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址』TOP01北京東嶽廟
北京東嶽廟座落於朝陽門外大街,初建於元代元 右年間,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元末毀於戰火,後經多次擴建,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正 一派道觀,有華北第一道觀之稱。整個廟宇氣勢恢弘,建築精良。廟內的 ——「機靈鬼兒、透亮碑兒、小金豆子、不吃虧兒」,會給遊覽憑添 極大樂趣。
東嶽廟主祀有奉山神東嶽(泰山)大帝及眾神體系,是道教正一派在 華北地區最大的宮觀。為東漢時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第三十八代後裔張留孫籌資興建 。自元代延佑六年(1319)始建,至治三年(1323)竣工。東嶽廟素以「三多」即神 像多、楹聯多、碑刻多著稱。76司塑像以其社會化、人格化、戲劇化的造型組成了一幅幅生 動的民間信仰的畫卷。
東嶽廟廟宇輝宏壯美 ,佔地96畝,各種建築600餘間。由中路正院及東、西跨院組成,共有七進院落,融集廓院式 、四合院式布局為一體,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群。
『道教名址』TOP02北京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城區西便門外白雲觀街道。始建於唐,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聖地,名天長觀。金世宗時,引大加擴建,更名十方大天長觀,金末重建為太極宮。
白雲觀內收藏著大量的珍貴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寶」:明版《正統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書法家趙孟的《松雪道德經》石刻和《陰符經》附刻。
白雲觀坐北朝南,分為中、東、西三路以及後院計四個部分,佔地面積1公頃多。主要殿宇位於中軸線上,包括山門、靈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閣等建築,配殿、廊廡分列中軸兩旁。山門前神路的前端有欞星門,為一四柱七樓木結構牌坊,正樓前後有額,前書「洞天勝境」,後書「瓊林閬苑」。山門建於明代,面闊三間,單簷琉璃瓦歇山頂,漢白玉雕花拱券石門,簷下額書「敕建白雲觀」,門前有石獅、華表等物。欞星門外有磚砌照壁,壁心嵌「萬古長春」字樣的琉璃雕磚。
山門內為靈官殿,原為四帥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內奉王靈官像。靈官殿後東西兩側有鐘鼓樓,為方形二層建築,東為鼓樓,西為鐘樓,與其他寺觀布置相反。其後為玉皇殿,坐落於高大的「凸」字形臺基之上,殿面闊五間,三間前列月臺,灰筒瓦歇山頂,殿內供玉皇大帝神像,現兩側的萬曆年間鑄造的銅像為他處移來。老律堂原稱七真殿,位於玉皇殿後,為觀內道士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面闊三間,勾連搭建築,前出月臺。殿內供奉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七大弟子塑像,丘處機居中,殿內正梁上懸康熙御書「琅簡真庭」橫匾。殿外月臺右方立銅騾一騎,原為東嶽廟之物,後移至此處。
丘祖殿為老律堂後一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築,始建於金正大五年(1128),名處順堂,清康熙年間改為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為今名,是全真龍門派後裔奉祀丘處機的殿堂,殿面闊三間,灰筒瓦歇山頂,殿內塑有丘真人和二脅侍像,有癭缽置於石座上,相傳為宋代遺物,為乾隆帝所賜。
『道教名址』TOP03北京呂祖宮
呂祖宮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北順城街15號。是道教全真龍門派著名宮觀。相傳呂祖宮的火神很靈驗,因此從清到民國末年,這裡的香火一直特別旺盛。
呂祖宮始建於清代。坐西朝東,山門的石門額上書「古剎火神廟」。山門內西為火神殿3間,北為文昌殿3間,南為呂祖閣3間,火神殿後有娘娘殿3間,是北京市道教協會的所在地,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史料記載宮觀始建於明。因為清時觀內一道人為清廷一位娘娘治好病後,得皇家敕封,而更名為宮。呂祖宮傳說系白雲觀隸屬的一座火神廟,清鹹豐年間,清代道教大居士葉合仁出資將火神廟重修改建為呂祖宮,嗣傳道教全真龍門派法脈。
北京呂祖宮坐落於北京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金融街,是北京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距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歲月,風雨倉桑,朝代更迭,這座呂祖宮也歷經興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在現代建築的映襯下,這座幽雅的中式建築十分引人注目,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濃濃韻味。
