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面不仰臥,腿不張胯」是什麼意思?古人的忠告字字在理!

2020-12-15 小於品詩說文

歡迎來到小於品詩論著!更多精彩文章更新期待您的關注,感謝支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經幾千年的滄桑歷史,經過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拼搏努力,在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之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近乎完備而又龐大的文化體系!這其中囊括了無數文化名流的卓越智慧,勞動人民的辛勤耕耘,以及百姓生活的經驗積累。中國文化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它們雖為古人所創造,卻隨著時代的變更而被不斷的沉澱和積累,時至今日,很多傳統文化仍能與社會緊密相連,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像這自古傳承已久的俗語。

俗語,作為民間文化的瑰寶,一直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它是創作於勞動者之手,並被廣泛應用於民間。它不同於那些束縛於條條框框之中的高雅文化,老祖宗在創作俗語時,都會用接近於白話的形式來體現,言語簡練,通俗易懂,用簡短的幾個字就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結的透徹又鮮明,讓世人在日常聊天時就可將其引入其中,不但不會覺得彆扭還為聊天內容添加了生動有趣元素。俗語,可謂老祖宗智慧的結晶,傳於後世的珍貴財富!

俗語的隨意性和通俗性雖深受世人喜愛,卻並不能成為它廣泛流傳於民間的根本,它最受人們喜愛的地方還在於它的說理性。俗語本是為了總結生活經驗而被創作而出的,因此它貼近生活,所述內容也是至真至理,雖歷經千百年的時間推移,很多真理依然還很實用,就像今天要分享的這句俗語,它不僅體現了老祖宗的智慧,更是為我們展示了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一些小細節,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這句經典俗語吧!

面不仰臥,腿不張胯

這句俗語,是我們的老祖宗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總結而出的,乃是為了糾正睡姿與坐姿的,那麼「面不仰臥,腿不張胯」的講究到底為何?我們分開來看!

「面不仰臥」,這前半句針對的是我們的睡姿,所謂「面不仰臥」顧名思義,就是說在睡覺時最好不要仰頭平臥而睡。然而,我們大家都有一種深切的體會,那就是在一天的勞累回家後,仰躺於床上,四肢舒展開時,是最放鬆、最舒服的姿勢,一天的累乏都會在此時煙消雲散,而我們的老祖宗卻說最好不要仰躺而臥,這豈不是和我們理解中的舒服姿勢背道而馳了嗎?

其實,老祖宗說的,與我們這時做得並不是一回事,我們在勞累時仰躺於床上只是為了放鬆身體,但意識還是清醒的,身體可以任由自己擺布。而古人所說乃是睡姿,是針對於睡覺方面的細節。人在睡覺時,都有一種習慣就是雙手環胸,這不論是平躺而臥還是側臥,人們大多抖習慣於這樣做。然而,雙手環胸的睡覺對於側臥來講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仰臥就很影響我們的睡眠了!

人在睡著時,身體是整個放鬆下來的,任何肢體都是以最輕鬆的形式自然放下,不受身體的支配,而如果在睡著之前的睡姿是雙手環胸仰臥而眠的話,那麼在睡著以後雙手不受身體支配兩隻手臂的重量便全都壓於胸上了,而胸腔之內是心臟,心臟受到壓迫便會使人胸悶氣短,呼吸困難,那麼睡眠質量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心臟受到擠壓而導致的低質睡眠會誘發人們做噩夢,甚者還會出現睡眠癱瘓症,也就是迷信說法中所謂的「鬼壓床」,現象,這就使得低質的睡眠更加低質。所以說,聽老祖宗的忠告,睡覺時儘量還是側臥為好,這種睡姿不僅最為符合人體形態,也能是人的精神得到最全面的放鬆,讓那一天勞累而疲憊不堪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以最佳狀態迎接新的一天!

「腿不張胯」,這是老祖宗針對於坐姿而總結的話語,所謂「腿不張胯」,其實是說人在端坐時,雙腿不要張開。而這樣的坐姿在當今社會,只有在神聖的軍人身上和一些靦腆的女人身上還有所體現。其實,古人都非常注重禮節禮儀,而這樣的坐姿,在古時也是出自禮節的產物!一般人們在相聚而坐時,都會以端正的坐姿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而如果一個人張胯而坐,他便在眾人面前失了禮數,不禁會讓人覺得此人輕浮沒有教養,所以人們不會輕易張胯而坐的。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致使古人如此端正坐姿,那便是出自對神明的敬重。大家細細觀察便會發現,廟宇或祭臺所供奉的神名塑像都是以張胯而坐來示人的,而在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禁錮,認為只有神名才可有此坐姿,世人若是效仿,便是對神明的大不敬,是要受到人們譴責的。所以,封建社會的人們是絕對不會去觸犯神靈威名的,雙腿併攏而坐便是出於對神經的敬畏!

