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人和,水陸交通便利,為何科舉制還能促進唐代旅遊的繁榮?

2020-09-03 雲紋歷史

引言

唐代,中國歷史上又一個絢麗多彩的盛世王朝,無論是流傳千古的唐詩,還是遠徵四方的大唐軍隊,亦或是雄偉壯觀的長安城,都印證了唐代的繁榮。

正如上面所說的那樣,巍峨的大唐孕育了豪邁的文化底蘊。唐代旅遊文化作為眾多文化之一,得到了豐富的發展。時局的變換、生產力的高速發展、道路河流的修建治理,文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以及日益更新的旅遊觀念,全方位促進了唐代旅遊的興盛。

古代旅遊

那麼唐代旅遊究竟有何神奇之處?令現代人都嘖嘖稱奇,今日我們翻開歷史的大門,走進盛唐,仔細感受一番。

一、 巍峨大唐,幅員遼闊,君王與臣子的勵精圖治,化成涓涓細流滋潤著盛世王朝

唐代歷經數位君王的治理,政通人和,經濟繁榮,文化昌達。數量龐大且意蘊深厚的唐詩也由此誕生,文化領域的興盛推動著百姓生活的富足。

根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園林樹木無閒地。」

由此可見,唐代遊玩賞樂的氛圍早已有之,唐代旅遊文化在此環境下,焉能不繁榮。但若說唐代旅遊的繁榮單靠文化興盛支撐起來的,顯然是不全面的。除了文化領域的推動,旅遊業發達最離不開的當屬時局的統一。

遊玩賞樂

首先唐代幅員遼闊,南北統一,萬裡之內皆是唐土。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然而好景不長,由於隋煬帝的橫徵暴斂導致了群雄起義。高祖李淵興唐代隋,一統天下,太宗李世民更是選賢舉能,知人善用,不斷開拓大唐版圖,此後的皇帝更是不遺餘力的擴大疆土。

按《新唐書》載:「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裡,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裡。」

廣袤的土地孕育出千姿百態的絢麗景色,這些景色為唐代旅遊的繁榮提供了物質載體。

公元669年的唐朝版圖

其次,大唐時局穩定,政通人和。上至文武百官,下至街頭小民都處於一個安逸舒適的環境中。自太宗時起,自玄宗中期,歷代皇帝皆認真遴選官吏,為政以德,為大唐保持了國泰民安的有利局面。

最後,所向披靡的大唐軍隊,為遊山玩水提供了安全的社會環境。以史為鑑,我們可知,大唐兵強馬壯,先後擊敗了吐谷渾、突厥、契丹等少數民族,令周邊的屬國盡皆臣服。大唐因此被東亞各國尊為天朝上國,無數外商來到長安進行商業貿易。遊客們則可以暢遊大唐的山山水水。

二、經濟繁榮,人口巨增,各種道路、河流工程有序展開,為旅遊業的繁榮提供了便利

唐朝前期,由於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人口大量增多,各種道路、河流工程有序開展,為旅遊業的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中以唐代的交通運輸建設最為火熱。

繁華的長安街道

雙管齊下,水陸齊進。長安作為當時的水陸交通樞紐,溝通著整個大唐的交通,各州府的主要道路都與長安城相連通,可謂是條條大路通長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讓長安成為了同一時代的超級城市,據唐憲宗時期宰相李吉甫所著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當時的國家陸路交通運輸,以都城長安為核心,向外輻射,形成了六條主要道路。

此外水路運輸也是發展迅猛,唐朝不僅拓寬整修了隋朝建立的京杭大運河,還以大運河為中心,在流進區域大量興建水運碼頭、漕渠、水利工程。這些工程最終成就了唐朝四通八達的水上運輸網絡,不過令人回味的是,隋朝當年的滅亡和大運河有著不可分割的原因。

京杭大運河在唐朝統治者的治理下,逐漸成為了國家商業貿易發展的重要對象。嶺南的熱帶水果、木材,通過大運河可以快速抵達長安城,同時北方的毛皮貨物也可以通過大運河運往南方,因此大運河成為了國家稅收的聚寶盆。

