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三不拜四」,老祖宗叩首也有講究,快看看你做的對不對

2020-12-20 說歷史那事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給我們流傳下來很多文化,同時也有一些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就比如說在磕頭的時候,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其實這也是古人的一種禮儀,雖然在今天我們已經忘記了大半。

不過也有一些禮儀通過俗語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對我們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就比如說老人們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定壞事」,這也是古人們傳下來的一句俗語,如果直接聽到的話,可能不是太懂。

其實就是說,這其實說的就是關於叩首方面的事情,跪在地上之後,用雙手撐地,然後慢慢磕頭,不過和家裡的長輩還是比較少的,一般都是見皇上的時候,或者是給長輩上墳的時候才會這樣做,畢竟男兒膝下有黃金,不是可以隨便跪的。

那麼拜三不拜四是什麼意思呢,古代的人一般都非常迷信,有的時候感覺家裡有什麼東西,會請人來幫忙做法驅邪,而主人也要在這個時候朝著四個方向各拜一次,以示尊敬,不僅是這個說法。

還有一個原因是,「四」的諧音和「死」一樣,古人自然不喜歡這個數了,即使是到了今天大家也有所講究,很多人認為四就是不吉利的,還有人買房的時候不願意買四層,所以說四叩首的寓意並不好,如果對著活人磕頭四次,可能就會讓對方非常生氣,因為很多人認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像是詛咒人去世一樣。

而三叩首就很正常了,古代很多時候都會用到,比如說成親的時候,就是三叩首,還有在祭祀、上墳的時候也是三叩首。

雖然時至今日,早就已經廢除了跪拜禮,可是在很多祭祀活動或者是一些特殊的時候,還會有人進行跪拜禮,有些人是對著家中的長輩,也有人是祭祖,或者是去廟裡求佛,都是磕三個頭。

放在我們現在,磕了四個頭也許有人不會在意,但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要注意的,有些人會認為是對生者的不敬,其實古代還有很多禮儀都流傳下來了,有一些我們還是要記住的,不要亂磕頭,並不是磕頭越多越好,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了嗎?如果出現過這樣的問題一定要注意了。

