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是一種中國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自明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期,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還在於它的構成有獨特之處,在中國傳統住宅建築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彼此之間有走廊連接,起居十分方便。在院中賞心悅目,十分適合活動。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實的院,寬敞開闊,陽光充足,視野廣大。還有一點,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內涵豐富,全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居住觀念,人們往往將北京四合院作為中國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雖然,老北京被拆掉的四合院為數不少,但其實剩下的四合院也還不少。現在的老北京胡同裡,就隱藏著許多歷史悠久、鼎鼎有名的四合院。這些四合院雖然有著那麼悠久的歷史,有的很豪華,不過大多卻也更接近平常百姓的院子。而且這些院子的主人當真都是鼎鼎大名啊,也正因為其主人大名鼎鼎,這些院子才得以保留吧,這其中就有十處最為有名、最具代表性。
1、恭王府
恭王府是位於風景秀麗的北京什剎海的西南角的一座王府,坐落於一條靜謐悠長、綠柳蔭蔭的街巷之中,它是現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為清代乾隆朝權臣和珅的第宅和嘉慶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
恭王府分中東西三路,分別由多個四合院組成,後為長160米的二層後罩樓。恭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說法。
2、孚王府
孚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孚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孚王府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三路。中路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7間,左右各有配樓,後殿,後寢,後罩樓。西路跨院為王府生活居住區,東路院是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住所。王府布局結構嚴謹規範,保存較為完好。
3、文煜宅
文煜宅位於帽兒胡同,是一處由五座院落並聯而成的大宅第,佔地面積共11000平方米,規模廣闊,布局謹嚴,山池亭榭俱全,在現存的私家宅院中非常少見。
文煜宅園的五座院落基本各成系統,分別擁有南北中軸線,布局嚴謹但並不刻板,局部也有靈活處理,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序列。同時整座宅園建築與園林水石相間,表現了北京四合院莊重大方而又正中求變的建築特色。
4、紀昀宅
紀昀宅位於現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原為雍正時權臣、嶽飛二十一代兵部尚書陝甘總督孫嶽鍾琪的住宅。紀昀(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
紀昀宅為清式磚木結構,基本上屬於兩進四合院的建築格局。其布局為坐北朝南,臨街大門為硬山頂吉祥如意式門樓,位於整個住宅的東南角。故宅中舊物有前院的藤蘿,後院的海棠,均為紀曉嵐親手栽種。
5、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位於阜成門內門口西三條。為三開間小四合院。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著名文學家。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住在這裡,房間內的陳設均維持原樣。
這是一座精巧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著當年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臥室兼書房,,陳設十分簡樸。
6、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在西城區前海西沿,原是清代和珅的一座花園。1963年10月,郭沫若始居於此,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郭沫若先生在這裡度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後15年。
故居為大型四合院,大門內有一座樹木點綴的土丘,二門內的五間北房為其工作室和會客廳,東耳房是臥室,東西廂房各三間。四周迴廊環抱,有封閉式走廊通往後院。另外還有一東跨院,故居裡保存了郭沫若的大量手稿、圖書等珍貴文物資料。
7、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是解放後居住的地方,直至辭世 , 老舍先生在這裡住的時間最長,長達16年,人生成就最輝煌。
老舍故居是老舍先生 1950 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硬山隔檁,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正門坐西朝東,灰瓦門樓,門扇為黑漆油飾。
8、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位於雨兒胡同中部,東鄰南鑼鼓巷。據傳此宅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一總管大臣的宅子,後分割出售。新中國成立後由文化部購買,作為畫家齊白石的住所。
宅院建於清代中晚期,是較完整的單體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一間(不是原來的大門),倒座房兩間。院內南、北、東、西各有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間有雀替,盡間上有倒掛楣子,下有坐凳欄杆。
9、茅盾故居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的有兩處,一處在北京,一處在烏鎮。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1972年後居住的地方。
故居為二進四合院,佔地面積878平方米。門內影壁上鑲有鄧穎超題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橫匾。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西廂房原是茅盾的會客室和藏書室。
10、梅蘭芳故居
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佔地面積716平方米。1961年梅蘭芳逝世前,曾在這幽靜、安適的四合院內,度過了他人生的最後10年。此院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後經過修繕,梅蘭芳搬到這裡居住。
梅蘭芳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佔地1000餘平方米。正院北房正中為客廳,裡間為起居室,東西耳房為臥室和書房,書房的書櫃裡收藏大量珍貴手抄劇本,牆上懸掛張大千、齊白石、陳半丁等著名畫家的作品,各項陳設均按梅蘭芳生前生活原狀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