大運河

根據《舊唐書·崔融傳》云:「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

那麼便利的水運條件是否可以服務於旅遊業呢?答案顯而易見,長安城的富貴人家可以通過大運河,在短時間內到達江南水鄉,賞江南煙雨,品美酒花雕。

最後,唐代建立的驛站制度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最後的保障,根據史書記載,唐朝每隔30裡設立一個驛站。當然這些驛站主要服務於國家的軍事戰爭,不過在和平時期,這些驛站也會給部分旅遊者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科舉取士助力旅遊發展

唐代逐漸完善了科舉取士的制度,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無數寒門學子可以一展抱負。這些學子為了實現&34;的目標而不懈努力。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性遠超從前,順帶推動了旅遊行業的繁榮。

科舉取士

科舉取士要求學子不僅滿腹經綸,而且也要均衡發展,這就對學習環境有較高的追求,山川秀麗之地不但景色絕佳,同時人煙稀少,更有助於專心治學。若是遇到隱居山川之中的名師大儒,更是妙哉。

其次,想要入仕成功,個人聲望十分重要。要知道古人十分看重名望,有才而無名望,終歸是不受待見的。為了提高聲望,眾多學子開始了遊學之旅,通過行萬裡路,增加閱歷,避免成為只會讀萬卷書的書呆子。旅遊活動在不自覺中發展開來。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榜題名之後的榮耀令人羨慕,隨之而來的是一堆富有文人氣息的旅遊活動,不僅有曲江夜遊,還有著科舉後的旅遊放鬆。

總體而言,科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唐代旅遊的發展。

四、歷史的必然,唐代旅遊觀念迎來大變革,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唐代旅遊觀念迎來了巨大變革,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這種新型的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唐代帝王以隋煬帝的下場為例子,大都極力排斥形勢浩大的遠遊活動,更喜歡近郊遊玩。這一點不僅可以感受到民生疾苦,還可以讓百姓感受到皇室的親民,進而達到取信於民的效果。

文藝士大夫寄情山水

其次是官員和百姓的旅遊觀念,由於唐朝社會環境開放自由,文化昌盛。眾多文人士大夫既是官員,也是詩人、文學家,這些文人暢遊山水,寄情天地。而百姓生活富足,經濟條件比以往好得多,因此有閒財去追求旅遊活動中的樂趣,全民參與推動了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而旅遊也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帝王旅遊一般是攜帶著龐大的遊行隊伍,但是唐朝統治者出遊講究樸實,這在無形中宣揚出皇室的簡樸,不同於隋朝的驕奢淫逸,更有利於民心所向。其次文人士大夫的旅遊,他們作為唐代旅遊繁榮的主要貢獻者,居功甚偉。無論是探親訪友途中,還是貶官放逐的路上,他們面對著大好河山,皆會留下一篇篇流芳千古的詩文。

甚至一些官員從旅遊中感受到了社會的教化功能。旅遊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進而減少焦慮的情況,更加有利於百姓的生活。另外旅遊可以消除一些人的野心,防止他們成為社會上的不穩定勢力。

結語

天時、地利、人和共同造就了唐代旅遊的繁華。唐朝自高祖李淵建立伊始,一直到唐玄宗時期,一直處於上升時期。經濟富足、百姓安康、水陸交通便利,改善了人們的旅遊觀念。後來的文人士大夫為了功名仕途,走上了漫漫遊學路,這又為唐朝旅遊行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回溯歷史,我們可以得到許多,唐代旅遊行業的繁榮與影響,對今日的中國旅遊業依舊有著不可小覷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開元天寶遺事》

