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2020-12-24 趙趙的期待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在古代最常見的就是見面的一些禮儀,比如說作揖、拱手、拜、頓首等。我們祭祀神仙或者祖先都要又拜又叩,「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崇拜的人。「叩」就是跪下身體,頭點地表示頂禮恭敬的意思。這個禮儀就很有講究,俗語中有一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就是叩拜時候的禮儀禁忌。

拜三

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你就會發現,我們身邊很多事物都與「三」這個數字有關係,比如說一天分為早、中、晚,由此產生了一日三餐。還有「三思而後行」、「一問三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常用說話。那麼為什麼數字「三」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如此廣泛呢?這就要從「三」的最初的含義去認識。三最初來源於《周易》中的卦爻三畫,是上、中、下三畫,分別代表著天、地、人。後來《老子》中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三「代表著萬物,包羅萬象,總攬一切意義。

數字「三」更重點的一個作用是體現在「禮」之上。《禮記.曲禮上》中說:「卜筮不過三。」也就是說,「三次」成了卜筮求吉的限度,從而逐漸發展成為古人的一種規範。也就是說,「三」為成禮之數,多一或是少一均被視為非禮,即我們所說的「事不過三」。諸如古人接待重要貴客時要沐浴三次,表示極高的尊重,還有人們結婚時候要三拜才算禮成;酒過三巡才能代表禮到。

總之,絕大多數帶有祝福的吉祥話語和對別人表示尊敬的行為舉動就都和三或者三的倍數有關。久而久之「三」就與「神」、「仙」這些詞彙聯繫到了一起,三這個數字也就被賦予了高尚的寓意。道家有三清祖師、就連給菩薩上香磕頭也要以三為基數,上三炷香,磕三個頭。「三拜九叩」成了古代的最高禮儀,是對別人非常尊敬和誠信的表現。由此」拜三「也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範,現代人們去寺廟上香拜佛也是三拜,過年時候拜年也是三拜。

