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通過對廣西靖西市距離越南邊境3公裡以內的7個鄉鎮(37個村)居民進行全樣本調研,結合語言經濟學理論對居民普通話、外語、方言及多語能力等語言技能與職業選擇、收入之相關性開展實證分析,研究結論認為不僅普通話技能、越南語技能的掌握與居民收入水平呈相關關係,而且多語能力的提升有利於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最後,就普通話推廣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均衡性這一難題,提出兼顧普通話推廣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分類施策」模式。本研究可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扶貧實施方案以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政策的完善提供決策參考,進而切實發揮語言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
關 鍵 詞: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脫貧攻堅;分類施策
作者簡介:劉金林,中國社科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馬靜,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西南寧530006)。
廣西境內有包括12個世居民族在內的45個民族居住,既是多民族地區,也是革命老區和邊疆地區,還是當前全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重點地區和國家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受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廣西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後,同時受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教育資源較為匱乏,大部分邊境和山區居民受教育水平低,其中語言能力較差即是突出表現之一。不學漢語、不識漢字、不懂普通話是不少邊境山區居民群體中存在的現象。「十三五」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國家語委多次發文,基於精準扶貧基本方略這一層面將語言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尤其是2018年1月15日,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發揮語言文字的基礎性作用,加大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力度,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聯合印發了《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教語用[2018]1號),從目標定位、基本原則、具體措施三個方面為我國推普脫貧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吹響了語言扶貧攻堅戰的號角,為深度貧困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推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增添了新動能和政策保障。
語言經濟學從人力資本、公共產品、制度三個方面論證了語言的經濟屬性,研究表明,微觀層面的語言技能與勞動者收入及跨域流動[1][2]、宏觀層面的語言多樣性與國家經濟發展均具有密切關係[3]。對語言影響勞動者收入、經濟發展的異質性、伴隨性等的深入分析[4],也為語言助力脫貧攻堅的實證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依據。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和《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的收官之年。因此,筆者結合課題組對廣西靖西市距離越南邊境3公裡以內的7個鄉鎮(37個村)的全樣本調研數據,對居民普通話、外語及多語能力與其職業選擇、收入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實證分析,深入剖析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的成效及存在問題,進而提出提升語言扶貧成效的有效舉措。這不僅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國內外語言經濟學實證研究的範疇,而且對於少數民族地區調整和完善語言扶貧政策及實施方案,進而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安邊、穩邊、興邊、富邊,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
一、調研對象、內容及方法
(一)調研對象
