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

2020-12-17 歷史火鍋

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

通過了解學習以前的那些傳統文化或習俗我們就會發現,以前人們在生活各方面的事物上講究忌諱非常多,大多都是人們的心理作用或是傳統觀念所導致形成的,而且很大一部分在現在看來都是一些毫無道理、毫無根據的做法,可是過去人們在這方面還是很看重,因此也留下了很多和那些講究忌諱有關的俗語。

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一句禮儀俗語,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講究和說法,這句話就是「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這句話中的「對火、點菸」指的是什麼,這句俗語又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接下來筆者就給各位大概的解釋分析一下。

這句俗語講的是過去人們在一起抽菸的時候的一些禮儀講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兩個人都抽菸時不會用自己的煙去給別人點菸,三個人在一起要抽菸時,一次性不能同時點三根煙,最多一次電兩根煙,然後換一根火柴重新點火。

人們覺得,用自己的煙去給別人點菸非常不禮貌,就好比別人到你家做客吃飯,你不給客人筷子或者給用過的筷子的感覺一樣,這樣做會讓人覺得你是看不起、不尊重自己。除非是彼此之間非常親近,關係非常好,這樣的話對方也不會計較太多。

還有的地方的說法是兩人對火的話就會死老婆,很明顯這種說法毫無道理,屬於無稽之談,再說也不是只有男子會抽菸,有的女子也會抽菸,難道對火了也會死老婆不成,這只是人們的一種習慣、心理作用所導致的講究罷了。

「三人不點菸」的講究和前半句說法的原因一樣,會讓人感覺看不起、不尊重自己。在過去人們抽菸的時候都用的火柴,一根火柴點火之後持續的時間很短,通常堅持不到給第三個人點菸,如果點到一半火熄滅了豈不是就很尬尷,而且這個時候對方就會認為你是瞧不起、不尊敬自個才會不願意給自己重新點一根火柴。

另外關於後面這個說法還有一個小故事,據說在世界第一次大戰期間,英國和荷蘭對戰,有一天晚上荷蘭的士兵在休息的時候抽菸放鬆,然後就輪流點菸,等到第三個人的時候就被英軍狙擊手一槍打死了。自此以後,人們就覺得一次性點三支煙的話不吉利,寓意著不好的事情會發生。

