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在古代最常見的就是見面的一些禮儀,比如說作揖、拱手、拜、頓首等。我們祭祀神仙或者祖先都要又拜又叩,「拜」指的是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崇拜的人。「叩」就是跪下身體,頭點地表示頂禮恭敬的意思。這個禮儀就很有講究,俗語中有一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就是叩拜時候的禮儀禁忌。
拜三
在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一下,你就會發現,我們身邊很多事物都與「三」這個數字有關係,比如說一天分為早、中、晚,由此產生了一日三餐。還有「三思而後行」、「一問三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常用說話。那麼為什麼數字「三」在我們生活中應用如此廣泛呢?這就要從「三」的最初的含義去認識。三最初來源於《周易》中的卦爻三畫,是上、中、下三畫,分別代表著天、地、人。後來《老子》中記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三「代表著萬物,包羅萬象,總攬一切意義。
數字「三」更重點的一個作用是體現在「禮」之上。《禮記.曲禮上》中說:「卜筮不過三。」也就是說,「三次」成了卜筮求吉的限度,從而逐漸發展成為古人的一種規範。也就是說,「三」為成禮之數,多一或是少一均被視為非禮,即我們所說的「事不過三」。諸如古人接待重要貴客時要沐浴三次,表示極高的尊重,還有人們結婚時候要三拜才算禮成;酒過三巡才能代表禮到。
總之,絕大多數帶有祝福的吉祥話語和對別人表示尊敬的行為舉動就都和三或者三的倍數有關。久而久之「三」就與「神」、「仙」這些詞彙聯繫到了一起,三這個數字也就被賦予了高尚的寓意。道家有三清祖師、就連給菩薩上香磕頭也要以三為基數,上三炷香,磕三個頭。「三拜九叩」成了古代的最高禮儀,是對別人非常尊敬和誠信的表現。由此」拜三「也就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範,現代人們去寺廟上香拜佛也是三拜,過年時候拜年也是三拜。
拜四
相較於「拜三」是吉祥的禮儀,「拜四」就不是那麼好了,主要是和「神三鬼四」這句話有關係,我們在前面說過「三」和「神仙」這樣的詞彙聯繫在了一起,所以拜神都是拜三,而「四」因為與「死」字諧音,自然就與「死亡」、「鬼怪」這些詞聯繫在一起。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給鬼燒紙就是每次四張一起燒的,為逝者燒香時,也是一次燒四支的。久而久之,在重視「寓意」的中國人眼裡,「四」便成了一個比較忌諱的數字,拜四也成了一種不好的禮儀。要是你去別人家做客,行了四拜之禮,主人家會覺得是對人家的不尊重和詛咒,這樣就會影響兩家的關係,自然不是什麼好事。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四拜」不是常禮,而是一種謝罪禮,比如蘇秦早年事業失敗回到家中,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嫂子還羞辱他,後來等到蘇秦掌六國相印之後,那個對他刻薄的嫂子就給蘇秦拜了四拜,表示謝罪。不管是何種跪拜之禮,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講究,比如早前人們實行「三拜九叩」,後來到了明朝成了「四五叩耳」,後來又改成「五拜三叩」,所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也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說法。發展到明代,四拜成了最隆重的禮儀,只對君王、父母、師長才行的叩拜禮。「拜四要出事」這樣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不過在普通百姓中流傳下來的還是拜三的習俗,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注意一下。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