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館》這部電視劇是編劇大咖高滿堂繼《老農民》、《老中醫》之後的「老字」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可謂是高滿堂「壓箱底兒」的收官之作。
劇中演員陣容強大,除了有七位國家一級演員之外,還有兩對父子兵上陣(陳懷海和金小手,老二兩和郭老五管家)。
《老酒館》是高滿堂根據父輩的經歷的寫實小說,用傳奇手法寫人,講著歷史裡傳奇的故事,再通過藝術化的手段呈現給觀眾。
高滿堂的爺爺輩開始闖關東,後來到大連的興隆街開了一家老酒館,父親就是劇中的陳懷海原型,高滿堂從小就聽著父親講著老酒館裡形形色色的人生,講著興隆街上各種各樣的故事,他銘記在心,那種畫面感栩栩如生的印在他的腦子裡,直到父親離去後,他一定要把父親的故事和興隆街上的故事寫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山東老酒館」的故事,知道如「陳懷海」般有情義,大氣隱忍的人生經歷。
《老酒館》的導演劉江和劇中的主心人物陳寶國,在拍攝這部劇時感動得流下了無數的眼淚,為劇中這些了不起的一個個「小人物」,也為了劇中背後的這些歷史「英雄人物」們感天動地的家國情懷。
高滿堂說:「目前我們的電視劇創作有一種常見的通病,就是情節的列車在狂奔,人物還在始發站。」
但是,《老酒館》卻是一部人物跟著情節的列車在狂奔,一起跨越著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生生死死。
杯酒人生
《老酒館》講述的是1928到1949年大連好漢街上的故事,闖關東下來的陳懷海六人為了尋求一份安穩的生活,在好漢街上開了一家「山東老酒館」。
來老酒館的人形形色色,有人是為老酒館裡的「燒刀子」酒前來;有人是為了陳懷海的那一份義氣前來;也有人是為了老酒館裡的人情味、煙火氣而來。老酒館裡的客人魚龍混雜,臥虎藏龍,有的品酒,有的品自己的人生,杯杯酒下肚,杯杯酒喝盡人生冷暖。
劇中一開場,便是鞏漢林飾演的說書先生,靠一張嘴吃飯的杜先生在陳懷海開的酒館裡請客,吃了一頓霸王餐,陳懷海看中杜先生的才氣,免了他這一餐錢,留他在酒館裡說書,後來杜先生離開了老酒館,因為說錯了話被人割了舌頭,從此杜先生便沒了生存的資本,陳懷海留杜先生在酒館裡,讓他別走了,從此這裡就是他的家,可是,杜先生還是走了,因為他的口無遮攔為自己闖下了大禍,一個丟失了自己生存本事的人,與其一無是處的吃別人的閒飯,倒不如光明磊落的離開,躲起來過自己的人生。這是有自知之明的杜先生。
在這部劇裡,不得不說的最不起眼最底層的「小人物」當屬以84歲高齡的牛犇老師飾演的「老二兩」。這個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沒錢,甚至討飯吃,但卻獨獨鍾情於老酒館裡的「燒刀子」,他有他的「規矩」:不佔座,自帶薺菜,二兩酒,晚上十一點準時走。住在十裡開外的茅棚裡,風裡來雨裡去,不欠一分酒錢,二爺為他多打了一點酒他也會偷偷的把錢補上。老二兩看似是為了這山東老酒館裡的二兩酒,實則是為了這裡的人味,情味,生活味,只有在老酒館裡喝下的酒才是有滋有味。生活若沒有了自己的原則,那麼便沒有了人生的底線,便失去做人的意義。這是平凡守規矩,有酒德的老二兩。
宮中貴人那爺無疑是這部劇裡的悲情人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那爺在老酒館開業當天為陳懷海被一群挑事的無賴中解了圍,因此相識後,陳懷海感激那爺,但是那爺在封建禮制下的因循守舊,不能與時俱進,無法對過去的生活釋懷,以抓著舊的禮制往事不放手。
那爺是有情義的,他可以為了請曾經的主子吃上一頓好的飯而賣了自己的房子;那爺講尊嚴好面子,寧願和血往肚裡吞也不對外宣揚半點吃過的苦和生活裡早已遇上的難處,還一如往常般大氣的在老酒館裡請客吃飯;那爺的忠心無人可比,當所有人都已經剪去了那束縛人一生的長辮子時,那爺寧願熱一點也要圍著圍巾把他一直留存的長辮子藏起來。
那爺的人生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悲哀的,可是,對於他自身來說,他是活得無比高尚,無比忠義的,那爺堅守了他心底對於主子的堅持,對於文化的忠心不改,對於生的「大氣」,這是我們眼裡愚忠的那爺。