靖西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為百色市代管的縣級市,南與越南高平茶嶺縣、重慶縣山水相連,西與那坡縣毗鄰,北與百色市區和雲南省富寧縣交界,東與天等縣、大新縣接壤,東北緊靠德保縣。為更好地分析挖掘出包括普通話在內的各類語言與當地居民經濟收入之間的關係,課題組選取了語言要素多樣、對外經貿活躍、人口流動頻繁的距離邊境0-3公裡範圍內7個鄉鎮進行調研,涵蓋37個村,涉及68611人①。靖西市國境線0-3公裡範圍內所有居民均為本次調研的調研對象,為全樣本調研。
(二)調研內容
此次調研所採集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母語及使用母語的能力、其他語言或方言的類別掌握及使用能力、普通話掌握情況、職業、年均收入等。
本次調研將受訪對象的語言能力分為四個等級,即熟練、一般、略懂、不會②。其中熟練是指能夠掌握較多詞彙、能在各種社會場合交際中流利使用。一般是指能夠掌握大部分詞彙,無閱讀與聽力障礙,且在日常生活中能進行正常交流。略懂是指僅能掌握基本詞彙,可完成一般性的日常生活交流。不會是指完全不具備某種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同時,根據農民工從事的職業情況及年人均純收入水平,將其職業分為務農、務工、學生、經商、公職人員、其他工作③、無業等七類;將年人均純收入水平分為三個等級,即0~10000元、10001~30000元、30001元以上三個收入段。
(三)調研方法
在調研方法上,調研組主要採用實地調研與問卷調研相結合的方法,通過逐一入戶訪談和一對一座談交流的方式。對靖西市邊境0-3公裡範圍內全體居民開展結構性訪談(標準化訪談、封閉式訪談)、半結構性訪談與無結構性訪談(開放式訪談),實地調研靖西市邊境居民的社會語言生活、日常生產生活、地方文化特色、中越人文交流及產業合作、勞動力流動等情況,全面收集真實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問卷內容包括主觀問題與客觀問題兩部分,主觀問題包括是否應該對少數民族文化加強保護、推普是否會影響少數民族語言的使用、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等,客觀題目包括受訪對象的姓名、年齡、性別、語言及使用能力、職業、年均收入等相關信息。
在調研實施方式上,調研組對靖西市的實地調研方式以分組分片方式進行,調研組根據課題實際需求,充分整合語言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吸收這3個學科的專家、學者、研究生等形成調研團隊,共計20人,分為5組,2019年8月份,調研組對靖西市0-3公裡邊境地區開展了為期7天的調研,工作主要包括實地統一培訓調研內容、調研技巧,調研分工等,並以安寧鄉為調研點,調研組全體人員開展集中調研。2019年9月27日至10月30日為分散調查階段,課題小組成員按照調研任務分工,分組分片調研,對各自負責調研的片區開展實地入戶訪談和一對一座談交流,獲取第一手調查資料。
二、靖西市邊境居民語言能力分析
(一)多語能力分析
調查發現,靖西市邊境居民所使用的語言包括普通話、粵語、客家話、桂柳話、壯語、苗語、瑤語、越南語等八種語言。對居民所掌握的語言數量進行統計後可以看出,靖西市邊境居民群體中,多語人群佔據絕大多數。掌握④兩種語言的有45185人,佔比66%;掌握3種語言的有21453人,佔比31%,而掌握一種語言的僅有1973人,佔比3%,其中包括使用漢語的61人,使用壯語的1908人,以及使用苗語的4人。
由于靖西市是典型的壯族聚居地,壯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4%。因此壯語與普通話的雙語使用群體佔據了雙語使用人群的絕大部分,共有45177人。其它的雙語使用類型則有普通話與白話、普通話與苗語、普通話與越南語等類型,並且人數都為個位數(詳見表1)。
在使用三種語言的人群中,由于靖西市語言環境較為複雜,因此相較雙語人群的語言類型而言,呈現出了多樣的三語使用類型。「壯語—普通話—白話」「壯語—普通話—桂柳話」「壯語—瑤語—普通話」「壯語—普通話—客家話」「壯語—苗語—普通話」「壯語—普通話—越南語」三種語言的使用者分別為14125人、4643人、1495人、702人、231人和215人,分別佔比65.84%、21.64%、6.97%、3.27%、1.08%、1.00%。「普通話—白話—客家話」、「普通話—苗語—越南語」兩種類型使用居民較少,僅有41人和1人(詳見表1)。
表1 被調研邊境居民多語使用情況
雙語使用類型 | 三語使用類型 | ||||
普、壯 | 45177 | 壯、普、白 | 14125 | ||
普、白 | 4 | 壯、瑤、普 | 1495 | ||
普、苗 | 3 | 壯、普、桂柳 | 4643 | ||
普、越 | 1 | 壯、普、客 | 702 | ||
壯、苗、普 | 231 | ||||
壯、普、越 | 215 | ||||
普、白、客 | 41 | ||||
苗、越、普 | 1 |
將受訪對象的職業類別與多語能力匹配對比可以發現,靖西市的邊境居民不論何種職業(包括無業),大部分均掌握了兩種及以上的語言。使用兩種和三種語言的居民群體中,排名前三位的職業為務農、務工和學生,佔比達到39.1%和41.8%、25.21%和40.28%、24.11%和14.3%(如表2所示)。靖西市口岸邊貿頻繁。因此務農人員在忙完農活的空閒時期常常外出打零工,在這一過程中會接觸到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而由於受訪對象中務農群體人口基數大,因此在雙語和三語群體中,務農人群都佔據了第一位。而對於務工群體來說,跨區域流動的過程就是接觸、使用其他語言的過程,因此多數務工人群掌握的語言數量較多。對於學生而言,除了熟練使用母語外,在學校期間掌握、使用普通話是他們必備的技能,所以在多語人群中,學生的數量較多。尤其是,學生在兩種語言使用者居民中佔比達到24.11%,比三種語言使用者居民中這一比例高出近10個百分點。
