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改編熱眼花不繚亂 回歸文學著作的電影(圖)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1 /2張)

  回歸文學著作的電影———

  天才又有眼緣的小說,很多人會爭先跟你推薦

  眾所周知,電影的本質是影像的運動,可是,電影同樣依賴劇本。行之有效的劇本文字,它能給導演提供一套組建畫面的解決方案。因而,劇本的創作和電影創作同樣重要,很多人就指出,中國電影就壞在沒有好劇本。奧斯卡獎項就一直設有最佳原創劇本跟最佳改編劇本,這其中,改編劇本就專門用來獎勵那些改編自現成作品的電影(包括了文學著作等等)。可能正因如此,好萊塢一直流傳有改編小說著作的傳統。

  2012年,國際上改編自文學著作的電影也有很多,光是好萊塢那邊,有暢銷熱賣型的,像揚·馬特爾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德裡羅的《大都會》;有以晦澀難讀著稱的,像大衛·米切爾的《雲圖》;有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像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有多次翻拍又重來的經典名著,像雨果的《悲慘世界》、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大手筆更有託爾金的《霍比特人》,《魔戒》前傳成為了現實,《烏雲背後的幸福線》也是改編自馬修·魁克的同名小說,新的一年還有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簡直讓人眼花繚亂。

  好萊塢重視文學,而且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經典或暢銷文學,這是文化繁榮的表現。一般說來,因為電影綜合了多項藝術表現手法,一部電影的好壞,往往也體現了文學、演員、技術、音樂、美術等各方面的好壞,它是綜合反映。我們批評內地電影糟糕、華語電影滑坡,往往很容易發現,隨便拿個電影的音樂來看,你都會發現配樂毫無吸引力,要麼就是流水線作業,毫無原創精神。好萊塢有成熟的電影工業,籌備一部電影的拍攝到完成最終拍攝的過程中,如何挑選劇本往往是一家電影公司跟一名電影導演所重視的。天才型的劇作家可能不好遇到的,但天才又有眼緣的小說,很多人會爭先跟你推薦,甚至你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前,你就有了心底的答案。那就是改編,寫作,直到它變成電影。

  無論好萊塢刮什麼風,是3D還是動畫片,但名著改編永遠不會缺席

  一年下來,在內地引發最大反響的作品可能要屬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兢兢業業地還原了原著小說的精髓,人與虎的對峙,結尾選擇不同的版本故事,引來無數網友的瘋狂解讀,感慨不已。然而,李安還是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改動,這些內容也導致一些人解讀出了第三個故事版本,真相叫人不寒而慄。對李安來說,改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充滿了挑戰,這種挑戰不僅來自3D的技術挑戰,也來自前所未有的海上世界——幾乎是依靠想像得出的腦中宇宙。如果對比《理智與情感》,那部英倫電影簡直太西方了,美妙到你無法相信,那是一個東方人拍出來的愛情故事,而不是無聊的喝茶電影。而去年,英國女導演安德裡亞·阿諾德翻拍了《呼嘯山莊》,粗糲生猛得不像一個女導演拍的。想來這年頭翻拍名著,已經不能再走尋常路了。反之,李安的成功也讓人疑慮,這到底是原著本身的成功,還是李安再次的妙筆生輝。

  評價反映最為兩極的作品可能是《雲圖》,這部電影出現了六段故事、六個時空,書本來就不好讀,轉化成影像,縱然有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術,結果依然是吃力不討好。《雲圖》的製作模式也走了跨國化的架勢,驚人的片長,白、黑、黃三種膚色的演員。沃卓斯基姐弟加上湯姆·提克威,這樣的導演搭配似乎前所未有。一般說來,導演是一部電影的統領和獨裁者,就像一本書往往只能有一個作者,如此組合,也導致了電影最後不知道更傾向於誰的意志,他們之間的化學反應,更有可能是災難。有人把《雲圖》視為一部超前的電影,這也反過來說明,它在現階段很難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雲圖》的小說架構了一個文字的時空,就像《盜夢空間》裡的建築師。這種優勢可能就像漫畫的分鏡頭,但一般的導演都喜歡自作主張,拾人牙慧的事情不愛幹,於是另闢蹊徑擅作主張,導致了連原著的影子都看不著了。所以,忠於原著有時候反倒是一種美德。

  《悲慘世界》和《安娜·卡列尼娜》是英國導演的兩種嘗試,華麗的服裝、大牌明星的雲集、通俗感人的故事情節、跨界跨領域的藝術糅合。這也證明了,無論好萊塢刮什麼風,是3D還是動畫片,但名著改編永遠不會缺席。有人會譏笑名著老掉牙,然而,若是搬出《霍比特人》這樣的商業案例,誰也不敢說,它身上同樣包含了電影拍攝技術的革新。

