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節期間,第三次來無錫蕩口古鎮遊覽,進入蕩口停車場,節日氣氛迎面撲來,歌曲「歌唱祖國」的作者王莘就是蕩口人,用歌唱祖國來慶祝祖國生日,意義非凡。
蕩口因位於鵝湖的入口而得名, 地處無錫錫山區、蘇州相城區和常熟三地交界之處,距無錫市中心約二十五公裡,相傳是東漢孝子丁蘭的故裡,古稱丁舍。蕩口古鎮是無錫市五個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名鎮)之一,2010年又被國家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蕩口景區入口處的牌坊。牌坊上面「蕩口」兩個字,是明代蘇州才子唐伯虎的手跡,傳說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一些專家考證,故事並不真實,經推算,華太師比唐伯虎小27歲,唐伯虎是明朝嘉靖二年去世,華太師(原型是華察)是嘉靖五年的進士,華太師在朝為官時,這時候的唐伯虎已年逾花甲或已經不在,怎麼可能有故事?事實上,當年的唐伯虎的確經常來蕩口,常來的還有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因為他們與蕩口的西樓主人華世楨以及真賞齋主人華夏私交甚密,常到蕩口一起觀景飲酒、吟詩酬唱,留下了很多的詩篇和墨寶。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還被華氏子孫鐫刻在石碑上,至今仍保存在華氏義莊內。
過「千慮橋」,在大門處"一得」榭前,景區用秧歌表演,歡迎來自各地的遊客。
眼前這片開闊的水域,名叫花笑池。「花」呢,是通蕩口華氏的華;「笑」,說的就是唐伯虎與秋香的「三笑姻緣」了。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族內子孫代代相傳。因此,這裡孝義之風盛行,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留下很多的古建築和歷史遺存。為了旅遊宣傳需要,吸引人們的眼球,也就有了唐伯虎點秋香發生在此地華府的故事。
站在文昌橋上往東放眼望去,家家沿河都有小碼頭,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一派江南景色。古鎮景區主要就是圍繞這一河的南北兩街,景點和名人故居主要集中在倉河北街,南街則匯集了水鄉美食。
耕讀橋。華氏始遷祖華貞固來到蕩口後,天晴側帶領族人一起開墾荒地,下雨天就在家裡讀書修身養性,晴耕雨讀,農耕文化,耕讀橋由此得名。
錢偉長是鴻聲七房橋人,因為祖宅兩次遭遇火災,所以4歲就跟隨叔叔錢穆還有家人一起搬到了蕩口。鴻聲離蕩口約五公裡,那裡也保留著錢穆和錢偉長故居紀念館。他的童年、少年時期都是在蕩口度過,所以對蕩口的感情非常深厚,每次回無錫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回到他的母校——蕩口中心小學來看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07年,錢老一共迴蕩口14次。
薛泰豐醬園。當時蕩口有很多醬園,這是最為出色的一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薛泰豐生產的高級醬油「冰油」在清代都是作為貢品為皇家御用,也獲得了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華蘅芳故居,大門上匾額是由錢偉長題寫的。
展館平面圖,故居一共有五進,分別為前廳、小廳、惇惠堂、荔雨軒以及行素軒。
惇惠堂,為華蘅芳故居主廳。華蘅芳是晚清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他曾作為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幕僚,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艘木質明輪蒸汽輪船「黃鵠」號。他是我國近代科學的先行者和傳播者。
在惇惠堂右側展示的就是一座黃鵠號的模型船,按1:13的比例製造的。
據說「黃鵠號」是我國第一艘機動的龍船,有著裡程碑的意義,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華先生和他的老師徐壽。這不僅僅在我國造船領域有極大作用,更對我國的工業方面有著明燈般的影響。
行素軒,華蘅芳的書房。廳正中是華蘅芳的漢白玉雕塑,是中宣部批准的全國第一批138位紀念性塑像之一,可見華蘅芳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同小可。
華君武故居。華君武是我國著名的美術活動家、漫畫家。大伯華倩朔、二伯華紫翔精通文史,都是錢穆的老師,父親華吉裳學醫,去日本留學歸國後在杭州醫專任教。因此華君武出生在杭州,但與蕩口血脈不斷。蕩口中心小學百年校慶之際,他專門致信當時的校長鄒雪亮老師以示祝賀。此信留在蕩口小學校史館,永作紀念。
很有藝術味道的一家賣工藝品的店鋪。
