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電商平臺淘寶、京東和蘇寧等的崛起,國內零售業的競爭也越發激烈。在這個過程中,有不少外企因競爭力不夠強而被淘汰。除了外國的電商之外,一些外國大型百貨公司也因競爭不過本土企業而不得不另找出路。
而商場將就好比戰場,也要面對同行之間的廝殺。雖然不像真正的戰場那麼血腥,但有的時候殺傷力也是很致命的,很多企業的結局不是破產倒閉,就是被收購了,「慘狀」各不相同。
繼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樂福48億「賣身」蘇寧之後,6月25日,高島屋在中國僅存的一家門店(位於上海)宣布將於2019年8月25日終止營業,之後高島屋中國公司(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也將清算並解散,當日,上海高島屋也通知了店內的商家需在8月25日前全部撤離,提前解除與所有商家的租約,與部分商戶就善後處理等問題的磋商將從7月開始。
而對於撤出中國一事,其公司也做出了回應:同行之間的競爭太過激烈。據報導,該公司於2012年開始正式運營,在過去的10年裡,公司幾乎沒有實現盈利,連續3年處於虧損狀態。而從2017年至今,已經損失了近1000萬元。
大多數人看到這個信息時,可能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高島屋是什麼公司?地址是在哪裡?事實上,高島屋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成立於1831年,在日本非常有名。其在日本有20多家連鎖店,它的收入曾在日本百貨公司中排名第一。而且還在海外設有四家子公司,分別為新加坡高島屋、胡志明高島屋、泰國高島屋和上海高島屋。
上海高島屋百貨有限公司就開在了上海富人區,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資本達4.9億元。但就是這樣一個如此大的購物商場,卻門庭若市,前來購買東西的消費者少到可憐,可以說是「慘澹至極」。
而且在近兩三個月來,上海高島屋內部及商戶間就已經有門店即將歇業的傳聞,但突然被通知需在兩個月後撤離,仍令不少商家措手不及。特別是那些施行會員制的生活服務類商家,面臨聯繫門店會員、並尋找新商業鋪位等棘手問題。多位商家對界面新聞表示,通常至少得提前半年通知商家撤店,「兩個月時間太緊張了。」
雖然高島屋也曾做出很多努力和改變,但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其業績也沒有得到任何改善。2013年,上海高島屋品牌進行重整,新增加了蘭蔻、滿記甜品等大眾品牌,並大規模投資引進了度假品牌,想借力上海高島屋,來提升自己的電商業務。
2014年,上海高島屋改變了自營模式,進行了轉型,開始培養更多的買家直接從日本採購獨家產品。但店內的銷售情況還是不怎麼樂觀,1樓到7樓的購物商場,顧客還是很稀少,僅有地下1層的超市還略受歡迎一點。最終它沒能熬過「七年之癢」,高島屋日本總部決定關閉中國門店,徹底退出中國市場。而在撤出中國後,其打算將其重新轉移至越南,開發新的項目。
日本百年老店高島屋並非等閒之輩,只是如該公司所說,中國本土企業的經濟太激烈了,高島屋似乎完全沒有招架的能力。這和家樂福的情況其實很像,華爾街日報此前曾表示,家樂福在中國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沒能趕上網購平臺的步伐,這一意味著西方企業在中國的競爭力可能已經大不如前了。而且還有網友對此是這樣評價的:「要不是看到高島屋關店的新聞,他都不知道原來中國有個高島屋」。這話聽著,挺唏噓的。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