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飛機擊沉的「中山艦」,60年後重見天日

2020-12-13 騰訊網

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武昌金口赤磯山一帶江面巡防時,被日本飛機擊沉。在它沉沒近60年後,中國人以其頑強的集體意志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讓該艦重新浮出水面、重見天日,並為它修館建園,讓它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紀念,永遠屹立在長江之邊。

打撈出水的中山艦

中山艦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極其特殊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一艘長62.9米、寬8.9米,排水量780噸的中小型炮艦。即使在民國那個海軍比較弱小的時代,論噸位它也排不上號。但由於它歷經了護法運動、廣州平叛、見證了國共分合、中日之戰,一直處在大時代、大事件的風口浪尖,與大人物的命運緊緊相連。它不僅記載著孫中山先生經歷磨難、矢志救國的坎坷歷程,記載著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功績,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抗擊侵略、英勇獻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為了紀念一代偉人與永豐艦的特殊情緣,就將永豐艦改名中山艦,該艦也因其不凡傳奇的身世成為了享譽中外的一代名艦。

不凡的「艦生」,歷史的見證

建造來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導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政府再籌巨款重建海軍。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和北洋水師統制薩鎮冰從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訂購了同樣款式的鋼木結構軍艦兩艘,造價68萬銀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

1912年,軍艦竣工下水,袁世凱執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餘款。

1913年1月,兩艘軍艦開抵上海吳淞,編入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和「永翔」。

投身革命

1915年,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職務,企圖復闢帝制,改元洪憲。孫中山立即發布《討袁檄文》,保衛辛亥革命成果,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等,率領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

參加護法

1917年,張勳復闢失敗後,段祺瑞執掌北京政權,成立了北洋軍閥政府,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了捍衛民主共和和臨時約法,孫中山舉起了護法旗幟,發動領導了護法戰爭。1917年,孫中山與章太炎、陳炯明等人乘艦從上海南下廣州,同時,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南下前,孫中山會晤了海軍總長程璧光,制定了海軍南下行動計劃。8月5日,程率永豐等10艘軍艦,抵達廣州黃埔,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9月10日,廣州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程璧光為海軍總長。

1917年12月,瓊州礦督龍濟光被段祺瑞收買,攻佔雷州半島,威脅廣州。孫中山急令永豐等艦趕往瓊州海峽,切斷龍濟光軍的海上運輸線。20日,永豐等艦在陽江海面截獲了龍濟光軍6艘運兵艦及一個營兵力,繳獲了大量軍械。23日,又在海上俘獲龍濟光的平南艦。

1918年1月5日,永豐等艦在程璧光率領下,開抵海口秀英炮臺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了秀英炮臺及軍事設施,配合陸軍,殲滅了龍濟光軍隊。永豐艦衝鋒在前,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得到孫中山的讚揚。

孫文避險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化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後退居上海。1923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以示感激。

永豐易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

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由廣東省省長胡漢民下令,將「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同時,還將香山縣命名為中山縣。

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事件亦稱「三二〇事件」。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為了排斥共產黨人,奪取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軍權,指使歐陽格以黃埔軍校駐廣東省辦事處的名義,命令海軍的代理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調派中山艦到黃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艦開到黃埔。蔣介石卻誣指中山艦擅自開入黃埔,是共產黨陰謀暴動。

20日,蔣介石以此為藉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龍。扣押中山艦,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工人武裝,拘留第一軍第二師中的左派黨代表和政工人員四十多人,宣布廣州全市戒嚴,還包圍蘇聯顧問團住處,驅逐了黃埔軍校中及國民革命軍中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員。

中山艦事件發生後,中山艦就被國民黨右派控制了。1927年4月18日,廣州反動派把中山艦開到黃埔,捕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等二百多位共產黨人和革命者。1927年6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海軍部。中山艦經江南造船所大修後編入海軍部的第一艦隊。1934年1月,「中山」艦曾奉命配合其它國民黨軍隊圍剿過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軍。

中山艦服役生涯的悲壯終點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日海軍實力相差懸殊,中山艦奉命退入長江中遊,掩護內河航道。1938年,武漢成為日軍進攻目標,中山艦奉命從湖南岳陽開赴赤磯山一帶布防,參加武漢保衛戰,擔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金口江面的警戒及運輸任務,為長江沿岸的岸防炮臺運去不少急需的炮彈。值得一提的是,時任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正是訂購該艦的海軍元老薩鎮冰的侄孫。

1938年10月24日上午9時,中山艦哨兵發現日本偵察機,薩師俊命全艦僅存的5門火炮和3挺高射機槍對日機射擊,日機撤走。11時,日機再次出現,薩師俊估計日軍會大舉來襲,遂令全艦進入一級戰備,提前午飯。中午,中山艦奉命駛往漢口,該艦於13時起錨,15時即遭遇6架日本轟炸機。15時6分,電訊官張嵩齡向海軍部發出最後一份電報,報告中山艦與敵遭遇。在艦長指揮下,全艦官兵同仇敵愾,集中艦上所有火力向日軍反擊,密集的火力使得日機不敢低飛投彈。但不料艦首的高炮由於長時間發射,溫度過熱導致身管無法使用。此時,敵機見高空水平轟炸不能命中山艦,又見艦首火炮突然停火,便改變戰術,開始從艦首方向俯衝投彈。