表2 被調研居民語言掌握數量與職業匹配情況
語言數量 | 務工 | 務農 | 經商 | 公職人員 | 學生 | 其它工作 | 無業 | |
1種 | 70(3.55) | 102(51.85) | 1(0.05) | 0(0) | 3(0.15) | 876(44.4) | 0(0) | |
2種 | 11393(25.21) | 17668(39.1) | 49(0.11) | 5(0.01) | 10892(24.11) | 4183(9.26) | 995(2.20) | |
3種 | 8642(40.28) | 8968(41.80) | 8(0.04) | 1(0.00) | 3068(14.30) | 571(2.66) | 195(0.91) |
註:括號中的數據為每一類職業人數佔相應的多語能力總人數的比例,單位為%。
(二)普通話水平分析
受訪對象的普通話水平如表3所示,「熟練」等級的有32317人,佔比45.64%;「一般」等級的有22032人,佔比32.11%,「略懂」等級的有13338人,佔比19.44%,「不會」普通話的有1924人,佔比2.80%。
表3 被調研居民普通話水平分布情況
語言 | 熟練 | 一般 | 略懂 | 不會 |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
普通話 | 31317 | 45.64% | 22032 | 32.11% | 13338 | 19.44% | 1924 | 2.80% |
表4 被調研居民普通話水平與職業匹配情況
語言技能 | 務工 | 務農 | 經商 | 公職人員 | 學生 | 其它工作 | 無業 | |
不會 | 19(0.09) | 1029(3.72) | 1(1.72) | 0(0.00) | 0(0.00) | 875(15.54) | 0(0.00) | |
掌握 | 20086(99.91) | 26630(96.28) | 57(98.28) | 6(100) | 13963(100) | 4755(84.46) | 1190(100) |
註:括號中的數據為每一類職業人數佔相應的多語能力總人數的比例,單位為%。
(三)外語(越南語)能力分析
語言也是一種人力資本,外語技能對勞動者收入的影響,一直是語言經濟學實證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靖西市毗鄰越南,掌握越南語有利於推動中越邊民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進邊境貿易的開展。因此,伴隨著中越邊境貿易的發展,在中越邊境城市出現了學越南語熱現象,越南語的培訓機構也越來越多。但據課題組調研發現,當地的越南語覆蓋面較小,居民掌握水平較低。如表5所示,等級達到略懂及以上的僅有226人,佔0.33%,且多數處於「略懂」層級。掌握越南語的邊境居民的職業類別如表6所示,其中務工人員50人,務農人員5人,經商人員154人,學生6人,其他職業人員9人,無業人員2人,分別佔22.12%、2.21%、68.14%、2.65%、3.98%、0.88%(詳見表6)。可見,掌握越南語的居民中,除了務工人員之外,大部分為經商人員。據實地調研顯示,務工人員主要是在邊境企業打工⑤,而經商主要是做邊貿生意,比如紅木、海產品、邊境旅遊等。
表5 被調研居民外語(越南語)能力情況
語言 | 熟練 | 一般 | 略懂 | 不會 |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
越南語 | 19 | 0.03% | 68 | 0.10% | 139 | 0.20% | 68385 | 99.67% |
表6 掌握外語(越南語)居民與職業匹配情況
務工 | 務農 | 經商 | 公職人員 | 學生 | 其它工作 | 無業 | ||
人數 | 50 | 5 | 154 | 0 | 6 | 9 | 2 | |
比例 | 22.12% | 2.21% | 68.14% | 0.00% | 2.65% | 3.98% | 0.88% |
三、靖西市邊境居民收入分析
(一)收入層次分析
根據靖西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課題組將受訪對象的年人均純收入水平分為了0~10000元、10001~30000元、30001元以上三個等級。靖西市邊境居民的收入分布情況如表7所示。在調查的群體中,超過半數的邊境居民位於0~10000元的低收入段,達到了54.12%,37.96%的居民處於10001~30000元的中等收入階段,而30001元以上的高收入段的居民所佔比例僅有7.92%。
表7 靖西市邊境居民收入分布情況
0~10000元 | 10001~30000元 | 30001元以上 |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人數 | 佔比 | |
37136 | 54.12% | 26043 | 37.96% | 5432 | 7.92% |
將受訪居民的職業類別與年人均純收入匹配對比後發現,不同職業的居民群體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務工、經商、公職人員等三類職業群體的收入傾向於中高收入段,而剩下的務農、學生、其它工作、無業居民等四類職業群體的收入明顯集中於低收入段(如表8所示)。
表8 靖西市邊境居民職業和年人均純收入匹配情況
年人均純收入水平 | 職業類別 | 合計 | |||||||
務工 | 務農 | 經商 | 公職人員 | 學生 | 其它工作 | 無業 | |||
0~10000元 | 418 | 16360 | 0 | 0 | 13863 | 5319 | 1176 | 37136 | |