『道教名址』TOP04北京火神廟
北京火神廟
主奉:南方火德熒惑星君
創立: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77號
北京火神廟,正式名稱是勅建火德真君廟,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地安門外大街77號、什剎海東岸,明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在元代廟址上改建而成,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形制和布局,1984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12月12日,重新作為道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
歷史
火神廟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明代萬曆三十三年,朝廷鑑於紫禁城內宮殿連番失火,將原廟改建為「碧瓦重閣」,有火祖殿、隆恩殿、萬歳景靈閣、輔聖殿、弼靈殿等,成為國家祭祀場所。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時有火祖殿、靈官殿、鬥母閣、萬夀景命寶閣等,門及後閣已改鋪黃色琉璃瓦。
1949年後,火神廟被單位和居民長期佔用,年久失修。1984年5月24日,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經過中國道教協會和西城區政府多次磋商,於2002年6月11日由中國道教協會閔智亭會長等主持了第一期修繕工程啟動儀式,佔用單位和居民的陸續搬遷、騰退。2005年9月,又啟動了第二期修繕工程,恢復原貌。2010年12月12日,在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法融的主持下,舉行了修復竣工開放暨神像開光慶典,重新成為道教活動場所。
2011年5月10日,荷蘭政府將一個清代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鑄造的香爐贈還中國,由北京市文物局安放於廟中。這尊鐵香爐鑄造於乾隆,原本屬於一間火神廟,一百年前被荷蘭駐華大使館收藏保存。
『道教名址』TOP05北京市平谷龍王廟
龍王廟位於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掛甲峪村。掛甲峪山清水秀,林木蔥蘢,實是欲界之仙都。
此地隋代、唐代時已建有龍王廟,屢有興廢。2005年,地方政府原址復建。2008年10月7日,舉行了道教活動場所頒證儀式。
龍王殿:懸山頂,三開間。簷下東牆繪有嶽飛元帥,西牆繪有溫瓊元帥。殿中供奉東海滄寧廣德龍王像,著綠龍袍,戴九梁冠,踏赤靴,捧圭端坐。後壁繪四海龍王像。東西壁繪巡海夜叉,龜丞相。殿東供奉雷神,風伯。雷神藍面赤發,挎鼓怒目,執錘握釘,露鷹爪足。風伯銀須迎風,持芭蕉扇,捧風輪,踏赤靴。殿西供奉雨師,電母。雨師披髮跣足,捧缽肅立。電母執雙鏡,踏赤靴。東西壁繪有風雨雷電四神顯聖圖。龍王殿前有鐵香爐一尊,殿前東西各有蟠龍碑帽一座,碑身已失,觀其風貌似民國遺物。
『道教名址』TOP06北京市平谷興隆觀
北京市平谷峨眉山村「興隆觀」始建於唐鹹通年,興勝於明清兩代。1942年毀於日軍戰火,2002年對當初的興隆觀進行復建,恢復其千年道場的模樣。經過4年時間的重建修復,素有千年古剎之稱的平谷興隆觀於2007年3月4日(正月十五)開光迎客。開光法會的同時,北京市宗教局給予興隆觀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證書」,並從北京其他道觀徵請了8名道士,常駐該地,弘揚道教文化。道觀修復後,每逢道場或齋礁之日,善男信女雲集於此,促心向善、頂禮膜拜,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縣誌》記載,平谷區(名勝欄)所記「興隆頂」:「在縣城東北二十裡,建碧霞元君殿,其後建玉皇殿,山半有觀音廟,又前為山神廟,其下為回香庭,其南建戲樓。每歲四月十八日演劇為廟會,遠近男婦攜酒而遊者紛如蟻聚,東西山麓幾無隙」。
興隆觀原有布局:山神殿:正房一間、供奉神像兩尊為山神、土地;文昌殿:正房三間、前出廊,神像五尊為文昌帝君、孔子、朱熹、天聾、地啞;西配殿:三間房,神像四尊為胡三太爺、胡三太奶、藥童、藥女;東配殿:三間房,道士僚房。
興隆觀三官殿現已修復正房三間、前出廊和天官、地官、水官三尊神像;另外,還有鐘樓、鼓樓的一鍾一鼓;元君殿現有正房三間、前出廊和碧霞元君、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興娘娘、天花娘娘五尊神像。
『道教名址』TOP07北京鳳凰嶺桃源觀
桃源觀,原名妙峰庵,是建國以來北京市海澱區第一所正式開放的道觀,位於海澱區聶各莊鄉西山鳳凰嶺上,原來為妙峰庵所在地。妙峰庵建於明代,後焚毀。
