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峰雄性野駱駝因攻擊行為被捕獲後「再放歸」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敦煌西湖保護局了解到,此次的「再放歸」要追溯到2012年。2012年9月6日,由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甘肅省野生動物管理局和甘肅武威瀕危動物繁育研究中心聯合,在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實施了全國首次野駱駝放歸。甘肅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孫志成介紹:「2008和2009年,我們從沙漠裡撿回來了兩峰雄性野駱駝『孤兒』,2012年9月6日,國家林業局和甘肅省林業廳批准,從甘肅(武威)瀕危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挑選了2峰雌性野駝配對後放歸自然的。也就是說當時放歸2峰雄性和2峰雌性,一共是4峰。截止目前這4峰野駱駝已經繁育增加到了11峰,新增了8峰,期間還死亡了1峰,新增的都是初次放歸4峰的後代。」但是由於放歸經驗不足,野駱駝放歸後,其中的雄性個體除表現出較強的繁殖能力和適應能力外,還暴露出破壞監測和防護設施、伺機與人接觸、發情期攻擊人等極端行為。「由於首次放歸沒有經驗借鑑,放歸地位於玉門關保護站附近。這裡靠近公路和人類居住環境,我們當年救助的2峰雄性野駱駝從小被護林員餵養長大,比較『黏人』,以致多次發生傷人事件。」孫志成說。為避免攻擊行為「再放歸」野駱駝戴上GPS電子項圈
「我們調查發現,在這個11峰野駱駝的群體中,有4峰雄性野駱駝有過攻擊行為記錄,其中2峰是當年被救助後放歸的,另外2峰則是他們的後代。」孫志成介紹,保護區管理局邀請和諮詢相關單位專家,進行現場調研、商定解決方案,形成了再次放歸野駱駝的方案。「為了避免野駱駝再次靠近公路和人群,這次我們選擇了遠距離放歸。」2019年9月份以來,保護局開展了放歸項目的籌備工作,包括先後維修了防護圍欄,購置了飼草、飲水槽和監測裝備,配備了GPS電子項圈。進入11月後,各項放歸籌備工作就緒。11月15日開始,保護局組織人力歷時11天時間,將有攻擊行為記錄的4峰雄性野駱駝全部捕捉到,作為第一批放歸對象集中放歸到預定位置。「為了確保放歸成功,我們把握了『放得遠、看得見、防得住』原則,『放得遠』就是放歸地點選擇在遠離人煙、野生種群活動頻繁的沙漠戈壁,使它們能融入野生種群,實現完全的野化;『看得見』就是給它們佩戴GPS電子項圈,遠距離實施監測,實時掌握它們的動向;『防得住』就是通過遙感監測信息,一旦發現有返回跡象或者向人居環境靠近,能及時組織力量進行防範。」孫志成介紹。4峰雄性野駱駝有望融入新的野生種群
北青報記者從保護區管理局了解到,因考慮到野駱駝放歸前表現出對人和居民區有一定依賴性和攻擊性行為,放歸後預計活動範圍較大,移動方向有可能向相鄰保護區或周邊地區及居民區。為確保相鄰地區人身安全,保護局制定下發了《野駱駝再次放歸應急預案》。
為避免野駱駝放歸後發生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放歸當天,保護局分別向相鄰的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安南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和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管理機構發送了《關於放歸野駱駝安全防範的函》,為共同做好監管和人身安全防範、避免發生意外提供預警。
而為了確保野駱駝再次放歸工作的連續性,保護局在保護區周邊公路沿線、社區相鄰地段都增設了宣傳牌、警示牌,新建和加固了部分區段防護圍欄,也為一線巡護、監管人員配備了頭盔、護甲和無線通訊等必要的生活及防護裝備。
「11月28號放歸以來,有1峰野駱駝往回走了二百多公裡,在向玉門關保護站方向移動,我們組織了人力進行了驅趕,目前監測到這峰『戀舊』的野駱駝已返回了庫姆塔格沙漠腹地。我們『再放歸』的初衷是不希望它們再返回之前的放歸地,而是去更遠的棲息地融入當地的野生種群。」孫志成告訴北青報記者,保護區所在地區的野駱駝種群數量大致在500峰左右,此次「再放歸」的4峰雄性野駱駝有望融入新的種群。
(北青報記者 李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