10001~30000元 | 14457 | 11137 | 32 | 0 | 98 | 305 | 14 | 26043 | |
30001元以上 | 5230 | 162 | 26 | 6 | 2 | 6 | 0 | 5432 | |
總計 | 20105 | 27659 | 58 | 6 | 13963 | 5360 | 1190 | 68611 |
(一)多語能力和收入相關性分析
表9顯示,在使用單一語言的居民當中,年人均純收入10000元以下、10001~30000元收入段、30001元以上收入段的居民分別佔比95.24%、4.66%和0.1%;而對於兩種語言使用者的居民來說,各收入段的居民佔比為54.01%、41.41%和4.59%。對於掌握三種語言的居民來說,各收入段的佔比為50.61%、33.80%和15.59%。因此,隨著居民掌握語言數量的增多,10000元以下收入段的居民佔比由95.24%驟降為50.61%,降低了4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30001元以上收入段的居民佔比由0.1%上升到15.59%,增幅達到155倍。儘管10001~30000元收入段居民表現出先上升後降低的趨勢,由4.66%提高到41.41%,再降低到33.8%,但依然表現出較大的增幅,達到6.25倍。由此可見,居民掌握的語言數量越多,其獲得高收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表9 靖西市邊境居民多語能力與年均收入情況
語言數量(種) | 各收入段居民人數(人)及比例(%) | 總計(人) | 平均收入(元) | |||
0~10000元 | 10001~30000元 | 30001元以上 | ||||
1種 | 1879(95.24) | 92(4.66) | 2(0.10) | 1973 | 5527 | |
2種 | 2433(54.01) | 186(41.41) | 2066(4.59) | 45055 | 11892 | |
3種 | 1092(50.61) | 729(33.80) | 3364(15.59) | 21583 | 17732 |
註:括號中的數據為每個收入段居民佔比。
通過對語言使用居民的平均收入測算,單一語言使用者、兩種語言使用者、三種語言使用者的年人均純收入平均值分為5527元、11892元、17732元。三種語言使用者年均純收入平均值分別為兩種語言使用者和單一語言使用者的1.49倍和3.2倍,多出5840元和12205元。這充分表明,多語技能和勞動者收入之間呈正相關關係(詳見表9)。
(二)普通話能力和收入相關性分析
掌握/不掌握普通話的兩類人群的年均純收入段分布如表10所示。在未掌握普通活的居民群體中,有超過98%的居民位於1萬元以下的低收入段,居民收入水平結構極不平衡。而在掌握普通話的群體中,處於0~10000元收入段的居民佔比降為52.89%,降低幅度接近1倍;而10001-30000元以及30001元以上收入段居民分別大幅度提高到38.97%和8.14%,漲幅分別達到20.4倍和161.8倍。同時,根據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測算結果。掌握普通話能力的居民的平均收入為13781元,而不會講普通話人群的平均收入僅為5340元,前者為後者的1.58倍,比後者高出近8450元,人月均純收入高出700餘元(詳見表10)。因而,可以初步得出結論,普通話能力的提升有利於提高勞動者收入。
表10 靖西市邊境居民普通話能力與年均收入情況
普通話能力 | 各收入段居民人數(人)及比例(%) | 總計(人) | 平均收入(元) | |||
0~10000元 | 10001~30000元 | 30001元以上 | ||||
不會 | 1888(98.13) | 35(1.82) | 1(0.05) | 1924 | 5340 | |
掌握 | 35260(52.89) | 25989(38.97) | 5429(8.14) | 66687 | 13781 |
註:括號中的數據為每個收入段居民佔比。
(三)外語(越南語)能力與收入相關性分析
在受訪對象中,掌握越南語的居民較少,僅有226人,同時結合表5來看,其中超過半數居民的越南語掌握水平位於「略懂」水平。但在掌握越南語的居民當中,經商人員佔比達到近70%。據調查,這一部分居民都通過開辦邊貿企業,包括加工業、旅遊業、貿易企業等,基于靖西市毗鄰越南以及掌握越南語的語言優勢,從事邊境貿易生意,年人均純收入普遍比較高,平均水平均在10萬元以上。另外,掌握越南語的居民中從事務工的人員佔比僅次於經商人員,佔比為22%。這部分人群主要是在邊境企業打工,工資水平在2500~3000元/月,年人均純收入在20000元左右。因此,總體來說,掌握越南語的居民的平均收入遠遠高於不會越南語的居民,這也許就是作為交際工具和制度的語言的經濟效應的展現。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推廣普通話是促進當地居民增收脫貧的有效舉措。目前,靖西市邊境地區普通話能力等級達到略懂及以上水平的居民佔比達到97%以上,這部分人群中有近半數居民的年均純收入處於10000元以上,與不會普通話的群體中98%居民位於低收入階段的分布態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測算結果表明,掌握普通話能力的居民的平均收入為不會講普通話人群的1.58倍,人均高出近8450元/年。普通話作為我國的通用語言,對該語言的掌握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通行證,也是農民工就業應聘的「敲門磚」,有利於提高農民工溝通交流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降低農民工的工作搜尋時間,增加農民工的城市就業機會,從而對其工資水平具有重要影響[5]。該研究結論和Tainer(1988)⑥,Gao and Smyth(2009)⑦,程虹、王嵐(2019)⑧等學者研究結論一致。