  在中國拍攝一部小說著作,它要遭遇更大的阻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電影也相當重視文學性,很多時候,電影成了文學的影像,或者就是以影視文學來統稱。從早先的第一第二代導演到後來的第四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從古典文學、通俗文學取材,一直到後來的無產階級文學,源源不斷。在表現人物情感以及內心道德困境上面,文學賦予電影作者更多的靈感動力,在每部電影完成以前,文字都給創作者提供了一部直觀的、可以想像的虛擬電影。第五代陳凱歌和張藝謀的成名,他們也不同程度藉助了小說,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案例便是張藝謀的《紅高粱》,這部改編作品獲得了柏林金熊獎,原著作者莫言又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內地的2012年,王全安試圖趕超第五代導演,改編了人與土地命運寫照的《白鹿原》,毀大於譽。馮小剛一本正經地拍起了劉震雲的《溫故1942》,苦得慘絕人寰,然後只能坐看票房被別人搶走。中間也有跨國製作的《危險關係》,拉克洛的小說被改編過十三個版本,這次的改編,電影形神俱散。

  如果僅以這幾部電影為案例,在中國改編文學著作顯然更有難度(王競的《萬箭穿心》則是一次例外)。一方面是電影製作者不重視,陳凱歌等人先後把目光盯上了網絡帖子和社會新聞,可取一時的紅利,但也決定了他們電影的格局和格調上不去,流於膚淺表面的思考和關懷。

  還有另一方面原因,在中國拍攝一部小說著作,它要遭遇更大的阻力。文字是個人的自由,但活動的影像則不然,層層把關不是說著玩的。不同於書上的文字,它們組成了一個看不見的世界,可能比紙面的來得殘酷,震撼程度也來得更為悲慟。然而,中國電影不比文學,電影領域有審查機制。因此,有人不免驚呼,像《白鹿原》和《1942》,哪怕經過刪改,他們能拍出來就是一種勝利。可是放長眼光來看,這種論調跟「是中國電影就加同情分」的做法並無區別,完全是不負責任。如果從兩位導演選擇的拍攝手法來看,幾乎可以說,即便放開了審查,無論眼下中國導演怎麼操弄,兩部片子恐怕也免不了是悲劇一樁,而不是很多人想像的傑作。正因如此,在迷信票房的今天,如何讓中國導演們回歸文學,多讀著作,這恐怕是一項太過艱難的任務。本版文 /木衛二 供圖/小小

  電影《安娜·卡列尼娜》

  名著改編掃描

  《遠大前程》 導演:邁克·內威爾

  流水線的翻拍,平庸無為,質量上可能還不如去年BBC出品的英劇版《遠大前程》(為紀念狄更斯200周年誕辰而製作)。

  《雲圖》 導演:湯姆·提克威、拉娜·沃卓斯基

  炫技型的拍攝,不可思議的故事組合,然而,在表現超前的想像力之前,導演似乎罔顧觀眾的接受能力了,忽視了主流的商業原則。

  《悲慘世界》 導演:湯姆·霍珀

  根據舞臺音樂劇改編,動人的唱段,演員更是光芒四射。在打通古典與現代,平衡電影和舞臺劇的優點,好萊塢一直在努力嘗試。

  《安娜·卡列尼娜》 導演:喬·懷特

  導演依然保留了他在《贖罪》中的驚人場面調度,同時結合舞臺劇,在空間上玩出了點新花樣。只可惜,女主角被人詬病。

  《在路上》 導演:沃爾特·塞勒斯

  從《中央車站》到《摩託日記》,塞勒斯真的在路上,停不下來。一部散漫、隨心所欲的電影,或許這是導演眼中的黃金時代。

  《大都會》 導演:大衛·柯南伯格

  一部遭到大規模批評評論的電影,相比要講的故事本身,它的形式感很重,在明白這是一個寓言之前,觀眾不想被導演牽著鼻子走。

  《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 導演:彼得·傑克遜

  48幀畫面技術的引入,似乎讓《霍比特人》多了一些看點,然而從故事精彩性來看,它只是剛剛開始,沒有進入佳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導演:李安

