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武昌金口赤磯山一帶江面巡防時,被日本飛機擊沉。在它沉沒近60年後,中國人以其頑強的集體意志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讓該艦重新浮出水面、重見天日,並為它修館建園,讓它作為愛國主義精神的紀念,永遠屹立在長江之邊。
打撈出水的中山艦
中山艦在我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極其特殊的歷史價值,是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山艦原名永豐艦,是一艘長62.9米、寬8.9米,排水量780噸的中小型炮艦。即使在民國那個海軍比較弱小的時代,論噸位它也排不上號。但由於它歷經了護法運動、廣州平叛、見證了國共分合、中日之戰,一直處在大時代、大事件的風口浪尖,與大人物的命運緊緊相連。它不僅記載著孫中山先生經歷磨難、矢志救國的坎坷歷程,記載著孫中山先生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功績,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抗擊侵略、英勇獻身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為了紀念一代偉人與永豐艦的特殊情緣,就將永豐艦改名中山艦,該艦也因其不凡傳奇的身世成為了享譽中外的一代名艦。
不凡的「艦生」,歷史的見證
建造來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主導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政府再籌巨款重建海軍。1910年,海軍大臣載洵和北洋水師統制薩鎮冰從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和川崎造船所訂購了同樣款式的鋼木結構軍艦兩艘,造價68萬銀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
1912年,軍艦竣工下水,袁世凱執掌的北洋政府付清了造船的餘款。
1913年1月,兩艘軍艦開抵上海吳淞,編入海軍第一艦隊,並分別命名為「永豐」和「永翔」。
投身革命
1915年,袁世凱竊取民國大總統職務,企圖復闢帝制,改元洪憲。孫中山立即發布《討袁檄文》,保衛辛亥革命成果,號召各地起義討袁。前海軍總司令李鼎新、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練習艦隊司令曾兆麟等,率領永豐、海新等主力艦,在上海通電起義,加入到孫中山領導的護國軍行列。
參加護法
1917年,張勳復闢失敗後,段祺瑞執掌北京政權,成立了北洋軍閥政府,宣布廢除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了捍衛民主共和和臨時約法,孫中山舉起了護法旗幟,發動領導了護法戰爭。1917年,孫中山與章太炎、陳炯明等人乘艦從上海南下廣州,同時,提出擁護約法,恢復國會的主張。南下前,孫中山會晤了海軍總長程璧光,制定了海軍南下行動計劃。8月5日,程率永豐等10艘軍艦,抵達廣州黃埔,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戰爭。9月10日,廣州護法軍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大元帥,程璧光為海軍總長。
1917年12月,瓊州礦督龍濟光被段祺瑞收買,攻佔雷州半島,威脅廣州。孫中山急令永豐等艦趕往瓊州海峽,切斷龍濟光軍的海上運輸線。20日,永豐等艦在陽江海面截獲了龍濟光軍6艘運兵艦及一個營兵力,繳獲了大量軍械。23日,又在海上俘獲龍濟光的平南艦。
1918年1月5日,永豐等艦在程璧光率領下,開抵海口秀英炮臺海面,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了秀英炮臺及軍事設施,配合陸軍,殲滅了龍濟光軍隊。永豐艦衝鋒在前,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得到孫中山的讚揚。
孫文避險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粵軍總司令陳炯明與孫中山意見不合,其部下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宋慶齡化裝逃出總統府,在艦長馮肇憲的護衛下,登上永豐艦。從6月16日到8月9日,孫中山在艦上飲食起居,發出指令,之後退居上海。1923年,孫中山夫婦再度登上永豐艦以示感激。
永豐易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與世長辭。
4月16日,廣州革命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由廣東省省長胡漢民下令,將「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同時,還將香山縣命名為中山縣。
中山艦事件
中山艦事件亦稱「三二〇事件」。1926年3月18日,蔣介石為了排斥共產黨人,奪取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軍權,指使歐陽格以黃埔軍校駐廣東省辦事處的名義,命令海軍的代理局長、共產黨員李之龍調派中山艦到黃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艦開到黃埔。蔣介石卻誣指中山艦擅自開入黃埔,是共產黨陰謀暴動。
20日,蔣介石以此為藉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龍。扣押中山艦,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工人武裝,拘留第一軍第二師中的左派黨代表和政工人員四十多人,宣布廣州全市戒嚴,還包圍蘇聯顧問團住處,驅逐了黃埔軍校中及國民革命軍中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員。
中山艦事件發生後,中山艦就被國民黨右派控制了。1927年4月18日,廣州反動派把中山艦開到黃埔,捕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熊雄等二百多位共產黨人和革命者。1927年6月,國民黨政府決定成立海軍部。中山艦經江南造船所大修後編入海軍部的第一艦隊。1934年1月,「中山」艦曾奉命配合其它國民黨軍隊圍剿過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軍。
中山艦服役生涯的悲壯終點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日海軍實力相差懸殊,中山艦奉命退入長江中遊,掩護內河航道。1938年,武漢成為日軍進攻目標,中山艦奉命從湖南岳陽開赴赤磯山一帶布防,參加武漢保衛戰,擔負從嘉魚、新堤至武昌縣金口江面的警戒及運輸任務,為長江沿岸的岸防炮臺運去不少急需的炮彈。值得一提的是,時任中山艦艦長薩師俊正是訂購該艦的海軍元老薩鎮冰的侄孫。
1938年10月24日上午9時,中山艦哨兵發現日本偵察機,薩師俊命全艦僅存的5門火炮和3挺高射機槍對日機射擊,日機撤走。11時,日機再次出現,薩師俊估計日軍會大舉來襲,遂令全艦進入一級戰備,提前午飯。中午,中山艦奉命駛往漢口,該艦於13時起錨,15時即遭遇6架日本轟炸機。15時6分,電訊官張嵩齡向海軍部發出最後一份電報,報告中山艦與敵遭遇。在艦長指揮下,全艦官兵同仇敵愾,集中艦上所有火力向日軍反擊,密集的火力使得日機不敢低飛投彈。但不料艦首的高炮由於長時間發射,溫度過熱導致身管無法使用。此時,敵機見高空水平轟炸不能命中山艦,又見艦首火炮突然停火,便改變戰術,開始從艦首方向俯衝投彈。
日機投中的第一枚炸彈在艦尾左舷爆炸,船殼破裂進水;緊接著第二枚炸彈在右舷爆炸;第三枚炸彈則在左舷附近水面爆炸,鍋爐艙水線下的船殼破裂進水,三分鐘後江水就漫過鍋爐,軍艦失去動力,艦體開始左傾。第四枚炸彈命中艦首,駕駛臺被穿透,薩師俊艦長右腿被炸斷,但他仍堅持指揮,不肯離艦。
此時的中山艦已經失去控制,並開始側傾下沉。薩師俊被屬下強行扶上舢舨,卻遭到日機掃射,薩師俊與身邊的兩名水兵不幸遇難。是役,中山艦共陣亡官兵25人,艦體也於24日15時50分側翻沉沒。就在中山艦沉沒的第二天,武漢淪陷。中中山艦之役讓人們明白國家強大是買不來的。
1997年1月28日,中山艦被整體打撈出水,經修復後於2008年陳列在位於武漢中山艦博物館。
中山艦今貌
海河傳媒中心出品
來源:人民網、中國歷史網、環球網
整理:陳汝寧
編輯:王曉羽
覺得此文有用,就點「在看」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