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靖西市所有的受訪對象中,普通話掌握水平為「熟練」層次的只有45.64%,當地居民的普通話使用水平在整體上仍有待提高。因此,著力提升居民的普通話熟練程度,提高居民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和交流能力應是下一階段普通話推廣的重點。
(二)掌握越南語對於邊境居民參與邊貿業務,提升收入水平具有積極意義。靖西市擁有兩個邊境口岸和四個邊民互市點,當地居民在掌握越南語的前提下與越南民眾進行貿易往來時能明顯地降低語言不通所帶來的交際成本,因此掌握並不斷提升越南語水平對於提高當地居民的自身收入、擴大中越邊境貿易量具有積極作用,結論和卞成林、劉金林、陽柳豔(2018)研究結果相同⑨。調研數據顯示,目前當地掌握越南語的居民並不算多,且掌握水平較低,但課題組在走訪中了解到,當地居民希望學習越南語的意願較為強烈。因此,在中國不斷擴大開放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的情況下,靖西市邊境居民應該藉助當地的地理優勢,根據自身工作和發展需求有針對性的加強越南語的學習和掌握,以提高對外交流能力,為從事和參與邊境貿易提供語言保障。
(三)居民多語能力與收入之間呈正相關關係。調研分析表明,隨著居民掌握語言的數世的增加,居民的收入結構呈現了較大差異。多語能力越強,處於中高端收入居民的比例趨於明顯提高。三種語言使用者年均純收入平均值分別為兩種語言使用者和單一語言使用者的1.49倍和3.2倍。這充分顯示,提高居民的多語能力是實現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四)注重語言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均衡發展成為語言扶貧關注的重點。在調研過程中,部分被調研的居民在肯定普通話普及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問題感到了擔憂。目前,靖西市的普通話普及率已經達到97%,因此,如何在推廣普通話以實現普通話扶貧效應的同時,兼顧靖西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和傳承,應是下一步語言扶貧需要考慮和解決的核心問題。建議在開展普通話推廣時,注重青壯年勞動力普通話水平的提升,而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及兒童則側重於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和教育,根據居民的實際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的需求,構建「分類施策」的兼顧普通話推廣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的模式。
1.抓好青壯年勞動力的普通話培訓工作,著力提升青壯年勞動力的普通話技能。在靖西市推普工作中,農村地區部分老人普通話普及工作難度大、非在園學齡前兒童普通話普及工作相對薄弱等成為推普的制約因素,但就推普整體現狀而言,普通話普及率已達到97%,因此,靖西市推普的制約因素已成為語言多樣性與統一性均衡問題解決的契合點,應把推普的政策重心由全面普及轉為重點提升,加強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的普通話使用能力,為其外出務工、自主創業等夯實語言基礎[6]。《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指出「結合當地旅遊服務、產業發展、勞務輸出等需求,對不具備普通話溝通能力的青壯年農牧民進行專項培訓」。通過靖西市的社會經濟發展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靖西市農村居民外出務工流動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顯著提升,在這些方面,以青壯年為主體的勞動人口是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力量。同時課題組在靖西市的實地走訪調研中也了解到,不少20~45歲的青壯年都表露出強烈的向外發展或者提升自身勞動技能的意願。這部分群體既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也是社會活躍度的主要貢獻者。因此在靖西市整體普通話普及率已經較高的情況下,在今後的推普工作中,應有較強的針對性,特別需要加強以青壯年為代表的特定人群的普通話推廣,著力提升該類人群的普通話技能。
具體來講,一是集中力量組織開展非外出務工青壯年人群普通話的專項培訓。鼓勵他們藉助信息化工具和資源自主學習,帶動推普工作進村、入戶、到人,為農村勞動力走出去消除語言障礙,為更好的求職創業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二是持續加強外出務工的青壯年普通話技能的提升。針對已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在其過年過節等返鄉時期,組織其參加普通話培訓,及時了解其語言使用困境,幫助其提高語言使用的能力及技巧。而在培訓組織上,當地語言文字部門可以牽頭協調,在各鄉各村組織語言能力較好的基層幹部、鄉村教師、大學生村官等專人或兼職人員負責落實。在培訓形式上,既可以選擇由基層幹部等群體做出日常表率的浸潤式教學,也可以選擇特約教師開展定期授課的集中教學。在培訓內容上,則可以根據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進行「普通話+職業能力」的融合教學,也可以根據他們在特定場合中的語言使用需求進行模擬語境練習。
