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滿60的鮑起靜憑藉《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最佳女主角 |
今年是香港電影百周年,第28屆金像獎頒獎的前後,似乎也時時暗合著這個主題。此前影后和影帝的大熱人選,分別是憑藉《天水圍的日與夜》和《證人》入圍的鮑起靜與張家輝。兩人之前一同獲得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男女演員獎。鮑起靜是著名演員鮑方的女兒,長期活躍在香港電視界。張家輝雖然演過不少電影,但一直以配角身份亮相。兩位演員都不是大明星,卻是實力超強的「戲骨級」人物。這次兩人獲得提名,本身就代表著金像獎評委會的一種態度。
「港味」少緣於市場利益
歷數近年的香港金像獎,從2005年開始,金像影后的得主分別是章子怡(官網,子怡空間)、周迅、鞏俐與斯琴高娃,而周迅還在前年憑藉《夜宴》獲得金像最佳女配角獎。這不難看出,內地女明星這些年在香港金像獎上如日中天的地位。為此金像獎評委會主席陳嘉上對記者解釋,內地女星的強大,並不代表著香港女星實力弱,而是香港男星的票房號召力強。「一部合拍片,投資商要考慮票房,首先想到的是有票房號召力的本地香港男演員。但合拍片的規定中註明,必須要有內地演員的參與比例,所以女演員方面就選用內地的。結果導致內地女演員比香港女演員參與大製作的機會更多。機會多得獎的比例當然就高」。但目前香港電影缺少香港味,是否僅僅因為缺失本地女演員呢?陳嘉上直言當然不是,「市場是左右一切的關鍵,超過600萬元投資的港片想不賠本就只能依託內地市場。所以,更多港產電影為追求投資回報,在製作上會儘量迎合內地的審查制度,長此以往不但損失了香港電影的自身特點,也讓不少喜歡港產電影的觀眾失望」。
本土電影異軍突起是必然
在今年提名的最佳影片中,與《赤壁》《畫皮》《葉問》《長江七號》等4部合拍大片並列的是一部小成本本地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該片是一部淡然而又讓人感動的普通人的電影。影片走進天水圍社區,故事內容涉及單親家庭、孤寡老人、中學生成長等諸多問題,全片沒有商業噱頭但卻溫情無比。在頒獎前兩天,金像獎評委會主席陳嘉上表示,雖然他不會預測該片會否得獎,更不會以主席的身份去評判該片的優劣,但他可以肯定的是,「金像獎評審團已經注意到,本土電影以及非商業電影對這個獎項的重要性。本土特色是不能迴避的。經過幾年市場的衝擊與迷失,重拾本土特色應該是以後港片再次騰飛的方向。」
香港港片還要兩條腿走路
陳嘉上在接受採訪時說,堅持本土特色並不意味著要刻意排斥外埠市場,「很多人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但沒有回頭路走,現在要退回原來是不現實的。既要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又要不失去本土特色,這兩者需要的是平衡以及有益的融合」。陳嘉上認為合作是世界電影發展的趨勢,「合拍片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好,拍什麼樣的合作片才是問題的關鍵」。前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接受採訪時說,《十月圍城》就是很好的範例:「這部電影匯聚了七八個影帝,投資過億,反映香港義士在香港本地保護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充滿了香港情結。我很看好這樣的合拍片。」陳嘉上總結,「香港電影還要兩條腿走路,商業片是香港電影業的血肉,本土精神是香港電影血肉中的魂魄」。
(責任編輯: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