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小可
或許,在很多大陸人眼裡,臺灣就是小清新的代名詞。而真實的臺灣,除了人文氣息濃厚,也有車水馬龍的市井氣息,它們矛盾又並存著。
曾幾何時,臺灣華麗的偶像劇曾經佔了國產劇影視的半壁江山,給大家製造了一個夢幻的王子公主的童話故事,似乎與人間煙火的油膩不沾邊。
而給大家推薦的這六部電影,卻是以一個真實的視角來窺視著臺灣,來詮釋著那個中華文化遺留的角落,那個文藝青年心中的烏託邦。
一、《一頁臺北》
最初是被這部片名的文藝氣息吸引進來的,一頁臺北的時光,滿載著暖暖的浪漫。誠品書店,這個臺灣有名的文化坐標,還寫滿了動人的故事。
女友遠赴巴黎後,為了儘早去巴黎團圓,陳駿霖去書店去練習法語,後來認識了店員蘇西(郭採潔演)。兩人漸生情愫,也認識了決定資助他的黑幫老大豹哥。
豹哥準備再幹一票,偷運完佛龕後金盆洗手,與警察之間周旋,一場貓鼠遊戲開始了。
影片中無處不在的冷幽默,故事情節緩緩道來耐人尋味,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喜與悲。
誠品書店卻是絕對的亮點,也是真實臺灣社會人文氣息濃厚的映照。每次去誠品書店,都會發現很多在書店看書的人,但書店卻出奇地安靜。
二、《海角七號》
都說這是一部本土意識的影片,當時一上映便引發了很多臺灣人的共鳴,或許是牽動了他們內心的情節。
時光回到半個世紀前,在臺北備受打擊的阿嘉回到了風景如畫的墾丁海邊,失意之中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樂團。
他遇到日本女人友子,卻在日益相處中陷入愛情。他們在60多封的書信中發現了感人的愛情故事,也讓阿嘉重拾音樂的夢想。
而隨著二戰日本的敗退,友子也要準備離開臺灣。兩個人的愛情該何去何從?雋永的故事,本土的鄉情,讓這部平民譜寫的史詩耐人尋味。
三、《艋舺》
臺灣的黑幫文化由來已久,而龍山寺的艋舺卻是當時各派力量較量和角逐的集中地。如今卻成了臺北一個香火旺盛的朝聖地。
據當地當地老人的回憶,以前艋舺這個地方魚龍混雜,社會現象很混亂,黑幫勢力大肆橫行。
而此時此刻的艋舺,外省人和本土艋舺大佬的利益爭鬥已經如火如荼,這點在這部影片裡面可見一斑。
蚊子(趙又廷飾)和和尚(阮經天飾)義結金蘭之交,共同維護著本派勢力在艋舺的利益。看似波瀾不驚的平靜,卻暗喻著一場激烈的血雨腥風即將開始。
四、《戀戀風塵》
知乎上說很多人看懂了侯孝賢的電影,就相當於某種以上已經讀懂了臺灣。
這句話一點兒也不誇張,直到如今平溪那條有著舊時光味道的綠皮火車,依然牽動著多少文青的情懷。
故事的背景是在80年代,剛好是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經濟起步和騰飛的年代。初中畢業的阿遠和初戀情人阿雲,因為家境所迫,一起北上臺北打工。
兩人在臺北漂泊,雖然生活困苦,但彼此溫暖和快樂。後來阿遠去服兵役,阿雲在他未歸來時比那嫁與他人婦。
影片有濃濃的本土情懷,是一代臺灣人奮鬥的縮影,與大陸現在北上廣深漂泊的靈魂相呼應。臺灣社會與大陸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五、《飲食男女》
看過李安導演電影的人,都不會對他的作品感到失望。
在美食王國的臺灣,《飲食男女》這部影片滿足了吃貨所有的期待。細膩的視角和平白的鋪陳,讓臺南一家人的煙火生活完美地展示。
老朱的三個兒女平日都在各忙各事,心裡藏著比陪老父親吃飯更重要的事情。他想用中國菜的手藝,來犒勞兒女們的胃,卻不免遇到了不少尷尬和失落。
如果說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如果說生活有那麼一點點喪,那麼這部溫情的影片一定會重新喚起你對生活的熱愛,喚起對親情和愛情的思考。
六、《藍色大門》
或許,青春總是用來懷念的,青春總是一去不復返的記憶。對於生活不易的成年人來說,藍色大門卻是重新拾擷心情的最好方式。
無憂無慮的校園裡,騎著自行車的女孩孟克柔快樂地像一隻飛翔的小鳥。她的膽怯和猶豫,她的歡喜和失落,都是青春歲月裡的那道明媚的憂傷。
閨蜜林月珍寧願假借她的名義去給心儀的男生寫信,滿滿都是學生時代的片段。最後一起去海灘的情景,
文藝女神桂綸鎂恰到好處地演繹出一個十七歲青春美少女的暗戀,以及去表白心儀男生張士豪的勇氣。
結語
個人認為臺灣電影比電視劇寫實地多,而且大多都是圍繞一個普通小人物的喜與樂。雖然不盪氣迴腸,卻總是個人感覺溫情滿滿,引人深思。
如果你對真實的臺灣社會感興趣,如果比對臺灣本土人與外省人之間的矛盾與交融感興趣,一定不要錯過這六部電影。
作者:羅小可,一個嫁到臺灣的媽媽,寫關於臺灣的一切,執迷於歐美劇影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