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2020-12-13 騰訊網

在我國,大一統思想由來已久。其起源於夏商周三代之由氏族血緣關係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再次進入分裂動亂時期。但這個時期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思想繁榮時代,各家、各派、各人從不同角度闡述對國家「大一統」的認識。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並奠定了中國本土疆域,以及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朝滅亡後,劉邦取得天下,使中國再次進入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大一統時代——漢朝。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讓各地推薦賢良之士,董仲舒被地方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欣賞和採納。自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

特別是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站在社會、政治角度來講的。在此論中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對應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癥結所在。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

董仲舒為什麼要採用「天人感應」的形式來戒懼皇帝呢?

西漢時期天命論在人們思想中的影響極深。董仲舒便順勢而為以「天」來限制皇帝個人無所限量的私慾、至高無上的權力。並舉例說秦始皇就是因為權力不受制約而使成立不久的大一統國家迅速滅亡的。毫無疑問,這樣深刻的理論和活生生的事例,對皇帝是有極大的約束力的。這樣看來,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思想無疑限制了皇帝的私慾和權力,為整個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當時意義和歷史意義無疑是深遠的。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大刀闊斧地施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將儒學作為正統思想,從而使儒家思想在社會政治實踐中得以廣泛傳播,使漢代思想界樹起了儒學的權威,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經學以及經學傳統。而且漢代還設立五經博士,以明經取士。可以說這是兩千多年前漢代文化自信和董仲舒文化自覺的充分體現。

對策成功後,董仲舒先後做過江都、膠西兩國的相,輔佐驕橫的諸侯王。但作為一代大儒,董仲舒始終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站在大一統的立場來對待人和事,始終在自覺地維護著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他多次上疏直言規諫,制定教令頒行國中,因而他所在的江都、膠西兩個諸侯國均治理得很好。

