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少數民族地區網絡邊境防線

2021-01-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為加強網絡空間治理,築牢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網絡邊境防線,2018年,雲南網信辦網管處以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調研了雲南省與緬甸、越南、寮國接壤的25個邊境縣網際網路使用和發展情況。主要了解縣域人口民族分布、經濟發展模式、跨境居住和商貿情況;統計網站平臺建設數量、抽樣即時通信工具業態數量和用戶數;採樣75個村民小組的電腦數量、手機數量,了解村民上網習慣和網絡使用場景。

25個邊境縣村民上網熱情高,微信上經常分享自己的勞作、生活。文字使用較少,會使用少數民族文字分享。微信村組群、家族群活躍,基本都用語音,經常使用少數民族語溝通。微信轉發內容多為標題獵奇、圖片醒目和內容有趣的信息。會利用微信、視頻售賣農副產品。

圖/雲南省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接壤。

一、雲南省邊境情況簡介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邊疆省份,全省有12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有8個州(市)的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這25個邊境縣中,16個隸屬民族自治州管轄,9個是少數民族自治縣。

其中,文山州有3個縣:富寧縣、麻慄坡縣、馬關縣,與越南接壤;紅河州有3個縣:河口縣、金平縣、綠春縣,與越南接壤;普洱市有4個縣:江城縣與越南、寮國接壤,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與緬甸接壤;西雙版納州有3個縣:景洪市、勐海縣與緬甸接壤,勐臘縣與寮國、緬甸接壤;臨滄市有3個縣:滄源縣、耿馬縣、鎮康縣,與緬甸接壤;德宏州有4個縣:芒市、瑞麗市、隴川縣、盈江縣,與緬甸接壤;保山市有2個縣:龍陵縣、騰衝市,與緬甸接壤;怒江州有3個縣: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與緬甸接壤。

縣域延邊情況。雲南省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公裡。25個邊境縣,分布著彝族、壯族、哈尼族、傣族、佤族、景頗族、拉祜族等20餘種世居少數民族。其中傣族主要分布於景洪市、潞西市、勐海縣、盈江縣。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綠春縣、金平縣,景洪市。少數民族人口佔比較高的縣有福貢縣、貢山縣、瀾滄縣、勐海縣、西盟縣、孟連縣,以民族自治縣為主。

總體來說,人口總量相對較高的地方行政區域面積大,如瀾滄縣、騰衝市。區位條件更為優越的地方,經濟發展狀況也更好,如景洪市、潞西市。人口總量低的邊境縣相對地理條件惡劣、地形複雜,經濟較落後。

網絡數據情況。2018年抽樣25個邊境縣數據顯示,瀾滄縣網民人數36萬。景洪市行動電話用戶75.2萬,其中移動公司431500個、聯通公司54654個、電信公司265917個。瑞麗市行動電話用戶數39萬,境外行動電話用戶13.7萬,其中移動公司90100個,聯通公司35886個,電信公司11144個。瑞麗市註冊的科技公司中,名稱裡含有「網絡」的有67家。

村民小組抽樣情況。2018年抽樣邊境村民小組數據顯示,耿馬縣的團結村有759戶,共計3000人,2200人有手機,其中2000人使用智慧型手機。基本能夠熟練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主要用途包括微信、QQ、新聞客戶端等,部分村民也網上購物和發布自身動態。孟連縣的勐馬鎮臘福大寨有123戶583人,電腦擁有量為零。其他電腦數量為零的還有芒市的中山鄉新村四組、滄源縣刀董村四組、瀾滄縣糯福鄉阿里行政村班角老寨、富寧縣廟壩村委會和平村民小組、麻慄坡縣茨竹壩村委會新巖村民小組、勐臘縣董宗堡村小組。

以勐臘縣董宗堡村民小組為例,因為沒有連通有線網絡,所以沒有村民使用電腦上網,手機使用率佔總人數一半,使用者多為中青年。他們大多通過智慧型手機上網,上網範圍集中在以微信為主的社交平臺上,大多數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基本能夠熟練通過網絡獲取所需資訊。