拜四

相較於「拜三」是吉祥的禮儀,「拜四」就不是那麼好了,主要是和「神三鬼四」這句話有關係,我們在前面說過「三」和「神仙」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了一起,所以拜神都是拜三,而「四」因為與「死」字諧音,自然就與「死亡」、「鬼怪」這些詞聯繫在一起。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給鬼燒紙就是每次四張一起燒的,為逝者燒香時,也是一次燒四支的。久而久之,在重視「寓意」的中國人眼裡,「四」便成了一個比較忌諱的數字,拜四也成了一種不好的禮儀。要是你去別人家做客,行了四拜之禮,主人家會覺得是對人家的不尊重和詛咒,這樣就會影響兩家的關係,自然不是什麼好事。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四拜」不是常禮,而是一種謝罪禮,比如蘇秦早年事業失敗回到家中,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嫂子還羞辱他,後來等到蘇秦掌六國相印之後,那個對他刻薄的嫂子就給蘇秦拜了四拜,表示謝罪。不管是何種跪拜之禮,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講究,比如早前人們實行「三拜九叩」,後來到了明朝成了「四五叩耳」,後來又改成「五拜三叩」,所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也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說法。發展到明代,四拜成了最隆重的禮儀,只對君王、父母、師長才行的叩拜禮。「拜四要出事」這樣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不過在普通百姓中流傳下來的還是拜三的習俗,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那麼這句話中「三」和「四」分別指的啥?老祖宗講的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中國有一句老話,也是俗語中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話裡面的三和四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撥雲見日。在三拜中,最初的來源是佛教的禮儀,我們說的頂禮膜拜,其實就是對佛的尊敬。而古代的臣子朝見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和崇高,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就是三拜要重複三次,每次磕頭三次,所以是三拜九叩。四拜既然三拜已經是最高的規模了,為什麼還要出現四拜這種說法呢?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那麼這句話中「三」和「四」分別指的啥?老祖宗講的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有什麼講究,道盡了傳統思想
    文/霜序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有什麼講究,道盡了傳統思想中國是一個很注重儀式的國家,而這些儀式裡,又當屬紅白喜事和祭祀最為莊重。只不過這些講究更多的是體現在方式而非流程上,因此還是顯得簡單了許多。小編至今還記得古時候男女雙方要想喜結連理,那可是得提前一個月就得準備操辦的事情。不僅如此,到了婚禮當天,常常也是得馬不停蹄的折騰到後半夜,光進門前要走的禮儀流程,在今天看來就已經到了累死人的步驟了,就更不要說其他東西了。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個有關禮儀的俗語。我國有近5000年的歷史,最注重的就是禮儀和祭祀。西周的《周禮》是我國最早的一本禮儀專著。上面是這樣解釋的:我國最高禮儀是「三拜九叩」,是指進見帝王及祭拜祖先時的莊嚴大禮。「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崇拜的人,願舍其身。「叩」就是跪下身體不起來,頭點地表示頂禮恭敬的意思。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就拿「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俗語來說吧,不同地區所表達的意思就略有不同。   (1)儒家文化,跪拜禮之道。   我家鄉距離山東曲阜孔子的老家很近,因此一直以來也文化傳承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一些儒家文化的禮節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有什麼講究?
    「拜三不拜四」,這個拜,是一種禮儀。 1、拜 早先的時候,拜雖然要跪著,但僅僅是兩拱合,低頭與手平行,頭不著地,大概可以想像成跪著的拱手禮,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三跟四指什麼?
    在長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農村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還有日常觀察,總結得出了不少具有實用性又通俗易懂的俗語。除了這些與日常生活關係較大的俗語,我們對數字,避諱,還有各種禮儀,教義的規則的遵循都是非常嚴謹的。從而也衍生出來了很多很多的俗語,來規範和教導人們的行為處事。而「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就是出於後者。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話有什麼講究?
    本次要給大家分享的第一句俗語是:「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俗語說的是關於農村禮節的一種講究,就是說跪拜磕頭的時候要拜三下,而不能拜四下,若是拜了四下很可能會出事,那麼這一講究的依據是什麼呢?農村的一些地方有著各自不同的習俗,有些地方在春節拜年的時候,是要給老人跪下磕頭拜年的,再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就是去掃墓,祭拜逝者的時候也是要磕頭行禮的,而跪拜磕頭的數量通常是三下,這三下所代表的的含義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禮數盡到就可,並不是說磕頭磕得越多就越好。
  • 在農村,人們常說「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人們常說「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什麼意思呢?一拜天、再拜地、三拜父母和師尊,除了上面說的三拜,其餘的不能拜,俗語裡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其它的要麼是出事了,要麼會出事。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可輕易跪拜,所以拜三不拜四的的跪拜是指男人。我們是文明古國乃禮儀道德之邦,三拜九叩是最志誠的叩拜,是對尊者敬重姿態,所謂的三拜裡的三是指天時,地利,人和此三種,從遠古一直到延續到今天,結婚的新人都是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為了強調這個三,新婚大喜時,天地並列排在了第一,加上了夫妻對拜,這樣就是三拜了。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中國有一句老話,也是俗語中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話裡面的三和四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撥雲見日。在三拜中,最初的來源是佛教的禮儀,我們說的頂禮膜拜,其實就是對佛的尊敬。而古代的臣子朝見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和崇高,都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就是三拜要重複三次,每次磕頭三次,所以是三拜九叩。四拜既然三拜已經是最高的規模了,為什麼還要出現四拜這種說法呢?
  • 遵從「拜三不拜四」習俗,拜四要出事!
    在眾多的民間風俗當中,其中不乏一些禁忌和講究,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在很多民間民俗中都有禮節性的體現,諸如祭祀、喪葬、婚嫁、祈福、拜年等過程中都會出現如叩首、磕頭、鞠躬、五體投地等「拜」的動作。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啥意思
    從字面上講,拜指跪拜,大意是講給長輩拜壽時,要三拜九叩。四拜就不吉利了,畢竟在「四」在漢語中諧音「死」。拜壽時一般都要講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求個吉利,你卻拜了「四」拜,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咒長輩早死,這是非常令人忌諱的。
  • 「拜三不拜四」,老祖宗叩首也有講究,快看看你做的對不對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很多文化,同時也有一些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磕頭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其實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禮儀,雖然在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大半。不過也有一些禮儀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比如說老人們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定壞事」,這也是古人們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如果直接聽到的話,可能不是太懂。
  • 農村老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祝壽的一些講究還有禁忌,你都知道嗎?用俗語的方式紀錄下來。農村老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老人家認為應該拜三拜 不小心拜四拜,拜三拜可以,三拜九磕叫行大禮,你還差5個頭,沒有事,心到了神知,禮節到了無妨。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啥意思?看完要注意了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號,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禮儀的限制,因為禮儀最早用於祭祀,所以對於禮儀,大家還都是很講究,不論你是什麼身份,上到朝堂,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和流程,如果沒有按照規矩行禮,就會被他人恥笑。古代很常見的禮儀有很多,叩拜,作揖等等。我們祭祀的時候,要叩拜神明,叩拜也是大有講究。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意思你知道嗎,這樣做了時運會變好
    農村俗語「男不三」指什麼?「女不四」指什麼?男女講究為何不同農村過生日有很多的講究祝壽,如果家中有人過生日,那一定要講究吉利。尤其是現在很多人在外打工與父母孩子分離 很久了,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一定要請假趕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