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self-propelled gun)是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自身能運動的火炮。自行火炮主要由武器系統、底盤部分和裝甲車體組成。
自行火炮除按炮種分類外,還可按行動裝置的結構形式分為履帶式、輪胎式和半履帶式;
按裝甲防護分為全裝甲式(封閉式)、半裝甲式(半封閉式)和敞開式。全裝甲式車體通常是密閉的,具有對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防護能力。
由於自行反坦克炮多用於伴隨坦克進攻和作戰,所以又稱 「強擊炮」。繼德國之後,蘇、英、美等國也研製發展了與德國相似的強擊炮。自行火炮越野性能好,進出陣地快,多數有裝甲防護,戰場生存力強,有些還可浮渡。
自行火炮的使用,更有利於不間斷地實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裝甲兵、摩託化步兵的戰鬥協同更加緊密。
自行火炮是一種安裝在各種車輛底盤上,不需外力牽引而能自行運動的火炮。早在1914年,沙俄帝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門安裝在卡車底盤上的76毫米自行高射炮。第二次世界大戰,自行火炮得以迅速發展,僅前蘇聯就發展了5種口徑,9個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
在3年左右的時間內,就生產了31000輛自行反坦克炮,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戰後以來,由於強調機動力、火力、防護力的有機協調,自行火炮的發展倍受重視,大有取代牽引火炮之趨勢,幾乎所有牽引式火炮都研製了自行式火炮的派生型
由於現代自行火炮具有機動性和防護性好、裝有自動裝彈機、射速快等特點,所以在許多發達國家軍隊裡,它有逐漸取代牽引式火炮的趨勢。
1917年,第一門自行火炮由法國發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誕生後不久,法國人為了使笨重的牽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夠在各種地形條件下迅速地思考轉移陣地,在一輛履帶坦克底盤上安裝一門野戰炮,使具有機動越野性能。但這時的自行火炮沒有裝甲防護,只適用於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援。
一戰,世界上第一門具有裝甲防護的炮塔式自行火炮是由德國人製造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崛起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在機動性、防護性上都較差。德國認為 ,只有使這些火炮跑得和敵坦克一樣快,才能有效地與坦克相對抗。另外,由於初期坦克的火炮口徑較小,火力較弱,也需要有一種能夠伴隨坦克行進,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並有一定防護性能的火炮。
1939年3月,納粹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大量當時性能比較優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國柏林的阿爾凱特公司把這種炮安裝在T─1型坦克盤上,設計製造了一個背面敞開的箱形裝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轉,但火炮可左右側轉15度。阿爾凱特公司於1939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實戰使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