至此,這句「面不仰臥,腿不張胯」的俗語我們就了解完了,老祖宗用短短的八個字,卻將生活中的一些細節總結得淋漓盡致如此透徹,字字都是真理對於坐姿,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可能過於死板,覺得不好接受,但是老祖宗所講的睡姿卻是百益而無一害的經典經驗,我們不妨聽從老祖宗的遺訓,從此改變我們的睡眠質量!不知大家對於這句俗語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看法,歡迎留言共討,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由「小於品詩論著」撰寫整理!更多好文,每日更新,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動動手指點擊關注、讚賞!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俗語「寧睡孤墳,不進廟門」,啥意思?古人的忠告,越早知道越好
    而俗語也正在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也只能從冰冷的文字裡瞥見隻言片語了,雖然感受不到身臨其境的溫暖,但其獨特魅力依舊讓人流連。筆者今天要說的就是以前老人們茶餘飯後時常提起的「寧睡孤墳,不進廟門」這句俗語了,八個字雖然有些摸不著頭腦,但卻句句在理,而且道盡了古人所處的世態炎涼。
  •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可謂老祖宗的血淚忠告!
    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可謂老祖宗的血淚忠告!在中國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農村老人喜歡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傳給後人,避免後輩們走了彎路,後來人們將這些口口相傳的語言稱之為俗語。
  • 古人忠告:「人窮不省三錢,落魄不串三門」,究竟是什麼意思?
    幾千年來,古人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其中流傳度最廣的並非聖賢的名言,而是普通百姓總結的俗語,原因很簡單。比如《道德經》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雖然蘊含深刻道理,但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對於沒讀過書,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來說,猶如聽天書一般。
  •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古人智慧教你為人處世
    古人講:"不嫖莫轉,不賭莫看"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的大智慧古人講的一些俗語,作為一種口頭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是人民群眾的口碑,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也有點像"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意思,不要老是去瓜田李下,即便去了也不要摸鞋摸頭的,免得人家以為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地裡的瓜、李樹的果子。因此需謹記"不嫖莫轉",不想"染色"那種場合轉悠,免得耳濡目染之下也染上了不良習慣。
  • 古人云:男怕三點頭,女怕闊步走,啥意思?老祖宗給年輕人的忠告
    古人云:男怕三點頭,女怕闊步走,啥意思?老祖宗給年輕人的忠告正所謂男女有別,這並不是說男女之間的生理構造不同,而是社會對其的要求存在差異,這在古時候尤為明顯。在傳統文化中,社會對男子的要求很多,比如說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有小人之心,女子則必須三從四德,得懂禮數,如果違背了這些,則會遭致世人的唾罵,為此還產生了一句俗語,來看看其說的是否在理。來看這句:「男怕三點頭,女怕闊步走」,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
  • 俗語「寧丟家財萬貫,不舍房屋向南」是什麼意思?古人的講究在理
    文|小尾巴英雄不問來路,菜鳥不看歲數。歡迎來到小尾巴大課堂。說道農村俗語,很多人都比較熟悉,因為這些俗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被當做是一種農村文化。民間俗語的由來很難追溯,因為俗語不但是一句話這麼簡單,而是古代人利用一件事物來進行可以描述,比如有的俗語是描述農作的時候注意天氣,有的則是在建房子的時候怎麼蓋房子好,不過最多的俗語所表達是警醒後人。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由此可見,只有從古人的人生經驗當中汲取營養,才能夠總結成敗得失,避免重蹈覆轍!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
  • 古人說「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古人的勸告
    引言古人也是注重養生的,為了讓更多人知曉,甚至流傳出很多養生的俗語。從中醫學角度看,這些養生的俗語其實有些道理。而且這些俗語流傳度比較廣,現如今在很多農村地區,依舊能夠聽到這俗語。比如這一句:腿軟同房,自取滅亡;肉軟吃涼,雪上加霜。很多不知道其中的道理。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古人的忠告引人深思
    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因為這裡有古人的聖訓,有智慧的果實,我們隨意翻看任何一本經史典籍,都能從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京劇戲曲,或是書法繪畫陽春白雪,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拿得出手的珍品。
  • 俗語:「出門千裡不拿針」,針代表什麼意思?老祖宗看得很通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出門在外,不可能所有日常用的小物件都帶齊,不要因為這些小東西而捨不得花錢,讓自己陷入窘境。是那時的一種出行的習俗,意思是出門在外,因路途遙遠(舊時大多靠兩條腳步行),不比平常在家裡,該花的錢要花,決不能太吝嗇了。如果捨不得花錢的話,一是出門在外,讓自己為一些只有「針」這麼大的小事為難;二是捨不得花錢的話,包括肚子餓了,該吃的不吃,人生病了,該看病的不去看病,等等,結果損傷了自己的身體,不但不划算,還有可能把性命丟在外面。這就是「出門千裡不拿針」真正意思。
