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絢麗多彩的盛世王朝,無論是流傳千古的唐詩,還是遠徵四方的大唐軍隊,亦或是雄偉壯觀的長安城,都印證了唐代的繁榮。
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巍峨的大唐孕育了豪邁的文化底蘊。唐代旅遊文化作為眾多文化之一,得到了豐富的發展。時局的變換、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道路河流的修建治理,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以及日益更新的旅遊觀念,全方位促進了唐代旅遊的興盛。
古代旅遊
那麼唐代旅遊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令現代人都嘖嘖稱奇,今日我們翻開歷史的大門,走進盛唐,仔細感受一番。
唐代歷經數位君王的治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昌達。數量龐大且意蘊深厚的唐詩也由此誕生,文化領域的興盛推動著百姓生活的富足。
根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園林樹木無閒地。」
由此可見,唐代遊玩賞樂的氛圍早已有之,唐代旅遊文化在此環境下,焉能不繁榮。但若說唐代旅遊的繁榮單靠文化興盛支撐起來的,顯然是不全面的。除了文化領域的推動,旅遊業發達最離不開的當屬時局的統一。
遊玩賞樂
首先唐代幅員遼闊,南北統一,萬裡之內皆是唐土。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隋煬帝的橫徵暴斂導致了群雄起義。高祖李淵興唐代隋,一統天下,太宗李世民更是選賢舉能,知人善用,不斷開拓大唐版圖,此後的皇帝更是不遺餘力的擴大疆土。
按《新唐書》載:「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裡。」
廣袤的土地孕育出千姿百態的絢麗景色,這些景色為唐代旅遊的繁榮提供了物質載體。
公元669年的唐朝版圖
其次,大唐時局穩定,政通人和。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街頭小民都處於一個安逸舒適的環境中。自太宗時起,自玄宗中期,歷代皇帝皆認真遴選官吏,為政以德,為大唐保持了國泰民安的有利局面。
最後,所向披靡的大唐軍隊,為遊山玩水提供了安全的社會環境。以史為鑑,我們可知,大唐兵強馬壯,先後擊敗了吐谷渾、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令周邊的屬國盡皆臣服。大唐因此被東亞各國尊為天朝上國,無數外商來到長安進行商業貿易。遊客們則可以暢遊大唐的山山水水。
唐朝前期,由於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大量增多,各種道路、河流工程有序開展,為旅遊業的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中以唐代的交通運輸建設最為火熱。
繁華的長安街道
雙管齊下,水陸齊進。長安作為當時的水陸交通樞紐,溝通著整個大唐的交通,各州府的主要道路都與長安城相連通,可謂是條條大路通長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讓長安成為了同一時代的超級城市,據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當時的國家陸路交通運輸,以都城長安為核心,向外輻射,形成了六條主要道路。
此外水路運輸也是發展迅猛,唐朝不僅拓寬整修了隋朝建立的京杭大運河,還以大運河為中心,在流進區域大量興建水運碼頭、漕渠、水利工程。這些工程最終成就了唐朝四通八達的水上運輸網絡,不過令人回味的是,隋朝當年的滅亡和大運河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京杭大運河在唐朝統治者的治理下,逐漸成為了國家商業貿易發展的重要對象。嶺南的熱帶水果、木材,通過大運河可以快速抵達長安城,同時北方的毛皮貨物也可以通過大運河運往南方,因此大運河成為了國家稅收的聚寶盆。
大運河
根據《舊唐書·崔融傳》云:「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
那麼便利的水運條件是否可以服務於旅遊業呢?答案顯而易見,長安城的富貴人家可以通過大運河,在短時間內到達江南水鄉,賞江南煙雨,品美酒花雕。
最後,唐代建立的驛站制度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後的保障,根據史書記載,唐朝每隔30裡設立一個驛站。當然這些驛站主要服務於國家的軍事戰爭,不過在和平時期,這些驛站也會給部分旅遊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唐代逐漸完善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無數寒門學子可以一展抱負。這些學子為了實現&34;的目標而不懈努力。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性遠超從前,順帶推動了旅遊行業的繁榮。
科舉取士
科舉取士要求學子不僅滿腹經綸,而且也要均衡發展,這就對學習環境有較高的追求,山川秀麗之地不但景色絕佳,同時人煙稀少,更有助於專心治學。若是遇到隱居山川之中的名師大儒,更是妙哉。
其次,想要入仕成功,個人聲望十分重要。要知道古人十分看重名望,有才而無名望,終歸是不受待見的。為了提高聲望,眾多學子開始了遊學之旅,通過行萬裡路,增加閱歷,避免成為只會讀萬卷書的書呆子。旅遊活動在不自覺中發展開來。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榜題名之後的榮耀令人羨慕,隨之而來的是一堆富有文人氣息的旅遊活動,不僅有曲江夜遊,還有著科舉後的旅遊放鬆。
總體而言,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唐代旅遊的發展。
唐代旅遊觀念迎來了巨大變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這種新型的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唐代帝王以隋煬帝的下場為例子,大都極力排斥形勢浩大的遠遊活動,更喜歡近郊遊玩。這一點不僅可以感受到民生疾苦,還可以讓百姓感受到皇室的親民,進而達到取信於民的效果。
文藝士大夫寄情山水
其次是官員和百姓的旅遊觀念,由於唐朝社會環境開放自由,文化昌盛。眾多文人士大夫既是官員,也是詩人、文學家,這些文人暢遊山水,寄情天地。而百姓生活富足,經濟條件比以往好得多,因此有閒財去追求旅遊活動中的樂趣,全民參與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而旅遊也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帝王旅遊一般是攜帶著龐大的遊行隊伍,但是唐朝統治者出遊講究樸實,這在無形中宣揚出皇室的簡樸,不同於隋朝的驕奢淫逸,更有利於民心所向。其次文人士大夫的旅遊,他們作為唐代旅遊繁榮的主要貢獻者,居功甚偉。無論是探親訪友途中,還是貶官放逐的路上,他們面對著大好河山,皆會留下一篇篇流芳千古的詩文。
甚至一些官員從旅遊中感受到了社會的教化功能。旅遊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進而減少焦慮的情況,更加有利於百姓的生活。另外旅遊可以消除一些人的野心,防止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不穩定勢力。
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唐代旅遊的繁華。唐朝自高祖李淵建立伊始,一直到唐玄宗時期,一直處於上升時期。經濟富足、百姓安康、水陸交通便利,改善了人們的旅遊觀念。後來的文人士大夫為了功名仕途,走上了漫漫遊學路,這又為唐朝旅遊行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唐代旅遊行業的繁榮與影響,對今日的中國旅遊業依舊有著不可小覷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開元天寶遺事》
《新唐書》
《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