2.對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及兒童,側重於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和教育,構建「大手拉小手」的民族語言文化傳承模式。一方面,普通話推廣一直是我國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內容,「十三五」以來,國務院、教育部、國家語委多次發文,基於精準扶貧基本方略這一層面將語言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另一方面,2019年2月21日,中國教育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嶽麓宣言》,提出要對不同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進行保護。當前,靖西市普通話普及率高達97%,普通話成為重要的交際語言,而民族語言斷代傳承現象、民族語言區域使用不平衡現象凸顯,如大部分兒童不會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交流,縣城居民基本不使用自己的母語等。因此,對無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及兒童,應側重於少數民族語育的保護和教育,以「大手拉小手」的模式傳承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
3.創新方式,多種渠道宣傳少數民族文化,構建少數民族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模式。一是政府、學校等層面應加大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如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雙語教育、在電視臺等媒體單位推出雙語節目、舉辦各類雙語活動與競賽等,加強群眾民族語言與文化保護、傳承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尤其是要加大雙語教師的培育力度,畢竟除了家庭成員內部的傳承方式之外,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學校教育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題組調研發現,靖西市乃至廣西其他深度貧困縣(市),雙語教師流失現象較為嚴重,雙語教學師資較為缺乏。因而,加大靖西市雙語教師的培養力度,是推進靖西市雙語教育事業發展,保護和傳承當地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二是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旅遊產業,實現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經濟發展三者互動。資金的匱乏是導致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保護意識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不可替代性資源,也是打造旅遊產業的重要素材。因此,少數民族地區應該充分自身優勢,深入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價值,將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相結合,打造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產業,從而實現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產業、經濟發展的三者互動,即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打造旅遊產業經濟,旅遊產業經濟發展的成果回饋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形成良性循環模式。當然,保護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或方言與文化,不僅僅是尊重、鼓勵少數民族自身對於語言或方言的使用,而且當地的扶貧幹部也要學會使用當地語言或方言,以方便和當地居民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獲得其認同,高效推動精準扶貧工作。
注釋:
①考慮到6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未達到入學教育的年齡,而且也沒有就業能力,因此不包括在本次調研範圍內。
②參考漢語水平(HSK)、商務漢語考試(BCT)、大學英語四六級口語考試(CET-SET)等關於漢語、商務漢語、英語水平等級的描述以及Alderson等人(2014)關於語言能力等級的分類標準。詳見:Alderson,J.C.,Tineke B.,and Luke H.Issues in language testing revisited.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2014,11(2).
