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媽祖文化節」之倡辦,是因馬六甲興安天后宮內的一次扶鸞指示,媽祖要於2014年農曆閏九月巡境祈福。馬六甲興安天后宮和興安會館執事經各方之集思廣益,策劃號召馬六甲古城內數十間有安奉媽祖的宮廟,於閏九月初九(2014年11月1日)舉辦馬六甲古城首次的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並於是年的農曆九月初九至閏九月初十期間,舉辦一系列的媽祖文化節活動。
馬六甲媽祖文化節活動從10月2日開始,在興安天后宮大殿舉行媽祖升天日祭典,傍晚則舉行文化節亮燈及推展禮。10月10日,配合馬六甲興安會館69周年館慶,舉辦雙十節慶家鄉美食義賣會。興安會館婦女組動員同鄉婦女為晚會烹煮興化美食,義賣晚會也舉行小型演唱會,宴席籌得經費用於資助此次媽祖文化節開銷。
在靜態的藝文和學術活動方面,10月12日,主辦「詩詞筆會頌媽祖」,邀請文人雅士、書法家共襄其盛,並現場展示35幅媽祖故事經典珍藏工筆畫。10月18日舉辦媽祖電影分享會,放映兩岸媽祖信仰視頻與精選媽祖電影。10月19日則舉辦媽祖文化講座,邀請林源瑞局紳、李雄之和筆者主講馬來西亞媽祖信仰的變遷發展及媽祖文化的影響力,強調媽祖信仰的包容性和本土特色。
10月23日至26日,一連四天舉辦媽祖廟會,包括傳統提線木偶戲、文化擺攤、風味美食、媽祖講古、弦歌絲竹、面相等活動。
媽祖文化節的高潮則是在11月1日,亦即農曆閏九月初九的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這是馬六甲首次以媽祖為主題的巡境大遊行,主題為「媽祖慈悲心,歡喜祈福行」。共有45個單位參與此次的媽祖繞境遊行。除了馬六甲州組織,也有來自柔佛州、東馬沙巴、新加坡的隊伍,以及來自馬來西亞興安總會屬下的34個屬會代表。另外,臺灣興安會館天后宮也請得本身媽祖參與其盛。
此次媽祖繞境,途經馬六甲市區多條街道,跨越馬六甲河口大橋,抵近馬六甲海峽,巡繞河川,浩浩蕩蕩,全程11公裡。遊行隊伍以手持掃帚的「掃街隊」帶頭,寓意掃除塵埃,為媽祖娘娘巡境開路。
共有15尊媽祖分別乘坐花車及輦轎出遊,包括永春會館花車、西河堂林氏宗祠花車、媽祖閣花車、叄忠宮花車、北添宮花車、清華宮花車、臺灣大甲媽祖龍王轎、保安宮輦轎、臺灣興安會館媽祖輦轎、馬六甲海南會館輦轎、新馬六甲花園玄聖宮輦轎、鎮安庭輦轎、沙巴亞庇碧南堂輦轎、清華宮輦轎及馬六甲興安天后宮輦轎。此外,馬六甲興安天后宮供奉的其他諸神亦同出遊,包括興安天后濟公活佛花車、福德正神花車、上陽卓真人花車、三一教主花車等。
排列在隊伍前面的媽祖大尊塑像花車,兩側是超過10尺,從臺灣訂製的千裡眼和順風耳。
受邀為媽祖巡境大遊行主持揭幕的馬六甲州行政議員拿督林萬鋒指出,媽祖展現護國護民的精神、和諧包容的大善大愛,以及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其實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其核心價值理念依然是待人處事、安邦定國的基礎。
11月2日(閏九月初十),媽祖之光舞劇暨千人平安晚宴在馬六甲培風中學大禮堂舉行。舞劇由馬六甲蝶衣舞蹈學院擔綱演出。主辦單位在培中禮堂宴開150席,其中來自全馬興安會館分會代表、臺灣、新加坡和東馬組織等佔逾40席,參加隊伍20席及同鄉70至80席,全場爆滿。禮堂樓上特設觀賞席400位,供大眾購票進入觀賞媽祖舞劇。
馬來西亞興安總會屬下的34個屬會,多數有祭祀媽祖。由於媽祖是莆田人,是「吾家聖女」,因而各地興安會館對媽祖的崇敬,更添一份親切感。就以馬六甲興安天后宮為例,原本附設於興安會館。馬六甲興安會館成立於1945年,1971年新會所建竣時,天后宮附設在會館內。後來,興安會館接受神廟聯誼會建議,將原附屬於會館內之天后宮正式個別註冊為興安天后宮神廟組織,開放予各籍貫人士進香。1972年設立興安天后宮理事會以來,處理社會福利和弘揚媽祖文化,推廣媽祖扶危救厄的濟世精神。先後移交善款予聖約翰洗腎中心、紅新月會及捐贈貧病者醫藥費援助金及捐助老人院等社會福利。惟在發揚媽祖信仰工作上,向來與興安會館配合無間。這次的媽祖文化節,也是由這兩個單位聯手策劃,並獲得馬六甲20多間同樣奉祀媽祖的鄉團、宮廟組織鼎力襄助。
有意思的是這次「馬六甲媽祖文化節」宣傳海報。這張海報是以安奉於馬六甲興安會館正殿的三尊媽祖神像為背景設計,依大小排列。最前一尊據說是創館之初,1940年代從祖籍原鄉湄洲接靈。中間一尊媽祖神像,則是馬六甲興安天后宮執事於2013年拜訪臺灣大甲鎮瀾宮「取經」遊神經驗時所獲贈。而後座一尊媽祖神像則是本地所雕。此次閏九月初九,該宮主辦馬六甲古城首次之媽祖巡境祈福大遊行,興安天后宮的這三尊媽祖神像都一起出巡保境。就此媽祖信仰,既有其在地化,亦保有祖籍地神緣,又有其跨境神緣的交流,我們看到了一個「地方」的多元性和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