  • 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古人睡覺有何講究
    古人早就總結出一些睡眠的經驗,並把經驗總結成了俗語,說:想要睡得好,就要「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那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一、「臥不覆首,眠不北向」是何意?「臥不覆首」的說法,源於《千金要方》。臥不覆首,意思是睡覺的時候不要用被子蓋住自己的頭部。原文講:「冬夜不覆其頭,得長壽」。頭為諸陽之會,為一身陽經匯聚之所,氣血運行旺盛。古人認為,頭是諸陽之會,睡覺的時候蓋住頭,會影響頭部的氣血運行,從而會影響到全身的陽氣生發,這對健康不利,不利於長壽。
  • 俗語說:「春不撿野雞、冬不拾野兔」是何意?老祖宗的忠告多留意
    俗語說:「春不撿野雞、冬不拾野兔」是何意?老祖宗的忠告多留意貪小便宜是很多人的共性,這也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在有法律或者規矩明文規定下,人們正常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但若缺乏了這層約束性,那麼所謂的自覺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 農村俗語「前包後窪,不孤就寡」,說的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前包後窪,不孤就寡」,說的啥意思呢?老話在理嗎?在農村生活,擁有新鮮的空氣,以及優美的環境,跟繁雜的城市相比,農村相對靜怡了許多。在農村對於蓋房子,一直以來都是人生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房屋建造的質量好壞,不但關乎到居住的舒適性,而且房屋的建造、庭院的坐落,對於家庭的運勢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對於修房蓋屋一直是非常講究的,這也就衍生了很多關於房屋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時間很久,直到現在依然被大家津津樂道,有的俗語卻是具有一定的道理,被大家廣泛的參考使用,也有的俗語隨著時間的流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什麼意思?這些忌諱可信嗎?
    在古時有一種通俗易懂簡潔明了的語句,一般說起來也比較押韻,大家稱呼它為俗語。俗語是古人對人生經驗的簡短概括,精闢簡短有意思,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人們的環境改變很多俗語在今人眼裡都有點摸不清其中的含義,在農村還是多見,其實俗語話糙理不糙,非常能體現老祖宗的智慧所在,今天要說的便是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
  • 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你都做到了嗎?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一些俗語似乎是顯得跟不上節奏了,因此被人們棄如敝屣,不以為然。其實俗語文化的傳承,歷經了很多朝代,也走過了不少風雨,雖說有的俗語文化內涵不能與時俱進,但是依舊能讓我們感悟出很多的智慧道理。
  •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人的一生是何其的漫長,有的人說人生更像一種旅途,在沿途的旅行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其實我們生活中的俗語,也深諳這些道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講這句話的意思之前,我給大家解釋下句中的「辭」的意思,辭是不怕的意思。和「不辭辛苦」中的「辭」有異曲同工之妙。
  •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什麼意思?老祖宗說得句句在理!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老祖宗不僅僅留下四大發明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還留給我們眾多民間俗語,如 「朋友妻不可欺,朋友夫不可扶」「人窮莫入眾,言輕莫勸人」「老牛吃嫩草,好馬不回頭」「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它們言簡意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諸多經驗和願望,需要我們更多地繼承和傳揚。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精華在下半句,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俗語都是一種不入流的文化。但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卻是一種茶餘飯後的談資。很多人在說話的時候,都會有一套一套的感覺,這其實就是俗語所帶來的魅力。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農村俗語,簡直就是農村文化的代言人。
  • 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
    禮儀俗語: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老祖宗留下的講究,在理嗎?今天筆者給大家分享一句禮儀俗語,也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些講究和說法,這句話就是「兩人不對火,三人不點菸」,這句話中的「對火、點菸」指的是什麼,這句俗語又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接下來筆者就給各位大概的解釋分析一下。
  • 今日大雪,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中關於大雪節氣的俗語有很多,其中有很多俗語是根據大雪節氣的冷暖來判斷未來天氣變化的,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很多人會將節氣大雪和氣象大雪混為一談,認為大雪節氣就應該下大雪,其實並不是這樣,大雪節氣和小雪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氣溫、光照等氣象特徵的一個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