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應追求真善美的永恆價值

2020-12-15 婁底新聞網

文藝應追求真善美的永恆價值

字號: 2015-01-04 09:53作者:王昉 來源:文藝報 我要評論()

真正的藝術精品都是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真」是文藝作品的生命之基,「善」是文藝作品的價值之源,「美」是文藝作品的持存之道,三者緊密聯繫、不可分割。我們應該將真善美作為文藝作品永恆的價值追求,努力在文藝作品中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對真善美的闡釋深刻點明了文藝的本質,為文藝的發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文藝發展的終極目的,但同時人們對真善美的具體理解在不同的時代也有各異的角度。這就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與方法論深入挖掘其時代特質和實踐特色,只有這樣文藝發展才能契合時代脈絡,向真善美的目標不斷邁進。今天,應該怎樣看待文藝的真善美問題?其在當下時代具有怎樣的歷史文化內涵?文學創作怎樣才能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如何完善社會主義的文藝評價機制從而引導文學向真善美的理想發展?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應該認真思考的。

對真善美的理解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不同時代對文藝實踐的要求是不同的,文藝的發展既有永恆性的價值期待,也呈現出具體的歷史狀態,文藝的理論與實踐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童慶炳認為:「文藝思想是有時代性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體現的是新的時代精神。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引領了文藝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方向,指明了文藝發展在新時代下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理想。這個藝術理想就是真善美的藝術追求。」 黨聖元也談及文藝發展的時代性,他認為對真善美的追求不能脫離中國傳統和中國實際,他說:「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是多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努力的方向之一。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是黨和國家文化建設的目標,也是美學的目標。追求真善美的有機統一是歷史的動態發展過程,不能脫離中國的傳統和中國的實際。」

當今時代,人民對文藝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代也為文藝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對真善美的理解更為深入,凸顯出更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童慶炳談到,「真」就是歷史理性,指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進步。「善」就是人文關懷,是文藝的重要追求。而當代文學所欠缺的就是人文關懷,很多作品一味追求商業價值,成了「市場的奴隸」。「美」就是審美升華。美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在人的審美活動中才存在。審美是一種情感評價,用情感去觀照這個時代,傳遞給人美好的感覺。只有將歷史理性、人文關懷和審美升華相結合才能達到真善美的統一,才能產生好的文藝作品。張炯對真善美的具體歷史內涵作出這樣的聞釋,他說:「真善美是文藝追求的永恆價值。真就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要對生活進行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挖掘。善是指倫理價值,要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推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理想。美就是文藝本身對人民精神需要的滿足。」

要以人民為創作的根本和源泉

文藝創作雖然不是「定製」的,但是在作者的創作中還是有一個理想讀者存在的,在中國的現階段來看,每個作家心中的理想讀者應該是人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作家創作的源泉在人民,創作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的精神需求,而創作的最終成果也要交由人民檢驗,只有堅守住人民的立場,我們的創作才能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

黨聖元認為,創作者應該反映人民的精神、力量和作用,這正是真善美這一美學追求的價值載體。為人民創作的作品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歷史前進的動力和能量,才能體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創作只有在人民的廣闊沃土上才能找到源泉和力量,如果脫離了人民,創作出的作品想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是不可能的。真善美是美學最高理想的三個不同維度,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關懷,只有在以人為本的價值層面上三者才能達到高度的統一 。

童慶炳談及這一問題時說:「好的作品應該關心人,尊重人,認識到人的價值,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李心峰認為,好的文藝作品應該是人民性的充分體現,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藝術創作不能違背最起碼的歷史真實,不能突破每個公民都必須遵循的法律法規和道德底線,不能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不能違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完善社會主義文藝評價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鑑賞作品,倡導說真話、講道理,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對此,李心峰有著深刻的感悟,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評價文藝的四個標準,即歷史的、人民的、審美的、藝術的標準,應成為我們健全社會主義文藝評價體系的基本遵循。健全社會主義文藝評價體系,應提出系統的衡量優秀的社會主義文藝作品的高標準,如歷史的真實與深度、審美上的超越與高境界、藝術上的創造創新;同時也應從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上規定一系列最起碼的標準,提出一整套不可逾越的底線。在審美上不能以醜為美、低俗庸俗,在藝術上必須徹底杜絕抄襲剽竊行為。」