桃源觀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7年),坐落於鳳凰嶺東北平緩的山谷砌壩上,掩映於山巒綠樹叢中,稱為「妙峰庵」。因地處偏闢,俗稱「旮旯庵」。該觀初建時有兩座殿堂,第一座殿堂為「靈官殿」,中間供奉豁落元帥王靈官,兩側供奉關聖帝君和文昌帝君。第二座殿堂為正殿,名 「三清殿」,供奉元始、靈寶、道德天尊為三清。殿堂之間建有兩配殿。大殿後有石碾、石磨和清泉等。
修復後的桃源觀有三清殿、呂祖殿、桃源殿、修身養性殿、道尊德貴殿、清靜無為殿等建築。
呂祖殿:供奉純陽祖師 像、趙避塵像。
觀音洞:在呂祖殿旁。相傳開鑿於金代,洞內供奉慈航道人。
桃源殿:為通過三清殿的過殿。前有十二生肖石像。
修仙洞:桃源殿旁有通往飛來石塔的天梯。天梯上有一洞,相傳為正陽祖師修煉之所。洞內供奉正陽祖師像。
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前廊西側供奉太乙救苦天尊。
『道教名址』TOP08北京通州佑民觀
佑民觀俗名也稱天妃廟,是聖母娘娘道場。明清兩朝是名符其實的京東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觀場。
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長周從善奏請賜觀額曰:「佑民觀」沿稱至今,但民俗仍稱裡兒泗廟。觀佔高地十餘畝,坐南朝北,觀前即運漕之大運河,觀內祭奉金花聖母銅像,俗稱娘娘廟。明萬曆十年,漕運總督湯世隆為佑漕運,奏請神宗生母、永樂店人,慈聖太后李氏重修,李太后嚮慕金花聖母之神,此觀又在其家鄉運河岸邊,多有捐資布施。崇禎八年(1635)倉場侍郎程注,管河御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順治皇帝於順治八年(1651)慕名而來,親到觀中上香求子,賞銀五百兩,又經通州紳士田文孝募捐三百兩,用以修繕和香火之資,後經乾隆、光緒、民國等多次維修補建。
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為廟會日期,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土產百貨、彩臺弦唱,南北八會爭強鬥勝,餘興不盡,農曆五月初一另開一次。
『道教名址』TOP09北京昌平青龍觀
青龍觀位於昌平區南口鎮,建於明末清初,在歷史上是當地信眾祈雨的重要場所。青龍觀的恢復,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提出申請到恢復,只用了半個月時間。這是北京市道教協會成立以來恢復的第三座道教宮觀,也是昌平區恢復的第一座道觀。從此,昌平區五大宗教的信眾都有了自己的合法的活動場所。
2006年12月15日,青龍觀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頒證儀式在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龍潭村舉行,來自道教界及周邊地區信眾參加了頒證儀式。
『道教名址』TOP10北京海澱西頂娘娘廟
在北京,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的觀宇稱為「頂」,又稱「娘娘廟」。在北京的寺廟中有名的「五頂」環繞在北京城外:東頂、西頂、南頂、北頂、中頂。五頂中,東頂、南頂都已經難覓痕跡,只有西頂、北頂、中頂尚存部分廟宇建築。目前,五頂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就是西頂。如要問「西頂」,會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北京,有很多觀宇,即使早已損毀,名存實亡,但如果這座廟宇名仍被用作街道名或者作為公交車站名使用時,它依然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享有很高的社會知名度。
在海澱區世紀金源時代購物中的背後,鱗次櫛比的高樓之間,有一片低矮的紅牆綠琉璃瓦廟宇,格外引人注目。這裡就是被稱為北京「五頂」之一的「西頂」,是一座碧霞元君廟。
西頂始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錢修建的,明神宗賜名為「洪慈宮」。當時,西頂所在的位置,即在今天的世紀金源購物中心一帶,稱為「藍靛廠」。藍靛廠位於海澱區的腹地,北鄰頤和園,東臨昆玉河(舊稱「長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塊風水寶地。慈禧太后每年從萬壽寺乘船去頤和園消夏都要經過這裡。
「西頂」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稱「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傳說中的人物,其來歷說法不一。有人說她是泰山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時,受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說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還有人認為,她是由「泰山神女」的傳說故事演變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