驛江南迴蕩口,現在的蕩口開了很多的客棧、酒店和民宿,住宿條件高中低標準都有,可以滿足各自需求。
四通八達的小河,布滿古鎮。
聽說蕩口古鎮平時人不多,節日裡遊客還是不少,平時遊客人少時,許多店家都關門停業,蕩口夾在眾多的江南名鎮中,日子有點難,80元的門票有點貴,乾脆不收門票進古鎮,需要參觀景點老宅的,買單個景點,或聯票優惠,在營銷上多動動腦筋。
小巷通道掛了二排工藝傘,稱為雨巷,江南水鄉不缺雨。想起詩人戴望舒的《雨巷》,仿佛看到了丁香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懷著絲絲彷徨從雨巷中慢慢的走近。
沿著倉河北街一路往東,來到蕩口古鎮的核心景區,「江南第一義莊」華氏義莊。
「華氏義莊」匾,是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華氏通四支二十八世孫華建敏先生所寫。義莊是以宗族為單位,對族內窮人進行救助的慈善機構。華氏義莊保存完好,現存房屋四進,佔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
兩側牆上是《無錫金匱縣誌》中的《善舉》篇對義莊的記載。
詒谷堂外景。
在以水運為主的年代,河湖交匯之地交通最為便利,很容易聚集成市,蕩口由此而熱鬧繁華起來。華氏義莊的東側楊樹洚,這裡集中了四座古橋——永安橋、迎福橋、賣魚橋、賣雞橋。永安橋和迎福橋呈L形狀,永安橋橫跨北倉河。這地方以前是碼頭,去蘇州、上海都要從這裡坐船出發,一天一班。
北倉河南側的賣魚橋。
賣雞橋。每天清晨賣魚橋上賣魚、賣雞橋上賣雞,相當於現在的菜市場。
賣雞橋的石臺階,仍保留著老橋面,古樸滄桑,兩側石橋欄,是後補上的。
賣雞橋文字介紹。
王莘紀念館。紀念館廣場上是王莘銅像,年輕人中知道王莘的不多,你若提起歌曲《歌唱祖國》這首歌,立馬都會唱起那熟悉的旋律。王莘是我國現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中國音協「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他所創作的《歌唱祖國》也被譽為「第二國歌」。這裡是他的故居。
邁入紀念館大廳,大廳內的液晶幕牆,播放的是王莘與《歌唱祖國》的相關視頻。
王莘與《歌唱祖國 》歌曲。
著名作家賀敬之的評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金唱片」獎。
冼星海送王莘的鉛筆。
修復的王莘故居。
位於倉河南街的錢穆舊居, 錢穆出生在鴻聲七房橋,7歲全家搬遷到蕩口,10歲就讀鎮上的果育學堂,這在當時算是一所新式小學。錢穆13歲考入常州府中學堂,和瞿秋白、劉半農都是同學。錢穆後來曾任教於北大、廈門集美等名校,伯樂就是顧頡剛,他當時向北大極力推薦錢穆代替自己,他說:我有的錢穆都有,我沒有的,他也有。錢穆在北大任教時,胡適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這兩人的課都是大課,是在階梯教室上的,總是座無虛席,被世人稱作南錢北胡。1949年,錢穆來到香港,並創辦了新亞書院,一開始還只是夜校,後來與另外兩所書院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晚年的錢穆應蔣介石之邀定居臺灣,但是故鄉一直在他心中。錢穆去世後他的夫人胡美琦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的骨灰帶回大陸安葬。錢穆先生一生沒有留過洋、沒有上過大學,只是個中學學歷的小教員,他的成就,都是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而得來的。
錢穆舊居外牆上文字介紹。
站在倉河南街的賣魚橋看蕩口古鎮的「雙橋」——永安橋和迎福橋。
節日裡遊客還是蠻多的,倉橋南街有許多供遊客休息的帶遮陽傘的椅子,這個好,景區方考慮的很周到。
避開人流,從景區後面去出口,有一老屋,門口二個石獅,門額上掛著「蕩口巡檢司」額,「巡檢司」為明清時期縣級衙門以下的基層組織,凡鎮市、關隘要害處都設巡檢司衙門,巡檢司主官為正九品,歸縣令管轄。其功能以軍事為主,佐以行政權力,設有通判等職,有點類似今天的派出所。蕩口巡檢司原設在蘇州望亭,稱「望亭巡檢司」,1737年移駐至蕩口。
巡檢司大門不讓進,門口看大堂,上方掛「明鏡高懸」額,兩旁「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兩造兼聽」聯。講判案要公正,辦事要無私。
重遊蕩口,收穫多多,一個小小的村鎮,何以走出如此多的名人,從收藏家、書畫家、數學家、科學家、音樂家、實業家,到清官廉吏,且大部分出自同一家族,華夏、華察、華允誠、華燧、華堅、華秋萍、華蘅芳、華世芳、華鴻模、華繹之、華君武······這不禁讓人思考一個家族與一個古鎮的興盛之間,究竟有著怎麼樣的歷史淵藪和意義。其他姓氏的蕩口名人也是璀璨星辰:文化大師錢穆、力學泰鬥錢偉長叔侄曾長期客居於此;被譽為「第二國歌」《歌唱祖國》的創作者王莘是地道的蕩口人。我們只能從蕩口獨特的民間風俗、一個有善舉、講道德、孝義之風盛中找根源。
顧志曄
2019年11月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