《新唐書》

《唐會要》

相關焦點

  • 為何唐代詩歌空前繁榮,成為古代詩歌發展頂峰?與這6個方面有關
    就社會環境來說,唐代社會經濟的高漲為詩歌的繁榮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唐朝統治者是依靠農民起義的力量取得政權的。唐代開國以後,統治階級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推行了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有利於發展生產的制度和政策,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法,興修農田水利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和水陸運輸都隨之而發展。
  • 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對唐代的文學有何影響?
    在國力臻於極盛的同時,唐代文化也以其獨特文化魅力被各國所嚮往敬仰。唐文化繼承發展了魏晉以來的優秀文化成果,還不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豐富自身,從而構成了獨具特色魅力的大唐文化。而唐代文化能夠如此繁榮離不開科舉制對其的影響。
  • 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用香文化為何盛行?經濟實力,便利交通
    看《長安十二時辰》,唐朝用香文化為何盛行?經濟實力,便利交通,開放政策馬伯庸原著改編的《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火爆螢屏,這部影視劇真實再現了唐人生活全貌,無論是衣裝服飾,妝容打扮,美食盛宴,還是宗教信仰、胡人商貿、外來珠寶都刻畫得惟妙惟肖。
  • 科舉與判詞的繁榮
    唐代判詞之繁榮,首先得益於大唐盛世法制之繁密進步。法史學家黃源盛謂:「唐朝自高祖開國,國勢既盛,享祚且長,難能可貴的是,著力建制立法,奠定法制根基。」日本歷史學家氣賀澤保規則認為:「唐朝十分看重法律規制,唐朝之所以能維繫長達三百年之久的統治,唐律的存在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四庫提要》「《唐律疏議》」條下云:「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採用之。
  • 古時候的科舉制,延續千年,給中國帶來了什麼?
    自科舉制創立之後,歷代王朝對其不斷完善,使得科舉制在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科舉制出現以前,已經存在了多種選官制度,它們選拔官吏的標準不一,但都在儘量的追求公平公正,儘量的平衡各階級階層的利益。隋朝建立以後,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社會變化的需要,進一步維護統治,吸收了歷代選官制度的經驗開創性的建立了科舉制度。唐代對科舉制進一步發展,使科舉制又一次煥發了生機。唐代詩人韋莊在《喜遷鶯人洶洶》中寫道「大羅天上月朦朧,騎馬上虛空」生動描寫了當時科舉的盛況。
  • 作為唐代公考的科舉制,真一團黑嗎?289年6000牛人名單說明事實
    陳寅恪說,唐代施行的科舉,雖然不如往後的宋明清那麼成熟開放,但依然是前所未有的格局。它的功用難以盡數,尤其是當武則天為打壓門閥士族提升科舉之功用,特視進士科,提拔寒門對抗「關中本位集團」,科舉制更是逐漸成為實現國家有效流動的促進機制。而參與其中的,那些不斷改變命運的大唐士子們,無疑成長為可不間斷換取新血液的最大群體。
  • 淺析唐代科舉與書法教育的發展
    唐代的科舉制度具有系統性、完善性的特點,與學校相結合,為我國古代輸送大量的人才。科舉制度培養了大量的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等,鞏固了封建制度,推動了唐代經濟政治的繁榮。唐代科舉制度將人才進行分級選拔,將考試設置為幾個不同的層級,由此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唐代科舉制度具有廣泛性、公平性和功利性的特點。
  • 漫遊、從政、科舉:一條唐代寒士們獨特而完整的詩歌人生路
    03 科舉:促進了文人們多方面的藝術水平、文化修養唐代文人生活的又一特徵,便是應舉。唐人入仕非由一途,而科舉仍要算作最正規的途徑。因為科舉有定時和限額,還有一套標準的程式,是唐王朝選拔官吏最有效的手段,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 法史故事:科舉與判詞的繁榮
    唐代判詞之繁榮,首先得益於大唐盛世法制之繁密進步。法史學家黃源盛謂:「唐朝自高祖開國,國勢既盛,享祚且長,難能可貴的是,著力建制立法,奠定法制根基。」日本歷史學家氣賀澤保規則認為:「唐朝十分看重法律規制,唐朝之所以能維繫長達三百年之久的統治,唐律的存在應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四庫提要》「《唐律疏議》」條下云:「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採用之。