日機投中的第一枚炸彈在艦尾左舷爆炸,船殼破裂進水;緊接著第二枚炸彈在右舷爆炸;第三枚炸彈則在左舷附近水面爆炸,鍋爐艙水線下的船殼破裂進水,三分鐘後江水就漫過鍋爐,軍艦失去動力,艦體開始左傾。第四枚炸彈命中艦首,駕駛臺被穿透,薩師俊艦長右腿被炸斷,但他仍堅持指揮,不肯離艦。

此時的中山艦已經失去控制,並開始側傾下沉。薩師俊被屬下強行扶上舢舨,卻遭到日機掃射,薩師俊與身邊的兩名水兵不幸遇難。是役,中山艦共陣亡官兵25人,艦體也於24日15時50分側翻沉沒。就在中山艦沉沒的第二天,武漢淪陷。中中山艦之役讓人們明白國家強大是買不來的。

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經修復後於2008年陳列在位於武漢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艦今貌

海河傳媒中心出品

來源:人民網、中國歷史網、環球網

整理:陳汝寧

編輯:王曉羽

覺得此文有用,就點「在看」支持吧

相關焦點

  • 中山艦的前世今生:從日本訂購,見證民國大事件,後被日機擊落
    01、中山艦原來的名字叫:永豐艦 1910年,清政府派遣海軍大臣載洵和協辦海軍大臣薩鎮冰到歐美、日本考察,在考察日本時,訂購了兩艘軍艦,分別取名為永翔艦和永豐艦
  • 大陸最後一位「中山艦」倖存者邱奕殿去世(圖)
    今天上午,這位大陸最後一位中山艦倖存者將和親愛的戰友們一起,長眠在福州三山陵園。  老人生前曾表示身後事要從簡。遵照老人的遺願,12月23日早火化後,老人將直接被安葬在三山陵園。  這位曾任薩師俊勤務兵的老人,生前一直在為紀念中山艦陣亡將士奔走呼號。2002年初,在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故居的掛牌儀式上,老人高興得合不攏嘴,並興奮地說,要將這個消息告訴中山艦的倖存者。
  • 中山艦暢玩指南.DOC
    中山艦博物館成立於1999年12月,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它是以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中山艦的名字而命名,是一所專題性紀念性博物館。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暢玩第1️⃣站➡中山艦博物館展館中山艦博物館早上9點開始對外開放,遊客們陸續進入博物館,在場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小編現場掃碼預約成功後,開始測量體溫,通過消毒通道後才進入博物館大廳。
  • 永不沉沒的中山艦
    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訂購的,1912年6月建成下水。還在建造時清王朝就覆滅了,竣工後它在日本閒置一年多,1913年才正式回國,編入北洋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山艦調入長江駐防。1938年,武漢成為日軍進攻的主要目標之一,中山艦奉命參加武漢保衛戰。1938年秋,中山艦奉命執行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金口鎮江面的警戒和運輸任務。
  • 薩鎮冰從日本訂購中山艦,見證諸多大事件,抗日戰爭被日機擊落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講中山艦的前世今生。01、中山艦原來的名字叫:永豐艦1910年,清政府派遣海軍大臣載洵和協辦海軍大臣薩鎮冰到歐美、日本考察,在考察日本時,訂購了兩艘軍艦,分別取名為永翔艦和永豐艦。船造好後,兩艘軍艦於1913年1月駛回中國。
  • 藏龍島周邊的景點:中山艦暢玩指南
    中山艦博物館成立於1999年12月,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它是以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代名艦中山艦的名字而命名,是一所專題性紀念性博物館。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暢玩第1️⃣站➡中山艦博物館展館中山艦博物館早上9點開始對外開放,遊客們陸續進入博物館,在場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小編現場掃碼預約成功後,開始測量體溫,通過消毒通道後才進入博物館大廳。
  • 苦難·輝煌:參觀武漢市中山艦博物館
    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中山艦博物館坐落於湖面之上,由艦體陳列廳和文物陳列室組成,兩幢建築相互連接,外形如同一艘戰艦。經過一座浮橋,走進博物館後,左側便是中山艦陳列大廳。登上二樓,憑欄而望,中山艦的全貌瞬間呈現在眼前。
  • 二戰美國功勳航母或將重見天日 已被日本擊沉近80年
    在通過社交媒體證實這一發現以後,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隨後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儘管『列剋星敦』號在珊瑚海海戰中沉沒,但艦上士兵英勇作戰,重創日本海軍『翔鶴』和『瑞鶴』號航母,令它們無法加入中途島戰役,為盟軍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首次航空反潛:第一艘被飛機擊沉的潛艇