二、現狀分析

少數民族地區網民人數呈陡線式增長,基礎數據發生變化,網絡空間在變化,風險也呈多極變化。

面對網絡空間大量龐雜的信息流,構建有序的網絡公共秩序、提升治理能力的前提是在收集整理基礎數據的基礎上,充分掌握網絡使用現狀。以普洱市為例,普洱市國土面積4.5萬平方公裡,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地市級行政區域,有4個縣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86公裡。解放初期,佤族、布朗族、拉祜族、瑤族、哈尼族的26.33萬各族群眾直接從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早期過度到社會主義社會。由於普洱市山區眾多,居住分散,網線入戶相當困難,2010至2013年,當地網際網路普及率分別為:14.84%、20.63%、23.3%、28.68%;網民數分別38萬、53萬、60萬、74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較低。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網民人數呈陡線式增長,2018年,普洱市網民達145.6萬,微博帳號28萬,微信公眾號5300個,中文域名2000個。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在使用網際網路後,生產生活方式、思想和行動都發生著深刻變化。

雲南地理區位特殊,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邊疆省份,網民的不同訴求在網絡上呈現,影響不可小覷。一方面個體在網絡活動中獲得認可和力量,另一方面個體與個體之間又相互感染,可能會喪失基本的判斷。很多超出常識範圍的信息,比如「天降異象」、「轉發保平安」,得以傳播流行。邊疆農村地廣人稀,所以對於信息交流的需要和熱情高,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性強。

三、邊境網絡公共空間治理對策

工具化獲取樣本。網際網路讓普通民眾發起公共議題成為可能,一張圖片或一個事件都可能形成輿論漩渦,引發次生輿情。雲南省網際網路協會發布的《2015上半年雲南省網際網路發展狀況報告》顯示:雲南網民規模達1600多萬人,半數不超30歲,男多女少,收入偏低,喜歡用搜尋引擎,愛看視頻,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資訊。網民主動用搜尋引擎加之網絡算法實現的精準信息推送,使得有趨同訴求和愛好的網民在網上形成組織。各組織成員實時信息接入網際網路,使得成員之間關係更為牢固,獲取信息更為精準和迅速。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網民共同的生活狀況,同宗同族的關聯,使得他們的信息交流更為密切和封閉。

針對這種現象,要實施精準調控、有效管理,前提是要知曉管控對象的情況。在網民人數眾多,而監管部門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通過獲取樣本的方式開展工作。而且樣本的獲取也無法通過純人工分揀研判完成,必須依靠「一鍵舉報」、「後臺實名」、「網絡行為素描」等工具,從而持續、分類、廣譜獲得樣本。

定製化跟蹤服務。網際網路的普及創造了全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模式,也為各類社會群體表達訴求提供了條件。對基層網絡公共空間治理能力提升進行研究,既是對網絡公共空間管理的延伸性研究,也是應對新常態下信息網絡空間安全挑戰的現實性需求。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網絡情況有其特殊性,有的習慣用少數民族文字發布或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即時溝通,有些線下事件是在特定的地區、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季節才發生,關於這些事件的報導與討論延伸到線上後,影響往往會被放大,反過來推動線下事件的發展。所以,需要提供網絡定製化的內容產品,持續服務邊境少數民族網民這一群體。

常態化構建防線。網絡公共空間一方面對現實社會中弘揚真善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虛擬公共空間風險向現實轉化的可能性不容小覷。網絡公共空間的治理是一個動態的工作,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將逐漸演變,其中的複雜程度也將越來越大。邊境線的很多民族跨境而居,網上信息交換頻繁,互相深度影響。只有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導向,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構建出堅固的網絡邊境防線。(雲南網信辦供稿 作者 蘇錦豔)

