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聲良與61窟,張元林與285窟,蘇伯民與85窟……《一事一生 一人一窟》七集系列視頻近期播出,講述了敦煌人與莫高窟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的內涵。
一人一窟,每個研究者都有最鍾情的一個洞窟,也是人生的標誌性研究成果;一事一生,莫高窟的研究者在黃沙漫漫的敦煌,擇一事、終一生,而這正是敦煌研究院的傳統。趙聲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莫高窟61窟裡,一點點將壁畫《五臺山圖》每一寸的內容手繪出來並做了翔實標記;張元林潛心研究建於西魏的285窟,專注於洞窟壁畫、雕塑中佛教、印度教、中國神話、古希臘文明、中亞文明等多元文化的碰撞,發表多篇論文;蘇伯民從事「壁畫醫生」30年,研發了一整套壁畫分析檢測裝備,探索出古代壁畫保護修復成套技術。
擇一事、終一生,敦煌守護者們與時間賽跑,把研究保護工作當作終身事業和無悔追求。有的把敦煌當作精神上的生命,有的堅定表示如果再選擇一次仍然會選擇莫高窟,有的認為能夠一輩子守護莫高窟無怨無悔。許多研究者從青年時代就紮根那裡,條件艱苦,依然志向堅定。他們深知,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博大精深,需要畢生精力才能見成效、出成果;他們板凳坐得十年冷,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黃沙漫漫的敦煌、奉獻給充滿無窮奧秘的莫高窟。
從過去「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的局面到如今中國的敦煌學研究成果卓著,從過去文物保護幾乎為零到今天文物科技保護設備、方法、理念全面更新,從敦煌研究院初建時的18人到如今上千人……新中國成立後,一代又一代敦煌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賡續「做新時代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傳播者」的使命,在敦煌石窟資料整理和保護修復、敦煌文化藝術研究弘揚、文化旅遊開發和遺址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執著和專注、毅力和恆心,是擇一事、終一生所必需的品質,也是令人欽佩的魅力所在。63歲的阿木爺爺,僅憑一雙巧手就能把尋常木頭打造成各種精巧工藝品;故宮的文物修復師耗時幾年甚至幾十年臨摹一幅畫,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拼接完整……他們用一輩子詮釋「因為熱愛所以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深刻內涵,這種匠心精神和堅定信仰值得每個人學習。把自己的事業當作長期的堅守,用一生的時間奮鬥不息,就能在前進的道路上收穫豐碩的果實。(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