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節日,清明節也有著許多其它稱謂,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踏青節和寒食節。
清明節又叫什麼節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
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
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
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