 年輕人留意「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話,不是沒道理
    在以前的農村,有非常多的俗語,流傳了下來,雖然它是非常簡單的,但是話糙理不糙啊,雖然這些俗語不像文言文那樣有文雅,但是這些所以它代表著的就是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在以前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那些智慧結晶,這些智慧結晶咱們往往不能忽視,以前你們應該有聽說過一些俗語吧,所以從老祖宗那裡那邊祖祖輩輩傳下來,那勢必是有用的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俗語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的意思是:母親在時,兒女不要慶祝的生日,父親在時,兒子不要留鬍鬚。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我們常說兒女的生日就是母親受難日,所以兒女慶祝自己的生日,而不知母親生你時的痛苦。之所以母在不慶生,就是提醒我們做兒女的,要懂得感恩母親的生育養育之恩!父在不留須,我們知道男人成熟的標誌就是鬍鬚,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長了鬍鬚,你就是成年人了。父母從你出生,養你到長大成人,那是多麼不容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 為什麼老人說「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要教給你的下一代
    俗語是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生活經驗,每一句的俗語,都是滿滿的智慧和經驗!就比如說這一句「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為什麼要如此說呢?母在不慶生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大張旗鼓地過生日。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有什麼含義,這是為什麼?
    本期要帶給大家的俗語是「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話聽著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具體是什麼意思呢?下面一起來看一下吧。母在不慶生這句話的意思是:母親在世時,孩子不要為自己過生日,這是因為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是母親的受難日,雖然對母親而言,孩子們是上天送給她的禮物,但是十月懷胎,中間經歷的困難是沒有辦法一一列舉的。其實,這個不過生也只是個表面意思,並不是真的不過生日了,最重要的還是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他們的付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順。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啥意思?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 按照現代漢語的規定,俗語包括:民間諺語、歇後語、口頭常用語等等。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做子女的,要感恩父母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教我們做子女的,應該感恩父母。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究竟什麼意思?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於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01 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麼古人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呢? 其實古人說的「慶生」並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為人兒女,理解這句話後,感動哭了
    而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中華文化裡是有非常多的要對父母們的表達的感情和具體做法,那麼今天就來和小編一起看看其中比較流傳廣德一句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這句話的意思和它要表達的感想吧。
  •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傳統的俗語,也是對傳統禮儀中「孝」的引申內容。行「孝」不是口頭說說,要付之行動,這兩句就是民間所倡導的行動之一。但含義不全是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母親在世的時候,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父親還在的時候,不要留鬍鬚。這兩句俗語,有更深的含義:●「母在不慶生」是對母親在這一日所受的苦難的敬重。不是說要忘記自己的生日。
  • 母在不慶生,我不認同
    剛剛看完一位條友的視頻,視頻中提到關於母在不慶生的問題,讓我頗感震驚。今天是條友的生日,視頻中的他卻很悲傷。他說,他從來不過生日的,最多也是跟老婆出去簡單吃一點飯,但絕口不提生日兩個字,每年的生日他都很悲傷,看到這時,我有些不解,難道在他生日的那一天曾經有什麼傷心的事發生嗎?好奇心讓我繼續看完了視頻。看到條友滿含熱淚、聲音哽咽的訴說著,能感覺到這是一個特別孝順的男人,不知道為什麼,向來容易被感動的我卻沒有掉一滴淚,甚至沒有一絲感動,難道是我冷血嗎?
  •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留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何講究?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留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何講究?人們在生活當中,親戚鄰居的自然是少不了很多人情事。自己家或者是親戚家、朋友家有什麼大事情,通常就會坐酒席吃飯,在餐桌上其實也是有很多的禮儀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作是「禮儀之邦」,禮儀自然是少不了的,關於禮儀,其實老一輩還總結了一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什麼講究嗎?其實前半句還是很好理解的,「桌上不擺三盤菜」就是說桌子上不要擺三盤菜,在從前的時候,人們祭祀都是以三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的。擺菜是擺三盤,酒也是擺三杯。
  • 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
    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通過了解學習以前的那些傳統文化或習俗我們就會發現,以前人們在生活各方面的事物上講究忌諱非常多,大多都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或是傳統觀念所導致形成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在現在看來都是一些毫無道理、毫無根據的做法,可是過去人們在這方面還是很看重,因此也留下了很多和那些講究忌諱有關的俗語。
  •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老祖宗這話啥道理
    俗語「正月不理髮,臘月不搬家」,你聽說過嗎?其中有何深意。現在也有非常多的人遵守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那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究竟有沒有道理呢?一、正月不理髮首先我們先來說「正月不理髮」,說這個習慣其實是從清朝就流傳下來的,當時清軍入關逼迫著人們剃頭留辮子,但是有一些人誓死抵抗,所以在會有正月不剪頭的說法。相傳當年清軍入關的時候頒布的剃髮詔書就是在一月,那時候的明朝雖然已經滅亡了。
  •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有道理嗎?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們在幹事的時候都是有規律的,否則就會亂套。而木匠也是如此,有經驗的木匠在打做家具的時候,都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做什麼家具就用什麼尺寸,否則的話就會做不出家具,更給自己難堪。而這句農村俗語「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自然也是農村木匠做家具的尺寸,那麼這句話是啥意思呢,其中蘊含著什麼道理呢,李子的四哥是一位木匠,我們聽他是怎麼說的。
  • 農村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門前一池塘,必有寡婦娘」,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門前一池塘,必有寡婦娘」,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俗語。雖說在有些人看來,俗語念起來比較糙,但細細品味的話,就會發現俗語其實蘊含了許多人生哲理。說它是民眾智慧與經驗的結晶一點也沒錯!不過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禁忌類俗語,卻讓人怎麼也想不通,比如這則俗語「門前一池塘,必有寡婦娘」,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說的是什麼,背後有什麼寓意?
    「七不葬父,八不葬母說的是什麼,背後有什麼寓意?文/松松談歷史隨著現代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和人類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很多現代人都已經不相信所謂的俗語了。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選擇到城市裡來打工,做生意等養活自己和家人,所以留在農村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也導致了農村保留下來的一些傳統的習俗和文化現象都被慢慢的忽略了。那今天小編就要來給大家介紹一句農村的俗語,這在農村很常見,但是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肯定就不知道了。「七不葬父,八不葬母」這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方面的一點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