  不管李安是不是真的反宗教,但是面對一大堆追隨宗教、擁抱信仰而去的觀眾,他又一次成功了。

  《1942》 導演:馮小剛

  沒有草率輕浮,也沒有妥協扭曲。當然,這些本就是馮小剛該做的。及至被遺忘的歷史本身,觀眾也能感受到導演意願:不要忘記那段歷史。

  《白鹿原》 導演:王全安

  濃烈的第五代美學情趣,民俗風光長鏡頭。諷刺的是,如今的第五代導演已經是破敗的名詞,更何況,呈現的《白鹿原》已經是千瘡百孔的歷史殘片。

  《危險關係》 導演:許秦豪

  一部只有用災難來形容的電影,每個演員都試圖忘記,他們出演過這樣一部沒有看頭的電影。

  《萬箭穿心》 導演:王競

  一名中國女性在情感跟生活上的雙重崩潰,一個激蕩變化中的中國城市,裡面人物極大地刺激了觀眾的既有道德倫理準則。堪稱這一年最有口碑與現實感的藝術小片。

李安與他的新片男主角扮演者(2 /2張)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李冬陽)

相關焦點

  • 2019年有哪些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
    2019年的中國電影,以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開啟高票房,讓人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可惜,這個希望很快就被同樣改編自文學作品的《上海堡壘》給熄滅了。真是成也改編,敗也改編。電影與文學,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也相愛相殺。
  • 2017,這些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美國篇)
    2017年是文學名作(或不那麼有名的作品)改編的大年。近日,《今日美國》用圖片整理了這一年都有哪些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這些美國電影,雖然只有一小部分在中國上映,但它們的原著大多已經被引進,有了中文版。
  • ...聚焦文學電影價值與出路-春蠶 文學名著 電影市場 茅盾 電影...
    作為茅盾先生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活動之一,上海文聯的文藝會堂在上周進行了根據茅盾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春蠶》《子夜》及《蝕》五部曲的完整放映,並於上周五舉辦「茅盾——從小說到電影研討會」, 滬上文學、電影、評論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茅盾文學作品的影視改編,聚焦文學遺產電影的價值與出路。
  • 這9本書,是曾被改編成電影的暢銷小說
    【精讀君曰】對於一本暢銷小說而言,沒有什麼比改編成銀幕作品更讓人期待了。有些電影作品毫不遜色於原作,也另一些則不如小說有味道。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你看過哪幾部?1歷久彌新的經典有些作品,永遠不會過時。原作者的傑出文本促使電影藝術對其進行再創作,不僅給予了原著讀者新的理解和視聽感受,也造就了小說的再度傳播與熱賣。這些經典作品,值得一讀再讀。本書看點:◎這本書收錄史蒂芬·金的四部中篇小說,是他作品中的傑出代表作。改編後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曾獲奧斯卡獎七項提名、被稱為電影史上最完美影片。◎這部小說展現了史蒂芬·金於擅長的驚悚題材之外的過人功力。
  • 古希臘文學,一種文學的電影改編
    這段時間,又回歸到古典的整理。本次整理的淵源是有幸看到羅西裡尼拍攝的蘇格拉底電影的中文版,同時個人很喜歡的柏拉圖的《會飲篇》的同名電影也得以一睹。找到三個版本的同名電影,各有特色。電影,是文字的各種想像的還原。於是,覺得欠古希臘一個整理吧。做文學作品電影改編的合集,純屬個人喜好。電影屬於一門獨立的藝術,無可厚非。但不應,局限在自己的圈子。
  • 這些由著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這些由著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你看過幾部?《傲慢與偏見》《傲慢與偏見》是根據簡·奧斯汀同名小說改編,由喬·懷特執導,凱拉·奈特利、馬修·麥克費登、唐納德·薩瑟蘭聯合主演。《亂世佳人》《亂世佳人》是根據瑪格麗特·米切爾小說《飄》改編的愛情電影。
  • 阿里文學IP改編電影《刑兇手札》上線 人氣IP引爆網友期待
    11月16日,由阿里文學旗下人氣IP《刑兇手札》改編的同名網絡電影正式上線優酷。電影由新銳導演朱凌鋒執導,彭禺厶、孔令令、趙閃閃、孫競爭領銜主演,延續了原著爆笑懸疑探案的敘事風格,憑藉IP廣泛的受眾基礎,一經上線就引爆了網友的期待。
  • 網絡小說改編: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在電影界,網絡小說已經成為「小妞電影」的重要「糧倉」,譬如根據鮑瓊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等風來》票房不俗;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匆匆那年》票房也不俗。即使大導也瞄準了網絡小說改編,譬如陳凱歌的《搜索》、趙薇的《致青春》也是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
  • 強化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的文化自覺
    這種遠離歷史的創作方式,在網絡小說的影視化改編過程中,找到了比較合理的解決辦法。  網絡作家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就是從架空歷史的網絡小說回歸歷史題材影視作品的主要代表。原著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朝代,講述乾元元年至乾元三十年間前朝後宮的一段腥風血雨的故事,而在影視改編中,則選擇落地在清朝雍正年間,以清朝為歷史依託,展現那段熟悉而又陌生的宮廷故事。