相關焦點

  • 淺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天人感應說源於西周初年的天佑有德的思想,認為作為人格化至上神的「天」是根據統治者的德行來實施賞善罰惡。夏商所以亡國,「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文王所以以周代商乃是「明德慎罰」的結果。
  •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給儒家帶來了什麼?
    當權者喜歡儒學也正是因為他能鞏固皇權,使之神聖化,而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董仲舒,皇權神聖化的始終繞不過這個人。秦末農民起義之時,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把皇權徹底踩到了腳下,沒有永遠的皇室,任何人都能稱王。
  • 談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以大儒董仲舒為界,中國古人統治體系大致可以分為巫術和炫學兩個時期。所謂殷商夏周,都是用佔卜的方法,多半是燒烏龜殼,靠著龜殼的燒開的紋路,以巫師的解讀來解讀吉兇,決策軍國大事,從而實現古代君王與巫術的相互平衡制約。
  • 陰陽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到「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於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其無間若氣而淖於水。水之比於氣也,若泥之比於水也。
  • 為什麼要「天人感應」?
    是出自《太上感應篇》的一段文字。《太上感應篇》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成書年代不可追溯,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太上感應篇》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支持這種說法有清光緒年間的許越身,他在《太上寶筏序》中說:「《感應篇》與《道德經》同出於道祖李伯陽手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存在基礎。
  • 董仲舒如何用「天人感應」學說解釋冰雹成因?
    [摘要]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的閃亮之處,是對皇帝的制約。(《西京雜記》)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的閃亮之處,是對皇帝的制約。而在極權專制國度,給皇帝提意見僅有膽識可不夠,還需要智慧,要講究點藝術手法。在這次冰雹答問的前兩年,即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遼東高廟、長陵(漢高祖劉邦墓)高園殿發生兩起災禍,「六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夏四月壬子,高園便殿火。上(武帝)素服五日。」
  • 天何以能與人相與為一,天人感應的創說者:董仲舒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泉,今天和大家來聊一聊天何以能與人相與為一,天人感應的創說者: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創說者是西漢的董仲舒。仲舒,廣川(今河北棗強縣)人,以《春秋》公羊學名家,漢景帝時為博士。後參與建元元年賢良文學對策,很受武帝賞識。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在《離合根》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天人之際合而為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觀點不僅指天人的「血緣關係」,還指天人的融合、人與人的融合、人魚物的融合。並且引入陰陽五行運動的辯證關係來論證主次、尊卑、高低的融合。用引入陰陽五行的天人學說來規定天與人、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的關係。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在漢代十分流行。
  • 董仲舒是公羊學派大師,根據天人合一思想,創立「君權神授」理論
    董仲舒是當時儒家春秋公羊學派的大師,今文經學的創始人。他少時專心致志攻讀公羊春秋,「三年不窺園」,景帝時為博士。武帝在位時徵集全國有學識之士,董仲舒應考答問,成績最優。他受武帝賞識,被任命為武帝兄江都易王的「相」,後進入中央任太中大夫。因受丞相公孫弘所嫉,改任為膠西王相。晚年託病在家,著書講學。他的著作遺留下來的有他呈給漢武帝的《對策》(又稱《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感應獨尊儒術,把儒家變成儒教的漢代「糟老頭」
    從此被籠罩上一層神學的色彩,孔子被神聖化,孔子思想被宗教化,而始作俑者,董仲舒也。董仲舒,生活年代為公元前179前104年,他是漢代官方哲學的奠基人、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點,推出了道德教化的策略;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術,首次開創了以儒家學術為正統官學的局面。
  • 儒家思想:大一統、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解讀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前後三次參與對策的董仲舒,獲得皇帝認可。於是,講究"三綱五常""天人感應""敬天愛人"的儒家思想開始受到統治者重視。這三次策論被收錄在《漢書》中,被後世合稱為《舉賢良對策》。那麼我們就從這篇《舉賢良對策》入手,分析一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 董仲舒:發揮天人合一觀,創建系統的哲學體系,影響中國2000年
    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前179-前104)對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為武帝所採納,開此後兩幹餘年中國古代社會以儒學為正統的先聲。故董仲舒的名字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連,與他的《春秋繁露》一道名垂中國青史。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西漢著名儒家大師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對漢王朝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天上的一切東西都是和地上的人息息相關的,統治者要用儒家的思想統治天下。儒學的核心思想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學說中最開始得寵的是法家,結果法家讓秦朝滅亡了,對老百姓不實施仁義之政,而實行暴力是不能統治國家的。所以統治階級是不能全部適用法家的。
  •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畫像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學派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雜糅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各種思想因素,把儒學發展成為一個按照陰陽五行和宇宙論為世界觀的理論體系,結束了百家爭鳴的狀態,讓「董氏儒學」成為兩千多年來封建統治階級馭民的法寶。在回答漢武帝「天人三策」問題時,董仲舒明確闡述了它「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天授」,「三綱五常」,「春秋大一統」的觀點,將君主的統治附會到天道之上,主張天不變,道亦不變。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比如人與天之間的關係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界定:人在天之下,要遵循天地法則最後統合於自然法則。除了人與天這種結構關係外,老子還在《道德經》其它章節論述了天與人之間另一個內涵。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
  • 天人合一,忘我境界
    天人感應一般認為是儒家提出來的,是源於源於《尚書·洪範》,而道家經典《易經》上所講,如一個人心性潔淨,那麼就可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儒道兩家都是承認天人感應的。若是遇到白虹貫日、天狗食月、紫薇式微,火星衝日等等這類天象就是要發生戰爭的,或者對皇帝和領導人不利的。因為地上的人的心理,感應到了宇宙自然,就會出現天象來警示人類。古代的天象預測非常發達的。火星衝日呢,很簡單了,就是太陽屬火,火星也叫做火,火星運行衝撞了太陽,就會發生戰爭。
  • 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什麼才是天人合一呢?
    皇帝集神權、政權於一身,違抗者無異於違抗「天意」,中國人常說「天理不容」,但這種概念卻又非常模糊:到底是人的情理不容,還是天的意志不容,沒有準確的答案。很多人認為「天人合一」由漢代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了,其實不然,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必須與「天」一致,才可能相互合睦、協調,這當中又包括人應該順應遵循自然,而在此之前先秦諸子已經提高過類似的概念,所以董仲舒只能算是繼承者和發展者,而不是創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