相關焦點

  •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老祖宗的禮儀講究,你知道多少?
    從古到今,中國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戚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就比如這句民間有關禮節的俗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描述的就是有關傳統禮儀中的叩拜的忌諱!那麼這句話中「三」和「四」分別指的啥?老祖宗講的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
    導語: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原因?古人的禮儀講究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講究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以對於禮儀是是十分看重的。上到朝會,下到待客都有自己的一套禮儀規範,要是不按照規矩來,就會失了禮儀,被人們笑話。
  • 老話「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什麼意思,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禮儀制度也是不斷的完善,有了一整套的體系,只要我們能按照其中的規定去做事,必然會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揚,如果人性妄為,就會被人說成沒禮貌,不懂得禮節。中國有一句老話,也是俗語中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那麼這句話裡面的三和四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撥雲見日。
  • 在農村,人們常說「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人們常說「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是什麼意思呢?一拜天、再拜地、三拜父母和師尊,除了上面說的三拜,其餘的不能拜,俗語裡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其它的要麼是出事了,要麼會出事。都說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可輕易跪拜,所以拜三不拜四的的跪拜是指男人。我們是文明古國乃禮儀道德之邦,三拜九叩是最志誠的叩拜,是對尊者敬重姿態,所謂的三拜裡的三是指天時,地利,人和此三種,從遠古一直到延續到今天,結婚的新人都是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為了強調這個三,新婚大喜時,天地並列排在了第一,加上了夫妻對拜,這樣就是三拜了。
  • 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何意?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不過在農村生活,讓我影響最為深刻的卻是,和長輩們在一起暢聊場景,大家經常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說笑笑,其中還不乏一些精彩的俗語。俗語之所以被大家銘記在心並經常掛在嘴邊,是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說俗語「三追不如一底」,農民從中就學習到,種植莊稼底肥是關鍵,只有把底肥施足了,施好了,莊稼才能長的好,產量高,底肥一定不足,即使再施追肥也無濟於事。
  • 傳紙、傳香、傳酒,漫談傳統葬俗中的二十四拜
    農村傳統葬俗中,有種祭祀禮儀叫「二十四拜」,二十四拜是農村葬俗中,規格最高的祭祀禮儀。二十四拜有集體祭拜,也有個人祭拜。集體祭拜多為「家祭」,即出殯頭天晚上,家族中的親人(族內親)向逝者舉行的祭拜儀式。
  • 結婚拜堂,為什麼要一拜、二拜、三拜?
    拜堂成親那麼結婚的時候,一拜、二拜、三拜到底在拜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拜?還是很有講究的。標準的拜堂有四拜,從上天拜到個人。一拜天地第一拜:一拜天地為什麼要拜天拜地?這是在祈求上蒼的護佑,是天地創造了人,沒有天地,就沒有人類,所以有時人們常說的是「天地姻緣」。
  • 拜關公也有這麼多講究?黑幫拜紅袍,警察拜綠袍,誰拜金袍關公?
    看了這幾部電影,我們不難發現,黑社會出來「幹」之前,總要拜一拜關公,保佑自己平安;警察出來「幹」之前,也要拜一拜關公,保佑自己順利捉到壞人。還有兩拜的關公,一個穿紅衣服,一個穿綠衣服,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無衣關公,無衣關公,又歸誰拜?
  • 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三」有何講究?
    無論是各種寺廟的聖壇,還是每家的小佛龕,都插著三炷香。燒香插三炷,拜佛拜三拜,早已約定成俗了。但為什麼一定是三呢?而不是二或是四呢?多一柱少一柱為什麼不可以為人正直接納?「三」從古至今就受到大家的鐘愛,例如三皇,退避三舍,三打白骨精,三思而後行這些。並且不只是我們中國人這般,「三」在天主教中也是一個關鍵的數據,三位一體是基礎教規,聖經中記錄了三贖基督的小故事。在信息內容不商品流通的時代,不一樣的文明行為都不謀而合地將三者放到一個較為高的影響力。
  • 去寺廟應該拜誰?這個有講究,可千萬不要拜錯了!
    ,都有哪些講究嗎?磕三個頭:一叩首表示對佛(覺悟者)禮敬;二叩首發願向覺悟者學習,願歸於佛門;三叩首是在莊嚴者的面前反省、懺悔自己的錯誤、罪過。為什麼拜菩薩?正信就是一切從自身出發,不去想從佛身上得到什麼,而是佛在自我心中,用佛的精神去應對世間一切繁雜,度脫一切苦厄,創造一個有情世界。拜佛有哪些禮儀?很多信眾喜歡去寺廟進香拜佛,但對相關禮儀並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就專門做個介紹,供大家參考。
  • 到三亞拜南海觀音,在這一定要上三根香,拜完不去這等於白去三亞
    到三亞拜南海觀音,在這一定要上三根香,拜完不去這等於白去三亞自從經濟騰飛開始,我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就如同加了翅膀一樣起飛了,雖然說會過得辛苦一些,但是能夠養得起一家人還能夠餘下閒錢去旅遊的家庭已經不在少數。
  • 俗語:「他念他的經,我拜我的佛 」有什麼深意?老祖宗的哲理
    俗語:「他念他的經,我拜我的佛 」有什麼深意?老祖宗的哲理對於封建而落後的古代來說,吃不起飯都是常事,就跟別說買書和讀書了,因此對於大部分的老祖先們來說,他們都是認不到字的,很多人可能一生連自己的名字還都不會寫。
  • 東山島長輩們拜、拜、拜,究竟拜的是什麼?
    福建東山島是一個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地方,家中長輩們時常要拜這個拜那個,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神明,拜的方式也不相同。
  • 北方結婚敬神拜天地主持詞
    才子配佳人,天地更長久,現在我宣布:新郎 x xx 和新娘 xxx 拜天地儀式正式開始!新郎新娘就位!一、一拜天地敬四方合曆通易卜吉祥,陰陽不降利三堂。今日良辰吉時到,男婚女嫁配成雙。二拜南方丙丁火(新人向南方施鞠躬禮),前途光明登龍榜。三拜西方庚辛金(新人向西方施鞠躬禮),財源滾滾達三江。四拜北方壬癸水(新人向北方施鞠躬禮),華蓋交運洪福旺。拜了四方拜中央,幸福不忘共產黨。
  • 老祖宗的講究: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書裡面有一句話,「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棺不離八,桌不離九」,經常被過去的木匠掛在嘴邊。 這句話既體現了《易經》的原理,也有美好的寓意。 老祖宗生活中處處講究吉利、吉祥,把追求幸福的願望寄托在身邊的一器一物上。
  • 過大年(四)---拜大仙爺
    過大年(四)文/段達峰拜大仙爺   初二,春節的第二天
  • 身為閩南人,不能不拜神!
    畢竟,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他們拜過的神,大概比你在所有神話電視劇裡見過的總和都要多。 什麼石頭公,門口公,有應公;姑婆嬤,床頭嬤,榕仔嬤;地基主,水流主,三界孤主…只有你不認識的神,沒有閩南人不拜的神!
  • 中國財神文化——想發財拜財神!四位財神有講究,可別拜錯了!
    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民間信奉的神祇,沒有一萬也有八千。然而在這眾多的神祇中,最受我們普通老百姓歡迎的,應該就是財神了。不管是哪行哪業,不管是升鬥小民還是富商巨賈,都經常將一句話掛在嘴邊:「財神爺保佑!」
  • 各路菩薩都拜,卻不知道拜的是誰,今天你拜對菩薩了嗎?
    這也是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關於佛的一種文化現象,家中的長輩們路遇寺廟時,或者是每到逢年過節時也會說一句,去拜拜菩薩吧,人們為什麼要去拜菩薩?求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家庭幸福美滿,家人和順安康。世人入廟把自己所有的願望向每個菩薩都求一遍。但其實是在求神拜佛的過程中,也是有講究的,我們要知道所求之人是誰,求得何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