  • 流媒體時代 文學改編電影的潮流往哪走?「大咖」三亞論道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9日消息(記者 周靜泊)自影視藝術誕生伊始,就和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電影將文學作品靜態的文字「翻譯」成為動態的光影,這一過程不是「再現」,而是「再創作」。12月9日下午,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文學的現代性電影改編創作論壇在三亞舉行。
  • 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討會舉行 共探影視內容新...
    孟中指出,未來,由中國電影家協會指導,中國影協編劇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還將聯合發布國內首份基於大數據分析,以用戶評價為基礎的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研究成果《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報告》(下稱《報告》),"我們嘗試建立以社會價值、藝術品質為主的指標體系,基於大數據用戶評論結果進行量化計算分析,探索網絡文學IP改編過程中的關鍵要素、網絡文學IP與其改編影視作品之間的關係等重要問題
  • 事實的真相是——現在的大部分電視劇原來都是改編於小說!
    大型影視公司的手中往往都有好幾個改編版權,他們都在等待合適的拍攝機會。儘管也會有一些這樣那樣的風險,比如穿越題材、盜墓題材熱潮會不會就此停止了等所受的限制,但是由於市場升值的可能性仍然讓許多影視公司趨之若鶩,紛紛大量的購買小說著作版權。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摘 要:由於敘事元素相似,文學作品經常被改編為電影。但改編後的電影與文學作品相比在敘事上還會有差別。文學作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譽為「最難鏡像化的小說」,但是李安運用巧妙的敘事技巧對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錯的口碑和票房。
  • 中國近現當代100位作家小說影視改編一覽
    類型七,痞子文學的高峰是王朔,葉京的風格也與王朔相近。相關的影視改編作品有:《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貽笑大方》等。 在國產劇中,風格獨樹一幟。 第五代導演對小說的依賴性很大 第五代導演電影作品,對小說的依賴性非常大。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第五代電影導演的成就是建立在文學成就的基礎上的。
  • 彼得傑克遜今後或無緣改編託爾金作品 小說版權擁有者嚴控電影改編...
    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切不由彼得·傑克遜決定,託爾金小說版權擁有者已經發聲禁止託爾金的其他小說被改編成電影。  彼得·傑克遜或許從來都沒有肯定地說過他要改編多少部 J.R.R.託爾金的作品。彼得·傑克遜最初設想將原著《魔戒》拍攝成兩部電影,結果誕生了三部奇幻史詩電影:《護戒使者》、《雙塔奇兵》及《王者歸來》。
  • 今年值得期待的文學改編電影:連《黑暗塔》都要有電影版了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似乎向來就有「吃力不討好」之嫌,能夠忠實於原著,已屬百裡挑一,倘若能夠拍出文字的精華,那就更堪稱影史傑作了。但是,好萊塢始終對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捷徑樂此不疲,原因無非是看中了其固有的IP價值:故事不用自己平地起樓,相對輕鬆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結果;大批讀者都是潛在觀眾,票房有基本保障。
  • HIIFF 聯合單向空間開啟「文學改編實驗室」
    其中的短篇《螢》擴充成了《挪威的森林》,另一篇《燒倉房》則在三十年後由李滄東改編成電影《燃燒》。 從《燒倉房》到《燃燒》,是一篇有了胎動的小說,給予電影靈感,並在改編中獲得新生命的過程。
  • 除了《流浪地球》,今年還有哪些小說會改編成影視劇?
    早期中國影視作品中,由於原創能力欠缺,多數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都是改編自經典文學或當代文學。現在影視改編,由於新的資本操作擁有了一個新稱謂:IP開發。發掘小說、改編劇本成為IP開發的一環。IP,也讓原著小說和影視作品之間的關係,多了幾分複雜的意味。
  • 動畫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曝概念圖 馬伯庸小說改編
    近日,由馬伯庸奇幻小說改編的動畫電影《哪吒傳奇·龍與地下鐵》曝光概念設計圖。概念圖將東方奇幻風的盛唐長安還原,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呈現出腦洞大開的奇妙世界。
  •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小說改編電影風靡一時
    渡邊曾以小說《光和影》獲直木文學獎,1995年開始連載《失樂園》,引起巨大反響,並相繼被拍成電視劇和電影。據日媒報導,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4月30日晚11點42分因前列腺癌在東京的自家住宅內去世,享年80歲。渡邊曾以小說《光和影》獲直木文學獎,1995年開始連載《失樂園》,引起巨大反響,並相繼被拍成電視劇和電影。渡邊淳一被認為是言情大師,介於純文學和通俗文學之間的「中間文學」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