文藝評價體系是引導文藝創作走向健康和繁榮的保障,只有完善社會主義文藝評價體系才能切實地保證文藝向真善美的最高藝術理想發展,但是,目前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評價體系還不完善,還存在很多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應該多向中國和西方的經典學習,對此張炯談到,對文藝作品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作品的審美創造、作品的真實性和思想性這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構成了評價文藝的核心價值,而這個核心價值又涵蓋社會、人和國家三個層面。我們的文藝評價體系應當既要繼承中國傳統思想精華,又要注重學習世界的重要思想,應該更具寬容度和多樣性。陳眾議認為,批評本身首先是公器,要釐清批評要針對什麼,出於怎樣的動機、方法和立場。現在的批評存在很多問題,怎樣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應該學習西方經典的批評思想,創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我們的很多批評家經常失語、失思,就是缺乏自己的話語體系。同時,我們還應該學習中國傳統的批評理論,從「興觀群怨」到「文以載道」都是應該梳理和學習的。還應該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觀,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傳統文化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應當將其重新梳理出來,發揚光大。批評應該是利器,但同時也應該是善意的、藝術的、客觀的,應該以相對客觀的心態建立文學評價體系,逐步將文學引向繁榮健康的道路。

原載:《文藝報》2014年12月08日

責任編輯:姜友富

相關焦點

  • 習近平: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
  •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
    也正在此時,秦樂樂巧遇自己的祖先妮妮小的時候,正是這次相遇,機器人1028也找到了自己的宿命,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原來,她美麗的生命寄託著妮妮父母殷善的祝福,她是為愛而生。 這個世界感知真善美的溫度,有他們捧上的一個小火爐。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西鹹新區秦漢新城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鐫刻著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轉換為滋養人、鼓舞人的文藝作品,呈獻給世人,是秦漢人在該劇孕育、誕生之初最多的思考,也是決心打造這部劇的初衷所在。
  • 真善美是文藝價值的度量衡
    【新時代·新創作·新文論】  ● 文藝創作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題材的大小,而往往取決於作者體驗的深淺與情感的真偽  ● 文藝作品傳遞的善解人意,是更高層次的溫柔與善良  ● 在終極意義上,文藝作品都是以美為旨歸的
  • 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原標題: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學苑論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 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需要我們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基本原理和原則,科學分析和研究當前的文藝現象、文藝創作、文藝作品、文藝批評。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學的顯著特徵,即追求真善美的融合價值。
  • 追求真善美 文藝如何為美好生活賦能
    文藝工作者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負有重要使命。文藝通過感性的審美,可以描摹、裝扮出更有色彩、更有韻味的生活。在社會實踐中,人民群眾對文藝的需求,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文藝自身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約了其作用的發揮,使之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
  • 武義:追求真善美,器樂展演奏出夢想的聲音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恆價值。本次展演活動以追求真善美,演奏夢想聲音為宗旨,展現武義縣青少年的音樂素養和風採,提供一個展示藝術水平、挖掘藝術潛能的舞臺,使青少年學生在器樂學習和演奏過程中感受美、鑑賞美、傳播美、創造美,也是為組建武義縣中小學生藝術團挑選有潛質的苗子。
  • 真善美是永恆的真理
    求真、向善、塑美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價值追求。教育的理念、內容與方法也體現著同樣的內涵。教育的內涵改革與發展,要求人們把追求外在表現,變為內在成長,即追求質量、細節、個性、創新,實質上是真善美的具體體現。也就是說,一個追求自身之外的私慾的人,在消耗著自己的真氣,傷害著真實的自己,自然也就降低了生命的質量、縮短了生命的長度。在教育中,人們所說的因材施教,就是求真的具體表現,通過引導,讓孩子發展真我,活出自我的精彩,最終提高生命的品質。善:善良、仁愛、敦厚、優良,向善是人的本性。人總是在追求自己認為好的事物。
  • 追求人生真諦:真善美