跟說書杜先生有同樣性質,同樣靠著一張嘴走天下的鐵嘴方先生,卻比杜先生有骨氣,有魄力,有「江湖氣」。方先生寧願站在老酒館的門外喝著北風,咧著牙,也能不輸半點氣節的任他一張嘴的硬氣勁,也不受陳懷海的邀請去老酒館裡白吃白喝,因為那樣的他覺得「不硬氣」,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方先生也可以憑著他這一生堅守的「硬氣」在日本人面前也不為了保命說上一句軟話,寧願吃搶子兒也要痛快的說話,這是具有民族氣節,為了心中那最後的一絲底線,一絲硬氣也不放棄最後的堅持的方先生。
……
這樣的人物,《老酒館》裡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平凡渺小如螻蟻之人,普通如你我的人,卻有著一生不平凡的「氣節」,他們有心中的堅守,有做人的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才是最令人敬佩,最可愛的人。
杯中乾坤
杯中酒,杯中人,杯中語,杯中自有乾坤。
在《老酒館》的一系列場景裡,人物性格個個豐滿,個個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情味」。正如編劇高滿堂自己說過:
在這個老酒館裡,陳懷海和滿清遺老那正紅喝過絕情酒,為偽滿洲國絕交;和偽警察喝過交心酒,一頓大酒把偽警察喝得起義了;給在大連幽禁的婉容掌過勺;幫日本平民村田一家人戒過酒;和老白頭喝過默酒;和小晴天喝過分手酒……這條街的買賣和人,跟老酒館掌柜陳懷海的故事掛著蹭著深化著,構成了一幅北中國的風俗畫。
在這山東老酒館裡的每一個人,很多來了又走,走了又來;很多成了過客;很多卻從此消失再也不見。老酒館裡的存酒臺上存著一個個留存在店裡的餘酒,上面掛著每一位酒客的名字,有的酒罈早已存封多年,喝酒的主人也不知去向;有的酒罈裡裝滿了南來北往酒客的故事;有的酒罈被掌柜陳懷海一直擎著,敬著,拜著,惦念著。
有酒德的沒酒德的,真正喝酒的酒人,借酒澆愁的傷心人,以酒說事的壯膽人,用酒掩飾的神秘人……
這酒人啊,有好的,也有壞的,酒文化裡藏著看不懂的乾坤,讀不懂的酒人,品不完的酒味。
無論他們是哪種酒人,陳懷海海納四方,笑迎八方來客,以他的博大寬容情義迎接著來老酒館裡的所有客人。但是,唯有一種酒人是陳懷海不待見的,那便是沒有酒德之人,借酒說事耍無賴的「偽酒人」。
陳懷海秉承著自己心底對於酒文化和「真酒人」的那一份熱愛,崇敬,仰慕,無論是高高在上一如宮中貴人的婉容和那爺,還是平凡如老二兩、老白頭那樣的最底層百姓,陳懷海都以平等之心對待,只要是有酒德之人,便值得敬著他們。
老酒館裡的酒杯杯有乾坤,口口入心聲,他們是酒,更是情,是義。
人生百態
從我們出生那天起,其實已經帶著家族、命運,包括我們父輩的、前輩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它一直在感染著你、伴隨著你。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文化滋養,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我覺得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高滿堂
高滿堂的這部《老酒館》看得人感觸良多,每一集裡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和不一樣的心靈體會,這是觸及靈魂最深處的感動,我們為著這些「小人物」的「大情懷」,哪怕物資上的貧窮也心中裝著「家國天下」,寧願喝著西北風,受著冷風吹,忍辱負重,也要滿心熱血,堅守真心,不讓骨頭在別人眼裡軟半分,人活著,就是為的這一股硬氣勁兒,即使如看似貪財的老警察和敗家子的賀義堂,也有他們民族大義的一面,有他們愛國之心的鐵骨錚錚。
老酒館裡的酒繼續喝著,門大大的敞開著,有高談闊論,有笑聲,有觥籌交錯之聲,有虛情假意應酬之聲,有淚水,有感動,有惺惺相惜,有深情……
這些說出來的,還沒有來得及說的,說不出口的,都在這一杯杯的酒裡,酒裡有笑也有淚,有情也有義,有緣起也有緣盡,這酒裡的乾坤說不清,道不明,都在心間,在酒裡,在歲月的長河裡。
這形形色色的酒客們穿梭於老酒館裡,時過境遷,酒館仍在,它像一座豐碑屹立著看盡了酒中的世世滄桑,訴說著酒裡的杯杯乾坤。
-END-
我是「聚光燈娃娃」,感激你閱讀我的文章,喜歡請關注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