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在稻田中表演「稻禾」。(臺灣好基金會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民宿換鵝山房可看到高水平字畫。(黃麗如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動員令 要記得回家的路!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從單純的池上便當,到自行車族風靡的伯朗大道,以及話題不斷的金城武樹,臺東米鄉池上一直是焦點。不過,深耕臺東的臺灣好基金會顧問徐璐卻認為,這些話題是一時的、無法為這個土地帶來長久的影響,「我們要長遠地想,能為池上的孩子們留下什麼?能否營造永續議題讓返鄉子弟能深耕這塊夢田?」
距離臺東市53公裡、地處臺東縱谷最北端的池上鄉,由於聚落位於大坡池上方,因而被稱為「池上」。在臺灣《中國時報》和正聲廣播電臺合作「新故鄉動員令」節目中,徐璐向主持人、臺灣《中國時報》執行副總編輯張瑞昌娓娓道來初見池上的悸動,「6年前我和同事葉莉慧、李雅伶,一路從花蓮、鳳林到玉裡,當我們的車子駛入池上萬安小區時,我們3個人一致為它的美驚呼不已,讚嘆臺灣怎麼有那麼美的村莊。」他們對萬安村整片田園沒有一根電線桿的景致感到不可思議,興奮地說:「池上真美!」但在地人卻面面相覷,質疑地問:「真得有那麼美嗎?」
池上是臺灣好基金會最早接觸的臺東鄉鎮,初次邂逅就覺得池上與眾不同,徐璐以萬安村大片農田沒有一根電線桿為例,「這是要多大的共識才有這種風景,幾年前有一個農民想要牽電線桿,周邊地主們聯合起來說服他一起來維持萬安美麗天際線。」
池上農夫是很有想法的農夫。她指出,15年前梁正賢等人就開始有機米的栽植、進行池上米的認證;而看來平凡的農村卻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比方農夫張天助夫婦特別到臺北學習「卡內基」課程,在民宿「換鵝山房」可以看到書法家蕭春生的字畫,不少農家寫著一手好書法,穿梭池上街道端看門楣上的春聯筆跡,就讓人感受到此地的與眾不同。
徐璐說:「池上一直有向上提升的力量,充滿文化與創意,臺灣好基金會很希望在地的子弟可以看到故鄉到好,對故鄉有自信。」因此,如何讓原本外流的人口回鄉、讓在外打拼的池上子弟看到故鄉的美好、回到故鄉打造永續的故鄉,即是臺灣好基金會的使命。
所有小區營造都必須是在地人發動,徐璐不諱言,臺灣好基金會和池上人是夥伴關係,所有的決定都要有在地人認同、取得共識,她說:「我們很幸運,得到在地人的接納與信任,這種信任不是來自於辦活動,而是在和在地人建立感情,大家一路走來有默契與共識。」對臺灣好基金會來說,傾聽與蹲點調查遠比辦活動重要,唯有融入才知道地方的需要、才能激發在地的力量。
臺灣好基金會6年前開始在池上舉辦四季活動,在稻田中呈現的「池上秋收音樂節」將池上美麗的稻田景致推上了國際舞臺,徐璐說:「從陳冠宇、優人神鼓到雲門舞集,我們每一次活動,不只是想讓外人看見池上之美,而是要讓在地人對自己的土地有自信,知道自己的故鄉有多美!」今年的秋收音樂節將邀請天后阿妹在萬安村的良田間高唱土地之歌,預期將再創高潮。
「今年4月臺東縣政府將萬安村周邊約175公頃土地列為文化景觀,必須有600個農夫同意,意味著600個農夫為保留良田美景、放棄任何硬體建設,這種決心與視野相當難得。」徐璐表示,未來臺灣好基金會將營造藝術村。目前規劃錦園村老房子作為藝術家駐村工作室,「多力米故事館」後的穀倉可整理成藝術空間。
臺灣好基金會希望透過長期且深度的營造,喚醒年輕一代池上人的故鄉意識,一起營造有文化的米之鄉。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