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國在《老酒館》中飾演陳懷海。
46集年代大戲《老酒館》正在熱播,該劇由陳寶國、秦海璐領銜主演,講述了大連好漢街上山東老酒館的掌柜陳懷海和他開辦的老酒館中發生的故事。開播以來,該劇憑藉濃鬱的年代質感、紮實精良的劇作、豐盈飽滿的人物塑造和妙語連珠的臺詞,收穫了眾多觀眾的喜愛。
如果說當年的《闖關東》是一部全面回顧我國歷史上真實的人口大遷徙「闖關東」,今天的《老酒館》則是高滿堂在歷經十年歲月沉澱之後,以一種全新的故事語境,將「後闖關東時代」的小人物大情懷進行了多維度的延展擴充和升級表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特約記者 唐詩
「帶給年輕人有營養的東西」
如今的大連有近半數的人口來自山東,高滿堂祖上從爺爺那輩開始闖關東來到大連,他的父親就在大連的興隆街上開了酒館,《老酒館》的故事就源於此。高滿堂記憶裡最深刻的便是小時候父親飲酒後的美妙時光:「我父親每次喝完酒都會拉起他那把破二胡,唱《空城計》就是喝美了,唱《徐策跑城》就是喝得差不多了,如果再來一出山東呂劇,這就差不多該睡了。」父親口中那些走南闖北的酒客,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生故事,豪氣幹雲的俠義之情,激發了高滿堂的創作欲望:「寫父輩那個年代的故事,寫得暢快,越寫越有精神頭。」
「一個旅順口,半部近代史」,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在父親誕辰百年祭的時候,高滿堂終於落筆開始書寫這個已在腦海中千迴百轉的故事。《老酒館》從中國1928年民族危急之際,一直寫到1949年,高滿堂認為這當中的苦難歷史不該被人們忘卻:「我們不僅要珍視未來,也要回顧歷史,向當下的年輕人,他們在享受生活的時候,作為藝術工作者的我們有必要帶給他們一些有營養的東西。」
劇中的老酒館歷經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在不同年代幾經更名,最後在2013年重新用回「山東老酒館」這個名字,這樣的老字號其實是一種傳統的延續,背後喻示著不忘初心的精神傳承。《老酒館》是高滿堂寫給父親的感人家書,是寫給大連這座城市的紀念,也是獻給觀眾的一首悠長雋永的浪漫詩歌。
「每一個人物都流淌在我的血液裡」
劇中,陳懷海無疑是最亮眼的:在家為父,愛護妻兒;在酒館為掌柜,關心兄弟;在好漢街是主心骨,扶危救困;他是《老酒館》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式人物。身為「闖關東」人的後代,高滿堂直言:「我教育不了觀眾,我只能用我的藝術形象來感染觀眾,用陳懷海身上的這些特質去充實現代人,讓傳統的精神重新回歸到我們的新時代。」
2015年憑《老農民》獲飛天獎的陳寶國,在頒獎典禮上特別向高滿堂致以深情的感謝:「滿堂老師,您的戲難演但是長本事,您的戲出演員。」於陳寶國而言,高滿堂是前輩、是伯樂,是藝術生涯中的貴人;同樣,高滿堂也將其視為摯友,創作中的靈魂夥伴。兩人合作十年,留下了多部精品之作,此次《老酒館》更是高滿堂為陳寶國量身打造的作品。在劇本創作初期,他就曾多次與陳寶國推心置腹,向他講述了許多劇本背後的原型人物和真實歷史,讓這個故事在陳寶國心中生根發芽。
在以陳懷海為核心的基礎上,《老酒館》通過群像敘事的手法將個人命運與家國情懷緊密相連,上演了一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傳奇大戲。在高滿堂看來:「這裡面的每一個人物都流淌在我的血液裡。陳懷海相當於一個穩固的主線和樞紐,來往的酒客們就是一根根縱橫交錯相互融合的支線,這些人物進出開合,收放自如。」
「創作應該深入生活」
高滿堂是土生土長的東北「糙漢子」,骨子裡天然有著吃苦耐勞的秉性,一部《老農民》,他走訪六個省份,採訪二百多人才完成;為了《鋼鐵年代》《大工匠》的煉鋼工人素材,他甘願待在鋼鐵廠工作三年;《闖關東》更是歷時十年之久,橫跨黑、吉、遼三省,直至膠東和魯西南,行程達上萬公裡,在苦寒之地甚至只能蘸著大醬吃豆腐充飢。對此,高滿堂有著自己執拗的堅持:「創作,應該深入生活,在堅實的大地上起飛,像老鷹抓地一樣,能抓起一把土。」
在追求短平快體驗的當下,創作也越來越趨向碎片化、流量化。高滿堂對此不無痛惜:「這樣的故事太虛、不紮實,是懸浮著的故事。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感受、觸碰、歷練,才有創造的衝動。我願意讓創作速度慢下來,有了原創,中國的電視劇才有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