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太空人都在太空中生活過,他們曾經遭遇了哪些啼笑皆非、出人意料的困難呢?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
吃是太空人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太空中吃飯,通常味同嚼蠟。因為貫通鼻腔的粘液,因為重力不足而飄散在太空人的身體裡,從而引發鼻塞,太空人們會覺得自己得了重感冒。鼻子通氣不暢,部分嗅覺喪失,所以吃什麼都索然無味。
如果太空人想吃流食,比如酸奶或湯,如果不是非常小心的話,酸奶或湯的氣泡就會飄出來,四處亂飛。此時必須用勺子接住這些泡泡,如果不小心撞到這個小氣泡,那就會變成一堆更小的氣泡了,然後太空人不得不去抓著一堆泡泡。
太空人吃飽了之後,是不會打嗝的。因為太空中重力不足,所以食物很難老老實實的待在「胃底」,如果嘗試用嘴巴排出一些氣體時,通常變成了嘔吐。所以太空中從來不會配置氣泡飲料。
如果不小心把打嗝變成了嘔吐,那麼在太空中嘔吐,就像有人在臉上打了一巴掌。因為重力太弱,嘔吐物會從嘔吐袋兩側彈出來,正中面門。太空人們建議,一定要準備一條毛巾。
在太空打嗝很困難,所以放屁就會變多。太空人們承認,在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裡轉悠的時候,他們曾經嘗試把放屁當做一種推進器。不過事實證明,太空中放屁並不能把人往前推。
在早期的時候,男太空人經常抱怨自己的尿液漏到了太空衣的其他地方。後來終於搞清了原因,漏尿的罪魁禍首是太空人使用了過大的安全套導尿管。原來,每當醫生問太空人們需要什麼尺寸的安全套導尿管時,通常都是回答「大號」。
後來女太空人率先使用了紙尿褲,隨之男太空人們也意識到,穿著紙尿褲小便,遠比在連著尿液收集設備的安全套裡「噓噓」舒服得多,於是最終太空人們全部選擇了紙尿褲。
對於新手太空人來說,在空間站生活可不容易。他們需要花時間學習如何在半空中優雅的遊來遊去。一位太空人說,第一從一個艙飛到另一個艙時,因為動作過猛,導致身後的電腦和其他設備全部飄了起來,一片混亂。
在太空中,要自己決定哪面是上,哪面是下。科幻電影裡的空間站,就跟我們正常的房間差不多,可是現實中的空間站,將所有倉壁都用於儲存各種東西了,沒有過道,也沒有天花板,更沒有空蕩蕩的長廊。空間站持續圍繞軌道運行,太空人們在維修故障、開展實驗時,各個方向都是一樣的,不存在上下之分。所以必須有意識的維自己選擇一個方向,稱之為「上」。
如果有一天,你也想太空遨遊,那麼太空人們建議,一定要4天以上。因為在剛剛抵達太空的時候,你的臉會變成「月亮臉」。這是因為重力不足,身體內的血液無法在頭部以下均勻循環。在太空生活的頭兩三天,你的臉會變得浮腫,直到你的身體終於適應了環境,在微重力的環境下讓血液正常循環。一般來說,4天之後,你的臉就能恢復到正常了。所以如果在4天之內,你就返回地球,只能頂著一張大餅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