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被群主踢出群的危險,張平安發了一條與群聊內容完全無關的連結。張平安沒有頭像,甚至這個名字也是假的,這不是他甩出連結的第一個群,當然也不是最後一個。
他很堅強。即使1000次被群主拖出群,也會第1001次發出新的連結到新的群裡——只要有那麼幾個抱著僥倖心理的投機者上鉤,或者有那麼幾個需要交交「智商稅」的好奇寶寶點開連結,那他就不算白忙活。
從在無數個群裡甩出連結,到有人點擊,這是轉化的萬裡長徵第一步。
「如何用10塊賺到1萬,網賺老師帶你免費學習,操作簡單。」——簡單的推薦摘要覆蓋了三個亮點:暴利、免費、簡單。
但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誰會信呢?這需要「權威」的背書。
點進連結,畫風是這樣的:
大意是假「騰訊新聞」轉載了「第一財經」的報導,報導講述的是打工妹加了一個老師的微信,加入了網賺團隊,現在日賺2000元,有房有車,不到三十歲實現人生夢想。(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再往下看是細節故事:打工妹只有小學文憑,老公失去勞動能力,最後靠網賺團隊從手機上網都不會的小婦女,順利變身,第一個月賺了5000多,不到三個月買了人生第一輛車。
這邏輯,真是沒誰了。
而有意思的是,所有的圖片都被標註為來源視覺中國...這可能是視覺中國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文章最後是激情滿滿「留言互動」。現身說法、實例驗證,心動不如行動!
雖然到這裡,轉化估計已經所剩無幾了,但仍不可排除有人會掉入圈套或者繼續好奇。(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點擊添加微信,接下來開始表演的是導師菲菲,朋友圈「套路」明顯
「你成功嗎?你本來就不成功,成天怕這失敗,怕那失敗,你怕個毛??」
「賺錢這個東西,說多了像洗腦,但真理卻是,懷疑的人一無所獲,觀望的人持續觀望,選擇的人不斷收穫,全力以赴的人滿載而歸。」
「告別懶惰,活出自我,口袋空空的你,說話有底氣嗎?」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在這個網際網路錢生錢的時代,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終於到了轉化的最後一步。答案揭曉——那個可以讓人迅速致富的方法,的確是零門檻。因為一切的流程轉化最終指向了一個彩票網站。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微博。
本來在圍觀杰倫的中老年粉絲教育ikun,突然刷到了一條配圖是各種賺錢截圖的廣告:「業餘時間成就你,平時玩手機天天在線還能領零花錢。」
Excuse me?點擊連結,套路一模一樣——開頭配有「騰訊財經」字樣,後面是人生雞湯,強調無需任何培訓費用,輕鬆上手,最終引向一個微信號。
而加上微信號之後,「師傅」拋出的也是一個彩票網站連結。
果然,「幸福」都是相似的。導師開始發送特定邀請碼讓你註冊,註冊後開始「教學」投注。(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咦?不是不收錢嗎?的確是不收學費,但導師說了,「學是不要錢的,但賺錢是需要投資才能有收益的。」
好像也有點道理哦。怎麼操作呢?
「我有辦法刷流水來賺更多的錢。」導師說:「正常買彩票不是買單個嗎,我們就買兩個。」
啥意思?沒懂呢?
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買」!
根據獲取的資料,這些「導師」就是「上級代理」,代理可獲得的返點,等於自身返點與下級返點的差值,比如自身返點5,下級返點3,導師就能獲得下級投注金額2%的返點,也就是說,如果我投注了100元,我的導師就能拿到2元。
套路啊套路。新來的同學能不能賺到錢,並不重要,這就是一個大型拉新現場。
在2006、2007年左右,網賺成為一種拉新促活的運營手段。點擊賺錢、閱讀賺錢、遊戲賺錢、掛機賺錢、搜索賺錢、拉人頭賺錢...但這些網賺方式在後期逐漸變味,甚至還衍生出「網賺培訓」,進一步掏空韭菜。
比如非常古老的「網上兼職打字員」——首先你會看到廣告「招聘網絡兼職打字員,每1萬字100-300元,工資日結」,但是,想要獲得這份兼職,要先交「會費」。「會費」從100-1000元不等,工作1-10天左右,會無條件返「會費」。之後便是不斷地讓你交錢,至於打字任務,少得可憐甚至根本就沒有。(本文轉自防騙大數據:FPData)
而除了這些,目前還有自動充值軟體、網上兼職打字員、廣告聯盟互刷、保底日賺、淘寶釣魚等等不同方式的騙局。
儘管網際網路教給了大家「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絕技,但世界運轉的基本規律還是要尊重的。
(來源:防騙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