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故事和節目為什麼能互相成就「國民級」影響力?現實註腳和精神原力是最重要的答案。
文 | 黎河
近日,一段澳門科技大學20周年校慶典禮上的視頻刷屏了:學生現場追星鍾南山,隔窗與鍾南山合影,鍾南山則與學生們揮手致意。#學生與鍾南山隔車窗合影##澳門科大學生追星鍾南山現場#等話題頻頻上熱搜,網友也點讚道:「鍾老才是值得我們追的大明星。」
為什麼鍾南山能成為值得追的「大明星」?其實答案早已在《故事裡的中國2》之《鍾南山》裡了,從人物訪談到戲劇演繹,再到實地採訪,一個立體全面的「國士無雙」的故事娓娓道來,而英雄逆行背後勇於擔當、積極奉獻的時代精神也如接力棒一樣感染了更多人。
故事仍在身邊上演,
跨時空勾連的現實轉向
最新一期節目中,「父母愛情」接連上演,上一秒作家劉靜的父母細緻入微的生活經歷才讓人淚目,下一秒舞臺上為愛闖颱風奔海島的愛情又讓人感動;再轉瞬間,真實的船笛響起,一場海島上的獨特婚禮,加上老一輩軍人伴侶們的集體證婚,讓「父母愛情」的內涵得到了擴展。
如果說以往的故事是聚集式的,那麼現在的故事變成了撒播式的,「父母愛情」不只是電視劇或者電視劇創作者的故事,而是身邊每一個你我的故事。從劇中到現實,從父輩到我們,甚至有可能到下一代不斷延續著「父母愛情」中一以貫之的堅守和浪漫。其實不止這一期,還包括黃文秀、鍾南山、都貴瑪等故事都有了極強的故事穿透力,他們不只代表個人故事本身,更成為時代中的一個符號、一種象徵,貫穿起不同時空序列中的中國人。
上一季節目,「訪談」和「故事」互為支撐構建起一個篝火旁的溫暖場景;這一季節目,多種手段的變換直接讓故事進入到一個可感可觸的真實境地。
故事不僅有文本與戲劇之間的聯動,過去與現實之間的聯動,重要的是有不同時空不同年齡人與人之間的聯動。節目現場,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我們這些老海島非常榮幸,為你們這一對新人見證婚禮。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願你們守好島,建好家,譜寫父母愛情新的篇章。」
不管是《父母愛情》中的送上祝福的守島老夫妻,還是《英雄兒女》裡97歲高齡的英雄團長,他們都通過這種互動,成了節目精神的某種縮影。《故事裡的中國2》所要呈現的絕不是一種個人感情,而是通過同一主題的不同故事勾勒一代又一代中國軍人的集體形象,同時與老一輩的奉獻精神楷模形成跨時空的對話與聯動。
《故事裡的中國2》這一整季節目都有了很強的現實主義轉向,不管是什麼時候的故事原本,都注重挖掘當下的身邊的故事。包括《扶貧路上》中黃文秀主動投身鄉村泥濘,《鍾南山》中兒子希望父親看到的視頻,《英雄兒女》中抗美援朝烈士遺孀的生前願望,每個故事都有其現實角度的述說、再現和全新的追隨。
找到星星發光「原力」,
精神價值傳遞才是根本
戰火紛飛,炮聲轟隆,長達八分鐘的戰爭戲僅僅在一個舞臺上便一氣呵成地完成,場景調度、美術置景都一樣不少。在《英雄兒女》這一期節目中,飾演王成的於毅從頭到尾情緒飽滿:「在炮火紛飛的那一刻,不光是動容,更是震撼,我們需要記住這些人,我們應該讓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來記住這段歷史。」
我們應該記住歷史,更應該用這樣豐富的手段來表達歷史。
為了讓故事更豐富,真實的細節開始書寫縝密的註腳。《英雄兒女》中84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曹家麟被請到現場指導,並點讚了演員們排練時略帶沙啞的嗓音:「就是那種在戰壕裡面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之後的感覺,喝不上水,休息不好,這是那種狀態!」《扶貧路上》中黃文秀的父親一句「錢是珍貴的,但是價值不高,人的生命價值用得好,高於一切」也成了無數人回到黃文秀人生抉擇關鍵瞬間的明燈;《鍾南山》中秘書蘇越明的抓拍和兒子鍾惟德的視頻也讓人們記住了那些連篇累牘的新聞背後,一個時代榜樣的溫情。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百丈之臺,起於累土。這檔節目正是以細節為石頭、以精神為橫梁,為故事中的人,更為大眾搭建起一個汲取多元文化知識,傳遞積極精神價值的空間。每期節目都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但不管是「扶貧」「抗疫」還是「英雄兒女」「父母愛情」其實都包含了家國敘事中的核心線索,把每一種情感和記憶都盡情書寫。