相關焦點

  • 雲南滄源:聯防聯控築牢邊境抗疫防線
    滄源聯防聯控築牢邊境抗疫防線「漢佤傣」多語言宣傳、邊境全天候巡邏、中緬雙邊衛生聯防聯控……連日來,地處邊境的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多措並舉,堅決打好打贏邊境疫情防控阻擊戰。同時,抽調政治素質高、業務精湛的幹部組建宣傳隊,採取「漢佤傣」結合的方式,到23個邊境行政村,為雙方邊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定期不定期到境內群眾家中進行體溫監測,做到早宣傳、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讓群眾安心,用不同民族語言讓疫情「無處藏身」。
  • 畢節金沙:築牢「四道防線」管好「關鍵少數」
    今年來,金沙縣紀委監委積極健全「一把手」及關鍵少數監督機制,切實築牢「四道防線」,加強對「一把手」及關鍵少數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工作中,壓茬推進縣鄉村紀檢監察機構建設,規範完善信息溝通、聯動協作、分析研判等機制,實現監督「全覆蓋」;科學劃分設立「六類責任清單」,把明責、履責、督責、問責貫通工作全過程,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細,築牢管好「關鍵人」的防線。
  • 雲南瑞麗:築牢「四道防線」打好邊境防疫阻擊戰
    ,西北、西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169.8公裡的國境線無任何天然屏障,是典型的「一寨兩國」邊境地區。市委、市政府臨危不亂、當機立斷、科學調度,廣大黨員幹部聞令而動、令出行隨、連續奮戰,各級黨組織築牢「四道防線」,各族群眾識大體顧大局、大力支持、眾志成城,迅速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全力守好祖國西南大門。
  • 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實證研究
    最後,就普通話推廣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均衡性這一難題,提出兼顧普通話推廣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分類施策」模式。本研究可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扶貧實施方案以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政策的完善提供決策參考,進而切實發揮語言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
  • 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助力脫貧攻堅實證研究
    最後,就普通話推廣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之間的均衡性這一難題,提出兼顧普通話推廣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分類施策」模式。本研究可為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語言扶貧實施方案以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保護和傳承政策的完善提供決策參考,進而切實發揮語言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
  • 雲南西雙版納州:築牢邊境疫情防線 確保兩節國門安全
    邊境一線防控卡點,認真排查過往人員、車輛;蜿蜒曲折的山谷密林,細心察看走動痕跡、通行情況;顛簸崎嶇的邊境土路,加大巡邏頻次;洶湧湍急的瀾滄江上,檢查來往船隻;抵邊自然村,嚴厲打擊跨境違法犯罪…1日至6日,州委書記、州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玉侯,州委副書記、州長、州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羅紅江分別率隊,深入三縣市邊境一線,看望慰問節日期間堅守崗位的黨政軍警民疫情防控人員,認真聽取情況匯報,詳細查看登記臺帳,仔細詢問疫情防控情況,檢查督導邊境疫情防控工作。
  • 西盟公安:嚴防死守 築牢防線
    今年以來,共破獲妨害國(邊)境管理刑事案件148起、行政案件269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50人,行政處罰452人,清理「三非」人員382人;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20起;破獲跨境網絡賭博案件破10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0人;破獲毒品刑事案件3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9人,繳獲毒品292.68公斤、易製毒可疑物30餘噸;查處吸毒案件192起274人。
  • 築牢網絡安全防線 營造天朗氣清網絡空間
    築牢網絡安全防線 營造天朗氣清網絡空間 2020-12-11 09: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滄源公安:三項硬舉措築牢邊境安全防線
    人民網雲南頻道和雲南警方新媒體聯合推出「打偷渡防疫情 雲南公安局長系列專訪」,邀請8個邊境州市、25個邊境縣公安局局長講措施、談經驗、亮態度。滄源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公安局局長簡邦明在專訪中介紹,自疫情防控開展以來,滄源公安嚴格落實「五位一體合力攻堅、織密網絡抵邊設防、境外雙邊聯防聯控」三項硬措施,狠抓邊境社會治安治理,切實築牢邊境疫情防線,全力保障轄區社會治安大局持續穩定。
