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作村的「馬武寨」、雪景、飲食(手機截圖)
——五方元音【旅遊紀實】、
「馬武寨」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木作村東,自古隸屬「木作村」,海拔1680米曾經是漢將——馬武駐守、屯兵、練武之處,也是木作村民常年耕種的土地之一·····
關於「馬武寨」的詞條,在網上有許多,都不是我們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木作村的,或許這就需要所有的有志之士去宣傳···
我從來沒有上去過,卻一直在他老輩人將上面山頂是「一馬平川」,我在1976年第一次回祖籍時,我的三爺爺就告訴我上面由於沒有水,只能種「山藥」,在武安人的方言中「山藥——土豆、馬鈴薯」,山上的土地很好,種出的「山藥不澀、很面···」,當然在山上有大量的「漆樹」,經常有四川人到了秋天後來這裡偷割漆·····」結果就出產發生「揪鬥事件」····
「馬武寨」我也是很神往的,一直未曾上去過,從木作村東看這裡看「馬武寨」是懸崖峭壁,無路可上,可是我的表哥說從那面的「王母娘娘尿尿」的地方有一個只能通過一個人的路,可以上去,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忘記這些了,似曾與表妹「燕魚」上去過「卸過山藥」····
「卸山藥」在這裡就是方言,就是從山上把土豆運回家,或許這是最科學的方言吧,
兒時曾經在木作村居過數十日,至今都不知道是為什麼父母可以放棄工作而在老家休息,我們曾經爬過許多周邊的大山,什麼「北小溝」、「北溝赫拉兒」、「南寨」、「紅蓮山」我們都逐一進行有計劃的攀爬,只可惜年代的久遠已經忘記了許多···
村中有傳說:「你爺爺白上元『捏』的福氣大,在『馬武寨』刨「山藥」時曾經撿到一個油罐,悄悄地拿回家,倒上核桃油,結果第二天油罐滿了,永遠不要再往裡倒油啦····」
木作村的主食是玉米面餅子,可是飯卻是有特色的,玉茭葚、花豆、蘿蔔櫻、小米、南瓜片文火燉上半天后,用勺子到人核桃油、放在柴火爐子上,待油冒青煙後,再放上一些幹野韭菜花、幹山蒜、小蔥,待出香味,迅速把勺子按在鍋中,蓋上鍋蓋,那個香啊····
爺爺就端起飯碗走到院子外的當街上,與老鄉們去吃飯、聊天去了,我一直蹲著爺爺搖核桃油的小罐子前研究,真有那麼神奇嗎?看看還是一隻普通的罐子,····
爺爺——白上元,弟兄四個,爺爺為長子,字天聰,1904年生人,終於1984年、享年80歲,因為家庭富裕接受父親「白維林」神醫醫教育,也受到老老爺爺白廣慶(河南省八省鄉試37名秀才)的薰陶,當然知道:「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深山無人問」的詩句,也常常教育我們晚輩····
因為爺爺常常自己做飯,對熗鍋的要求是很嚴格的,當然對其他人做的 熗鍋是不放心的,也因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常常熗鍋而掌握了熟練的熗鍋技術,當然在爺爺去世時依然存了600元的儲蓄····
當然在吃飯時爺爺拿出柿牛、與柿子皮面的玉茭餅子,對於我來說是非常稀奇的,玉米面餅子對於我來說是不喜歡吃的,可是添加了柿子皮面後非常的甜,當然比摻加胡蘿蔔的要好吃多了,在冬季裡依然還有烤柿子湖在玉茭餅子上的吃法,現在想起來都感覺非常好吃的·····
木作村的人們都是在柿子下來後,在削皮後製作「柿牛」時,將柿子皮進行晾曬,待曬乾後可以作為零食、也可以在「碾子上」進行碾壓、磨麵,在早晨「打玉米面粥」時進行添加後,做出的「糊糊」非常好吃的····
這是木作村原產地無公害的果實······
就這個「玉茭葚」也是有技術的,在碾壓時將「玉茭」稍微添加水分浸泡,讓玉茭皮與肉體進行變化,在「碾子」上,去推,完整的「玉茭」遇到「碌碡」後,就會碾壞,就此「玉茭皮」與肉體的澱粉進行分離開了,「玉茭」粒也為之成為半碎狀態,及小的顆粒,人們會在這期間,一直使用「炊梳」進行清掃,將小的顆粒掃出碾盤,再用簸箕將「玉茭皮」搏出·····
這是武安出產的變異的果實,應該是有差異的···
木作村有一種長豆角,鮮嫩時可以炒菜、煮飯,來了可以將其曬乾,可是裡面的豆子是「花色」的,有絳色的,有黑色的,扭曲著展示著美麗的身姿,據說,將其種子拿到其他地方後卻不會結果,或許這就是木作村的離奇之物之一吧···
而這種豆角被木作村民稱之為:「雲 豆角」,當然也被嚇到人們購買後在下面便宜的廣平縣、魏縣、臨漳大面積種植,很可惜其豆皮上的花紋變得粗大、色澤暗淡,就為了這個豆子我讓所有可以聯繫上的「木作村民」都麻煩上了,有陽邑的表叔、有武安的表哥、侄子、表姐,還有磁山的朋友,哈哈哈哈或許我做事心急,總是說做就的立刻做,總是做事轟轟烈烈的,很可惜還是在返回後才有了結果,當然,表姐在武安市種植的就變異了許多,從條紋與花色上有了明顯的區別,在武安生長的色彩要比武安出產的斑斕的多······
當然木作村的飲食有許多的,待有時間後我逐一給大家介紹一下·····
·····
2020年11月23日19時23分····草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