在我們國家,一般上香點火的時候會一次性點三根,上香都是在供桌祭拜死去的人或者一些祭祀活動上會做的。而且三和「散」同音,所以也會讓人們感覺不吉利不吉祥。

="18d4a295da822d524cfe5f27a12ab254"class="">總之過去的那些講究忌諱總是有各種原因和說法,不過如今很多人們都不再忌諱遵循了,沒有根據的講究忌諱也都逐漸被淘汰了,對於今天這個禮儀俗語所說的講究,各位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是什麼意思?點菸文化有何講究?
    引言在平時我們好友相聚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朋友說: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那這句話究竟什麼意思?三個人為什麼不能點菸呢?為了大家彼此加深友誼,不應該是相互點菸才對嗎?實際上,除了這些普遍存在的酒桌文化,還有很多細小的規矩,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細節決定成敗,飯桌上的一個小細節,就可能影響一單生意的成敗。那麼這「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說的正是其中的「點菸」文化。
  • 俗語:一火不點三煙,有啥含義?朋友之間點菸的講究
    文/訪客俗語:一火不點三煙,有啥含義?朋友之間點菸的講究要說中國的文化啊,那可真是多得數不過來,就算是說上個三天三夜也是不能講個透徹的,不過也正是因為歷史足夠深厚,才能沉澱出這樣渾厚的文化。所以這些文化是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後人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提供了很多的指示和引導作用,但要說這裡面最原始的還是要數俗語了。畢竟農村地區,知識不是很發達,出自人們心中對於知識的一種尊敬就使得農村的人們嚴格傳承老祖宗的文化和習俗,自然規矩就很多,各處都是有講究的。
  •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留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何講究?
    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留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何講究?人們在生活當中,親戚鄰居的自然是少不了很多人情事。自己家或者是親戚家、朋友家有什麼大事情,通常就會坐酒席吃飯,在餐桌上其實也是有很多的禮儀的。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作是「禮儀之邦」,禮儀自然是少不了的,關於禮儀,其實老一輩還總結了一句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老祖宗的話有什麼講究嗎?其實前半句還是很好理解的,「桌上不擺三盤菜」就是說桌子上不要擺三盤菜,在從前的時候,人們祭祀都是以三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的。擺菜是擺三盤,酒也是擺三杯。
  • 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中華文化傳承了幾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化瑰寶和智慧,而其中不乏很多流傳在民間的俗語和諺語。說到俗語,或許很多人覺得這些已經過時了,甚至看起來很土,而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俗語大多經歷了數代人的社會實踐,是古人們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教訓總結出來的道理,而很多能夠流傳至今的,大多是真理。而對於古人的俗語如果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受益匪淺。俗語:「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是何意?老祖宗的話飽含智慧!
  •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
    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老祖宗談喝酒,在理嗎?從前在南方的時候,一直覺得南方人喝酒厲害,至少在拼酒的時候,絕對是一箱一箱地喝的,這就讓人不得不驚嘆酒量了。詩詞歌賦予酒有關的不少,成語俗語與酒有關的也能說很多,這大概就是中國人吧,愛酒所以就把酒融入中國人的思想,貫穿歷史的縱橫。今天,就來說一句俗語——「困因酒過,酒為困魔」,初讀這句話,就覺得這句話意思淺顯明了,並沒有什麼深究的意義,直到讀第二遍,第三遍,才發現中國俗語真的非常有意思,越讀越懂!
  • 俗語:窗下休言命,場中莫論文,老祖宗的人生哲學,在理嗎?
    俗語:窗下休言命,場中莫論文,老祖宗的人生哲學,在理嗎?而我們的老祖宗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窗下休言命,場中莫論文」,這句話翻譯後的意思是窗下要苦讀,不要寄希望在命運上,科舉場中應考時卻要看文章中不中主考官的意。其實它告訴我們的付出努力和聽天由命的先後順序,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經常將這個順序顛倒了。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不過在農村生活,讓我影響最為深刻的卻是,和長輩們在一起暢聊場景,大家經常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說笑笑,其中還不乏一些精彩的俗語。俗語之所以被大家銘記在心並經常掛在嘴邊,是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說俗語「三追不如一底」,農民從中就學習到,種植莊稼底肥是關鍵,只有把底肥施足了,施好了,莊稼才能長的好,產量高,底肥一定不足,即使再施追肥也無濟於事。
  • 俗語「久病孝子離,家興出惡犬」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句句在理
    俗語「久病孝子離,家興出惡犬」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話句句在理!諸多俗語中,一些口口相傳的文化遺產中依然保留著極其濃烈的色彩,人們喜愛俗語,喜愛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經驗。那么子女對待父母卻被老祖宗這樣形容「久病孝子離,家興出惡犬」。父母愛自己的孩子仿若天經地義,孩子對父母報恩也是如此,那麼這句俗語古人們是想告誡些我們什麼呢?「久病孝子離」我們可以換一句話來理解「久病床前無孝子」。
  • 常說:桌上不擺三盤菜,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
    常說:桌上不擺三盤菜,下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我們都知道中國人從古至今就特別看重文明禮儀,很多事情人們都很是講究,比如人們在吃飯的時候。其實,關於餐桌上的禮儀,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經驗,他們把這些經驗總結成俗語,用一種更為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讓後人銘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條這方面的俗語,說的是「桌上不擺三盤菜」,可能大家看到這句俗語很是納悶,為什麼桌子上不能放三個菜呢?那應該放幾個呢?別急,筆者這就給大家講講。
  • 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它不同於那些束縛於條條框框之中的高雅文化,老祖宗在創作俗語時,都會用接近於白話的形式來體現,言語簡練,通俗易懂,用簡短的幾個字就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的透徹又鮮明,讓世人在日常聊天時就可將其引入其中,不但不會覺得彆扭還為聊天內容添加了生動有趣元素。俗語,可謂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傳於後世的珍貴財富!
  • 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老祖宗說得句句在理!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如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老祖宗的講究有道理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母親還健在的時候,就不要為自己慶祝生日了,而父親還健在最好不要留鬍子。那為何這樣說呢?有什麼道理呢?所以說孩子的生日是母親的苦難日,作為子女的不好好陪伴母親,感謝母親如此辛苦的帶我們到這個世界,還在母親的苦難日這天,扔下母親,自己去外面和朋友們狂歡,這樣合適嗎?
  • 俗語「寧丟家財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古人的講究在理
    文|小尾巴英雄不問來路,菜鳥不看歲數。歡迎來到小尾巴大課堂。以前的老輩人想學習文化知識那比登天還難,不但需要花錢還需要浪費時間耽誤地裡的農活,但是為什麼有俗語的存在,這也說明人們嚮往渴望知識,當然看起來比較矛盾,但是俗語比較直接比較直觀,很多人也比較容易接受,這些俗語也是老輩人智慧結晶,他們總結成一句簡單句子,然後傳承給後人,讓後人少走彎路。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那三人、四人不幹啥?你都了解嗎
    俗語: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那三人、四人不幹啥?你都了解嗎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一個人爬山的經歷,當我們經過辛苦的努力爬到山頂時那種將高山踩在腳下感覺真是讓人非常享受。可古人覺得一個人登山是件挺危險的事,所以才會有「一人不登高」的俗語。為什麼說一人登山是件危險的事呢?因為一個人登山時如果突然身體不適,那這時候不會有人照顧你,如果遭到野獸的襲擊,也沒人和你一起抵抗野獸的攻擊,如果你突然失足跌下山,那就連為你發出求救信息的人都沒有。
  • 農村俗語「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院中樹一片,妻兒不相見」,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種植樹木,是最為常見的,不論是邊角之地,還是房前屋後,都愛種植上一些各種各樣的樹木。夏季能夠起到很好的遮蔭作用,樹木生長几年之後,還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所以樹木的數量在農村是比較多的。
  • 俗語「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俗語是「一人不登高,兩人不觀井,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句老話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但是說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你知道其意思嗎?一人不登高登高才能望遠,而在過去也有登高的習俗。生活中我們也常說一句話,那就是爬得越高,跌得就越慘。
  •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
    農村俗語「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何講究?大家都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能有這個稱呼,其不僅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還與古人留下的文化禮儀等等,都有有所關聯。比如我國劉徹已久的餐桌禮儀了,這個就有很大的講究,而古人就用一句話來表述了一些餐桌禮儀。
  • 俗語:人窮不思三人,沒錢不貪三欲,老祖宗的經驗之談,句句戳心
    馬有千裡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人生有的時候時運未至,很容易就會陷入窮困窘迫的生活之中,但是人生起起落落,貧窮有時,富貴亦有時,暫時窮困終有富貴之望。然而根據老祖宗的經驗總結,若是在窮困時犯了這幾個忌諱,只怕就很難翻身之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