  • 內蒙烏蘭毛都邊境派出所在「守邊」中築牢民族團結鋼鐵長城
    駐紮在這裡已經整整40年的烏蘭毛都邊境派出所始終高舉民族團結偉大旗幟,在守邊有責、守邊負責、守邊盡責中不斷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大愛之韻、和諧音符奏響了美妙動人、團結奮進的凱歌。派出所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先進集體,1名同志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榮譽稱號,2名同志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 青龍築牢「四道防線」做好冬季疫情防控
    一是築牢預警監測防線。依託疫情網絡直報、哨點醫院和病原學監測網絡,持續強化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症狀監測,公共場所體溫和健康碼監測查驗,藥品銷售動態監測、重點場所環境監測等多點位監測,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加強監測分析預警,及時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渠道。
  • 雲南普洱邊境管理支隊奏響民族特色法治宣傳交響曲
    12月3日,在「國家憲法日」前夕,雲南普洱邊境管理支隊的移民管理警察來到少數民族家中,用民族語言宣講國家根本法。民族語言普法,讓群眾聽得懂「大部分邊境地區,一個寨子裡全是少數民族,他們都用口口相傳的民族語言交流,一些年長的少數民族群眾甚至聽不懂漢語,我們在法治宣傳工作中經常會出現少數民族群眾聽不懂的現象。」
  • 保山臨滄文山紅河落實各項責任措施 織密築牢邊境疫情防控網
    保山市以騰衝、龍陵為前沿,其他縣(區)為延伸,以嚴格落實管住人、村、通道、證件、邊境「五個管住」為抓手,全力築牢邊境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將猴橋口岸查緝點前移至國境線附近的中緬友誼隧道口,啟用38個抵邊警務室,第一時間對出入境人員進行查驗、勸阻。正式與緬甸甘拜地鎮區政府建立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常態化交流疫情形勢、分享防控措施、堵塞風險漏洞。
  •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築牢「三大防線」抗擊疫情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築牢「三大防線」抗擊疫情 2020-02-08 來源:《遼寧日報》   連日來,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築牢思想防線
  • 西雙版納州壓實責任築牢邊境疫情防控網
    本報訊(記者 戴振華) 77個州直單位的549名機關幹部和職工,下沉充實到各邊境一線便道、抵邊村和各個卡點等疫情防控點參與24小時值守,並進行不間斷巡邏,這是國慶中秋期間記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邊境一線看到的情景。
  • 躑躅而行:少數民族地區NGO生長圖
    為探討NGO與少數民族發展的關係,總結它們在推動民族地區社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於2012年12月15日在北京舉辦了「『社會組織與少數民族發展』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邀請了大量一線少數民族地區NGO出席,與相關領域的學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 瑞麗市黨政軍警民合力 築牢「外防輸入」第一線
    在中緬邊境瑞麗段169.8公裡長的邊境線上,黨政軍警民眾志成城,各族群眾萬眾一心,合力築牢「外防輸入」第一線。  戶育鄉班嶺村委會土育村民小組是瑞麗市最偏遠的山區村寨之一,與緬甸八莫地區僅隔著一條南宛河。民兵金廷弄告訴記者,到了旱季,河道內有的地方水流很小,只要擼起褲腳就能通過。
  •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蠟染藝術
    蠟染藝術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時也摻和白蠟使用。
  • 「原創」雲南省少數民族整族脫貧攻堅實踐經驗
    少數民族分布地區往往與邊境地區、深度貧困區雜糅疊加,使得少數民族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性,是雲南省脫貧攻堅中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雲南少數民族整族脫貧調查研究,要立足實際,在瞄準「少數民族」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基礎上,與邊境集中連片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相結合來展開,總結雲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整族脫貧攻堅的特色之路。
  • 用科技築牢國家秘密安全防線
    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孟丹、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等專家分別就內置式主動防禦築牢網絡安全保密防禦根基、以科學的網絡安全觀築牢國家秘密安全防線、萬物互聯的安全問題等作了主題演講。沈昌祥認為,網絡空間極其脆弱,傳統的「封堵查殺」已經過時,需要主動免疫,在計算的同時進行安全防護,及時識別、破壞與排斥「非己」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