    在4月13日,後來趕到的英國皇家海軍厭戰號,率領驅逐艦隊圍攻在納爾維克港口的德軍剩餘驅逐艦,其中英國艦隊「光榮」號航空母艦艦載機也同時起飛攻擊德國驅逐艦,在攻擊中,德國U-64潛艇被厭戰號上起飛的水上飛機擊沉,於是,U-64潛艇成為了二戰中,第一艘被飛機擊沉的潛艇。
  • 嶽陽樓外登上中山艦沉沒時跳江泅水逃生
    位於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鎮的中山艦博物館,歷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訂購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此後這艘巨輪相繼經歷了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中山艦事件、武漢會戰等眾多重要歷史事件,可以說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史」。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孫中山、宋慶齡登上永豐艦,在艦上發出指令。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更名為「中山艦」,以示紀念。
  • 第1代海軍雷達兵60年後盼重聚 曾擊沉"太平號"
    記者 李健 攝核心提示1954年11月13日,新華社記者華明赴浙江出差,在高島雷達站採訪時,因機緣巧合,拍下了國民黨「太平號」護衛艦被擊沉的照片,還認識了雷達兵吳先聲等人。60年過去了,這張老照片一直被珍藏著,當年那些出生入死的戰士們,他們現在好嗎?
  • 最後一架協和飛機13年後重見天日 這次靠「步行」!
    綜合外媒報導,當地時間2月7日,協和號飛機在告別飛行13年後終於再次重見天日,進行了最後一次旅行。
  • 電影展現日本最強大和號被擊沉瞬間,3000人哭喊著掉進海裡
    點擊播放 GIF 2.1M日本最強戰列艦被擊沉的方式確實有點憋屈...提起舊日本海軍,就不能不提起那艘現在已經是舉世聞名的戰艦——大和號戰列艦,在它的身上承載了一個瘋狂帝國最後的希望與榮光。但是最終的下場卻是連敵艦的影子也沒見到,就被飛機給擊沉了。這是多麼的不甘啊,電影《男人的大和號》就把這些不甘,表現的淋漓盡致。本期軍武電影,我們就來談這部有關日本最強戰列艦和男人的大和號的故事。
  • 重見天日!美沉沒航母被發現沉睡76年 日裔海軍上將竟是倖存者後人
    重見天日!美沉沒航母被發現沉睡76年 日裔海軍上將竟是倖存者後人  Emma Chou • 2018-03-07 08:59:11 來源:前瞻網
  • 二戰時太平洋上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擁有25艘航母但大多數被擊沉
    這個「七成兵力」使得日本軍國主義者感到有了和美國開戰的資本。當時在太平洋上,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擁有10艘航空母艦,而盟國方面僅有美軍的3艘和英軍的1艘。日軍佔有明顯的局部優勢。1941年12月7日的偷襲珍珠港之役,日軍調集6艘航空母艦參戰,這是日本海軍的最後一次重大勝利,日軍在太平洋上的局部優勢進一步擴大。不過這次勝利為日本海軍開啟的卻是地獄之門。
  • 薩沙談:美軍飛機三小時擊沉超級戰列艦大和號
    作者:薩沙有史以來噸位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在琉球戰役中僅僅3個小時之內,就被美國飛機擊沉。美國人擊沉這艘花費了日本重大人力物力代價的超級戰列艦,只損失了不到10架飛機。具體情況如何,讓薩沙來打開這段塵封的歷史。
  • 歷史首次:被航母擊沉的戰列艦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被戰列艦擊沉的航母,在二戰時代,戰列艦被已經「成功上位」的航母擊沉許多,相比較於大和號以及吳港中日本戰列艦,還有被「飽和式」攻擊的俾斯麥號,但第一艘被航母擊沉的戰列艦,更像是「被第一隻品嘗的螃蟹」,意義特別了許多。
  • 二戰巡洋艦殘骸重見天日 揭秘美海軍史上最大海難
    (原標題:二戰巡洋艦殘骸重見天日 揭秘美海軍史上最大海難)
  • 中山艦旅遊區,門口立著維修閉館的牌,這些信息遠來的我確實不知
    中山艦,名字就夠吸引人的,又是沿長江進武漢必經之,網友窩窩顯示這裡條件不錯。首選!可事實總和預計差別太大。首先,中山艦維修,這信息遠來的我,確實不知道。到門口時才看到立著的告之牌,無緣這整體打撈上的中山艦了。
  • 日本二戰重巡洋艦盤點,基本全都被美軍擊沉了!
    圖為最上號重巡洋艦,排水量12200噸,航速35節(約64.75公裡),乘員850人,配各式艦炮14門,魚雷發射管12門,另可搭載水上飛機3架。此艦為「最上級重巡」首艦,服役於1935年7月,在1944年底的雷伊泰灣海戰中,最上號被美軍擊中,喪失戰鬥力後由日軍自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