  • 甘肅這個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旅遊行業發展繁榮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現在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在逐漸提高,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更多的人選擇了生活追求——旅行, 各個城市也開始大力發展旅遊行業,甘肅這個城市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旅遊行業發展繁榮。
  • 一杯香茗,溯回盛唐:遠銷海外的唐代茶產業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之所以如此,交通的便利也是一大決定因素。隋煬帝開闢了大運河,雖然在那個時代是勞民傷財的行為,但是不得不說,此舉在中國貿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它使得南北方的貨物貿易,往來不絕,甚至唐代的茶葉也是通過京杭大運河來運輸,這使得原本局限於南方的茶葉市場,慢慢的開始擴散到全國。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
    最後,將科舉與做官直接聯繫起來,無論是常科還是制科,都會安排官位。唐代中期高宗繼承父業,繼續發展科舉制度,但是並無明顯的突破,但是在當時,科舉的制度地位已經非常之高了,名相薛元超就以不是進士出身而當做平生一大憾事。
  • 從「乞食」到「自給自足」,唐代的「寺院經濟」為何方興未艾
    ,因其經濟繁榮、多種文化並存,寺院旅店業才真正開始興盛起來。唐代文明開放,經濟繁榮,人口流動頻繁,但因其國土疆域廣泛,交通線漫長,當時的官辦驛館和民間旅店難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樣一來,全國五千多家的寺院旅店正好適應了這一需求,這些寺院遍布全國各個城市、鄉村,自然形成了點狀分布,成為覆蓋全國的另類旅居場所。
  • 從「乞食」到「自給自足」,唐代的「寺院經濟」為何方興未艾
    唐代文明開放,經濟繁榮,人口流動頻繁,但因其國土疆域廣泛,交通線漫長,當時的官辦驛館和民間旅店難以滿足社會需要,這樣一來,全國五千多家的寺院旅店正好適應了這一需求,這些寺院遍布全國各個城市、鄉村,自然形成了點狀分布,成為覆蓋全國的另類旅居場所。
  • 同為選拔官員,為何英國文官制度走向了現代,科舉制卻滅亡了?
    同為官員的選拔制度,兩者結局卻大為不同,因此不由得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英國文官制度開出了「現代」之花,而科舉制卻只能走向滅亡呢?一、中國科舉制簡述中國科舉制起源於隋朝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滿足百姓參與政治的要求,從而將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繫起來的一種考試制度。
  • 「詩」為何在唐代達到頂峰,和皇帝有什麼聯繫,唐朝寫了多少首詩
    古詩在唐代可謂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讓中國的「詩」文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唐王朝也因此摘得了一個桂冠,同時為中國文化帶上了一顆閃亮的明珠。那麼為何詩在唐朝有如此大的成就,這和在位的君主有什麼關係,大唐一朝寫了多少唐詩。
  • 盛唐氣象:唐代詩歌為什麼如此繁榮,無出其右?
    可以說,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最發達的黃金時代。那麼,為什麼唐代的詩歌如此的繁榮呢?第一點,從經濟方面看。唐代的封建經濟有著高度的發展,經濟基地也隨著擴展,在整個封建王朝達到了一個頂峰,這就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第二點,從政治方面看。唐朝比較寬鬆的政治環境對詩歌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主張言論自由,當時的唐朝歷代雄主所實行的儒、釋、道並存,廣開言路。當時的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時代。
  • 科舉制持續了1300年,在人才選拔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又有人以隋煬帝設進士科為諸科之一來說科舉制開始於隋朝。但是,認為科舉制開始於漢朝的人指出,科舉制是一整套「分科舉人,考試進用」之制,漢朝有秀才(茂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孝廉多個科目,漢朝的對策、試經是考試。所以科舉制是開始於漢朝。
  • 1894年,朝鮮廢除科舉制度,百年後韓國為何再現「科舉考試」?
    科舉制度傳入朝鮮936年後被廢除,為何百年後韓國再現科舉制度?古代漢文化圈中受中國漢文化影響最重的當屬古代朝鮮,古代朝鮮的文化、制度、傳統、風俗等無不與中原王朝相同。而且現在古代朝鮮歷史書籍都是漢字所寫。可見我國文化對朝鮮和韓國影響有多深。
  • 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國家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從隋朝以後的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