從各種經典或現實的故事出發,我們既能夠沿著它的內涵與外延,由表及裡地走近每個故事的核心精神堡壘,也能夠在與當代觀眾互動的過程中,尋找到自我在時代中的坐標。尤其對年輕人來說,不管是黃文秀、鍾南山的故事,還是「父母愛情」中堅守海島的故事,都能為人生選擇的方向提供諸多指引。有網友評論道,「說節目是一本行走的教科書不過分,這是責任與擔當的最好印證,他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
《故事裡的中國2》最成功之處在於走進了每個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們那些不為人知,看不見摸不著的人生抉擇都在節目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現,讓人們看到新時代最閃亮的星背後,那發光的原力。所以,即使我們最後忘掉了那些描摹出故事血肉的細節,但隱隱刻在心裡的一定是那些如亮星、如明燈般的價值呼喚。
打破藝術創作格局,
讓大眾記憶更加發光發熱
真實的故事能夠有多動人?
2020年5月的一天中午,84歲的李少芬,在空蕩蕩的籃球場上獨自打著籃球,等待著鍾南山回家吃飯——這段拍攝自鍾南山兒子鍾惟德的手機視頻在節目播出後迅速地火了。沒有更多言語,卻擲地有聲地讓很多網友淚目。
單單一期《鍾南山》便製造了全網34個熱搜,重返歷史現場,深入故事背後的挖掘讓一個從未見過的「鍾南山」成功激發了大眾興趣。節目用見證者的直觀視角,結合照片、視頻、38年前的老報紙、密密麻麻的行程表,帶來一個個「首度揭秘」「一手曝光」。幾天時間裡,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增長超過22億,微信10萬+的爆款文章達到23篇……這檔節目洞察了中國人更普遍的情感刺點,從而展現了節目本身和節目嘉賓的影響力。
為什麼《故事裡的中國2》能夠成為熱搜製造機?一方面,幾乎每一期節目都有切中現實又有趣的話題出現,在一眾娛樂節目中,也通過綜藝的手段讓一些嚴肅的話題重新躍到大眾視野中。節目因「真」而感人肺腑,因「實」而震撼人心,這種創作理念讓它在網際網路時代依然有強大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節目會將所有觀眾心中對於遙遠故事的深沉熱愛徹底釋放出來,大量觀眾會通過網絡渠道主動表達自己對扶貧、抗疫、抗美援朝等話題的看法,並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形成了可觀的有機互動。看完《英雄兒女》有人說,「和平來之不易,多少平凡的人為了祖國成為英雄」;《扶貧路上》又讓人感慨,「扶貧路上你倒下了,但你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繼續前進」;《鍾南山》也激發了更廣泛的共鳴,「《故事裡的中國》有血有肉,看完節目總能喚醒人們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和最本真的追求。」
有了最深層次的喚醒與互動,從故事中傳出的對話和獨白變得更加聲聲入耳。
更重要的是,《故事裡的中國2》營造的多元討論讓許多母題重新在螢屏上煥發價值。即使面對「什麼是愛」這樣最普通的問題,它既是劉軍眼中父母之間不動聲色卻異常厚重的深情,也是劉敬心中「你守家國,我守你」並肩戰鬥的身影,還可以是都貴瑪19歲開始主動養育28名上海孤兒半個世紀的誓言,或是鍾南山說出「國家需要我們,我們必須去」的堅毅……不同的故事點綴著不同的記憶,涓涓細流最終流向國人精神的大海,成為我們在任何情況都能共克時艱的勇氣和胸懷。
正因如此,節目把故事的通俗性和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在體現出藝術創作的新格局時,也展現了總臺對於藝術創作的全新勇氣:敢於打破經典和傳統,也敢於走進現實和年輕人——這種貫穿始終的創作理念也成為整個行業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