    而在分析吉訶德這一悲喜劇式的人物時,鵬鳴委實道出了每一個「真性情」的人的心聲:「吉訶德的困境,恐怕是我們每一個想有所為而又實力不濟的人的永恆苦惱」。鵬鳴痛心地揭示了:卡夫卡追求生活的真善美而不可得,唯有則是將「與社會對抗」的人,在「異化為他物」時的「無能為力感表達得十分深刻」。我們能從鵬鳴的感懷中體察到他那種悲天憫人的無奈而為之動容。當然,各個不同時代的歷代作家們,自有其對抗現實的不同方式。
  • 傳遞正能量 弘揚真善美
    傳遞正能量 弘揚真善美 發表時間:2014-10-23   來源:石家莊文明網  近些年來,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我們的文藝創作也隨之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比如以《中國合伙人》為代表的一些電影聚焦社會「草根」階層,從小人物的人生奮鬥歷程中展現了當代青年人勇於追求、不怕挫折、大膽創新的精神風貌,為許許多多心懷夢想的「80後」「90後」點亮了追求人生價值、實現生活理想的希望燈塔。
  • 校園人物雕塑,體現了校園對真善美的追求
    校園人物雕塑是校園文化的一種,它一般以勵志、積極向上的思想在校園中展現,是校園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所有校園物質景觀一樣,能夠裝飾、豐富和美化校園環境空間,積澱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
  • 當代藝術還得追求真善美
    原標題:當代藝術還得追求真善美  與中國當代藝術家群體接觸了二三十年,感覺膚淺的、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所佔比例較大。作品是人做的,人不行,作品不可能好。   當代藝術(或曰前衛、先鋒、實驗、觀念藝術等)源起於西方,它是西方社會全面發展的結果。
  • 天秤座真善美追求生活
    有趣的是,這兩個星座都有一個很深的執念來保持平靜,不同的是,金牛座喜歡追求外在的平靜,獲得內心的平靜,而天秤座則追求真善美的生活。這個真善美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性格,或者世界是一個美麗的東西,這應該是一個規則,一個可以幫助人們成長的規則。天秤座天生藝術家、藝術家可能有點誇張,但他們絕對擁有超越普通人的藝術細胞。
  • 我眼中的,真善美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真善美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因為那是人類最原始、最粗糙而又最純粹的渴望或者說是欲望。真,即事物的本質、運行規律、社會中的真相等,具有客觀性;善,即歷史上人類發自內心最深處渴望了解眼前或者心中所接受到的規律和真相的需求。
  • 追求真善美的星座,不慕榮華富貴,只願靜好守愛終老
    這些星座女雲淡風輕,心懷慈悲,面對人性醜惡,堅持做自我,她們追求人生最高境界中的真善美,她們不慕榮華富貴,只願一生守一人。巨蟹女活得真實,只因她們忠於自己,她們的領悟來自於對真善美的追求。很多人以為巨蟹女的佛系性格是好欺負的,只有嘗試過巨蟹女的善良帶鋒芒,才會知道,善良是有度的。如果越過巨蟹女的底線,那個人就會受到巨蟹女的另類對待。
  • 大山(甘肅武威)心語Ⅵ:相信真善美的人,才會發現真善美……
    大山心語Ⅵ01相信真善美的人,才會發現真善美,欣賞真善美,分享真善美,創造真善美,成為真善美;不相信真善美的人,眼裡只剩假惡醜,可怕!幸福美滿的生活,從相信真善美開始。02真善美是客觀存在的。不相信真善美的人,價值觀肯定生病了。價值觀生病了,得治。否則,就連身體也會受影響,甚至出問題。03價值觀是意識,身體是物質。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價值觀反作用於身體。生病的價值觀能不反作用於身體?能不影響身體?
  • 平臺寫作要弘揚主旋律,傳播真善美
    我的觀點是,寫作不僅追求高大上,還要弘揚主旋律,傳播真善美。唯有如此,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我們知道,文學藝術是塑造人們靈魂的具體實踐活動,作家和文藝工作者必須擔負起促進人們精神健康、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社會責任,必須要用百花齊放的文學形式、藝術形式去感染人、教育人、引導人。這也是檢驗一個靈魂工程師的黨性、人民性、良心和社會責任感的試金石。
  • 深入百味人生是為追求真善美
    有文章發表於《演講與口才》《南國都市報》《作品》《中國作家網》《金山》《閃小說》《龍崗文藝》《情詩季刊》《打工文學》等各類期刊、報紙。 追求真善美需要勇氣、主見、胸懷,三者缺一不可。對於創作者,沒有勇氣,其作品氣虛力弱,未敢言人之不敢言;沒有主見,其作品千人一面,不能沙裡淘金,鑑別是非,從平凡生活中有所發現有所認同;沒有胸懷,其視野狹窄短淺,局限於一隅,自以為是。
  • 書法評論家汪太銀說:書法也要追求「真善美」
    上海武警政委徐國巖兄弟,在部隊一直推廣"真善美″,我給他也寫了很多"真善善″書法作品,他都送給了部隊官兵, 他說∴"做人做事一樣要追求"真善美″,忠正真″。真,真誠,以誠待人是最根本的原則。善,道德,做個文明的人。 美是大愛,無私奉獻的人最美。一個人擁有真與善,將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才能被稱作美。
  • 真善美起源初探
    ,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真善美與人類物質生產的關係入手,指出真善美起源於勞動,為人類進一步探討和追求真善美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美的對象擴展到給人的精神及物質的經濟生活方面帶來美的效果的所有對象,即把那種倫理的、道德的價值本身意識作為「美」。比如,孔子讚揚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孟子以仁義之行為為美;荀子則讚賞人情之美,等等。
  • 在「美麗庭院」創建中厚植真善美價值追求 「四美」齊聚 激活浙江...
    在頂層設計者看來,只有將真善美的價值追求落小落實、厚植深種到每個家庭,才能讓每一座「美麗庭院」都更有「人情味」「幸福感」。也只有在這樣的和諧氛圍中,才能談得上發展美麗經濟,提升生活品質。以此為目標,多年來,全省各級婦聯善用「她智慧」、集聚「她力量」,在創建「美麗鄉村」、打造「美麗庭院」過程中充分發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