③其他工作是指居民無固定職業,只是利用閒暇時間做一些零工,獲得一定收入,比如從事邊民互市貿易、出租房屋、農村建房子的建築工等。靖西市龍邦邊民互市貿易區出臺了「8000元以下的免稅政策」,即在互市貿易區,每位邊民每天按互市貿易方式進口8000元以下商品可免徵進口關和進口環節稅。由於邊民生活需求有限,8000元額度基本用不完,因此一些邊民開始利用邊民證為有需求的非邊民購買商品,每天從中賺取邊民證「過路錢」。同時,還有一些邊民通過互市貿易區買賣越南產品賺取中間差價獲得收入。平均來說,每位邊民每天可以獲得100元左右的收入。但自從《關於邊民互市貿易有關問題的意見》(財辦關稅[2017]69號)明確規定「邊民互市貿易稅收政策僅適用於毗鄰國商品,不適用於非毗鄰國商品」以來,由於邊民難以取得進口商品的原產地證等材料,從而參與互市貿易的積極性降低了很多。
④掌握包含熟練、一般、略懂三個等級。本文中所有的關於語言技能的「掌握」表述意義相同。
⑤受互市商品需原產毗鄰國家的新政影響,2018年4月以來,廣西49家邊境加工企業已有9家陸續停產或無法按時生產交貨,入廠的邊民也被遣散;原計劃到靖西市龍邦口岸投資建設的加工廠,以及依託邊民互市貿易政策發展起來的一些企業,也因為國家關於邊民互市貿易政策的臨時調整停止了投資計劃。
⑥作者在考慮人力資本和個人特徵的情況下,研究認為作為全球通用語,居民的英語能力對其收入具有正向影響。詳見:Tainer E.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arnings among foreign-born me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8,23(1).
⑦作者基於中國2005年城市勞動力調查數據,發現熟練使用普通話可以提高流動人口收入。尤其是對於女性,普通話的投資回報率更高。詳見:Gao W,Smyth R.Economic returns to speaking "Standard Mandarin" among migrants i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9,30(2).
⑧作者運用「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CEES)數據,對普通話能力對農民工工資的影響效應進行實證檢驗。結論顯示,普通話能力對農民工工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普通話能力中等和較高的農民工群體在工資水平上比普通話能力較低的農民工分別高出19.4%-21.0%、30.3%-34.9%。詳見程虹、王嵐:《普通話能力與農民工工資——來自「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的實證解釋》,載於《教育與經濟》,2019年第2期。
⑨卞成林、劉金林、陽柳豔(2019)基於廣西東興市邊境居民的全樣本調研,對東興市邊境居民語言能力和收入關係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認為京語和越南語不僅是重要的區域性國際交流工具和文化載體,而且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掌握京語和越南語有利於提高邊民收入。詳見卞成林、劉金林、陽柳豔:《中越邊境居民語言能力與經濟收入關係研究:以廣西東興市為例》,載於《語言戰略研究》,2019年第1期。
參考文獻:
[J]張衛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基本框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2]劉毓芸,徐現祥,肖澤凱.勞動力跨方言流動的倒U型模式[J].經濟研究,2015(10).
[3]王海蘭.語言多樣性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分析[J].制度經濟學研究,2017(4).
[4]程虹,劉星灩.英語人力資本與員工工資——來自2015年「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的經驗證據[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5]王春輝.論語言因素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J].江漢學術,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