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消費環境的變化,或許曾經的經驗已經過時,盲目自信和墨守成規將成為企業的負擔,曾經的行業巨頭可能在動蕩之中黯然離場,而那些被外人所不看好的新興企業又可能變成一匹黑馬,在種種廝殺之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6月25日,日本老牌百貨高島屋突然發布聲明,受消費結構的變化、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實體店消費低迷等因素的影響,其位於上海長寧區古北商圈的店鋪將於2019年8月25日終止營業。
高島屋成立於1831年,最初只是京都的一家二手服飾及面料織品零售商,後來逐漸發展成日本最大的百貨公司之一,目前在日本擁有17家直營店,上海高島屋是日本高島屋在海外開設的第三家門店,也是其在中國的第一家門店,註冊資本為4.9億元人民幣。除了上海高島屋外,還有包括新加坡高島屋、胡志明高島屋以及泰國高島屋3家店鋪。
2012年12月,高島屋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作為中國的首家門店,高島屋將地址選在了日韓人口的聚居區長寧古北商圈,同時,這也是上海最富有的區域之一,高島屋設立在此的初衷正是為了讓那些富裕的消費群體能夠體驗來自日本的高端生活方式和奢侈品牌。不過,高島屋在中國的這七年非但沒有達成自己的目的,反而連年虧損,最終選擇了黯然離場。
雖然海外企業在國內發展大多都會受到一些諸如本土化等因素的影響,但事實上高島屋從開業之初就發現了這點,並積極地做出調整,比如引入更多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加大了餐飲、咖啡、兒童生態的比例,進行自營模式轉型,甚至還特別準備了許多獨家商品,但這些似乎都無濟於事。
對此,有分析表示這和高島屋尷尬的定位、錯誤的選址以及毫無亮點的裝修風格有關。
雖然定位高端,但消費者對這類以日本精品為賣點的商品並沒有太大的熱情,況且隨著每年出國遊人數的增加,日本早已成為貨真價實的熱門地,比起在國內直接購買日本商品,消費者自然更傾向親自到當地挑選商品。至於其毫無亮點的裝修風格,也很難令其在「百花齊放」的市場上受到太多的關注。
當然,高島屋也並不是第一家在中國市場敗北的百貨。
2015年,美國百貨巨頭梅西百貨關閉其位於上海的直營店。2018年6月9日,梅西百貨關閉了中國官網,到了年底更是直接發布了天貓撤店公告;
2018年初,英國老牌百貨Marks & Spencer宣布退出中國市場,不僅關閉了中國內地所有的門店,還關閉了天貓旗艦店,甚至還把港澳地區的業務轉手賣給了特許經營的合作夥伴;
2019年4月,亞馬遜表示從7月18日起將不再運營中國國內市場業務,並停止在亞馬遜中國網站Amazon.cn向商戶提供服務;
而最近的一個消息,則是來自法國的家樂福。2019年6月23日,蘇寧易購對外表示,其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將以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交易完成後,蘇寧易購將成為家樂福中國控股股東,家樂福集團持股降至20%。
有意思的是,雖然這些海外集團在國內紛紛敗走,但國內一些本土的高端奢侈品商場卻過得越來越好了。以恒隆廣場為例,在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財政年度內,上海恒隆總收入同比增長10%至15.5億人民幣,租金收入及零售額分別上升12%和13%,商場的租出率達99%。
另外,根據英國建築師事務所Sybarite與GlobalData共同發布的2019最新研究報告,來自中國的奢侈品百貨北京SKP每平方英尺銷量位於全球第二,稱霸亞洲,全球僅次於英國奢侈品百貨Harrods。
隨著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和喜好發生改變,往日的零售模式或許已經不再實用,高冷的姿態並不能為企業贏得消費者的心,想要深耕本土,就先得摸清用戶的心理。而與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形成對比的,是越來越冷靜的消費者,雖然高島屋這次的敗北主要是在選址、定位和裝修風格,但實際上則是其未能平衡好商場、消費者和品牌的三方關係,既沒有真正弄懂消費者,也沒有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化地滿足品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