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媒體24日稱,10月初,臺灣「中科院」與一家捷克軍火商的代理商曾舉行秘密會議,對捷克最新155毫米「達納」八輪自行火炮軍售案進行洽談。可沒想到,會談結束僅僅72小時,中國駐捷克大使館便「火速」致電這家軍火商總部並發出警告,要求不得對臺出售任何武器裝備。
捷克研製的達納自行火炮
捷克政界中,總有一些人在對華關係上採取不理智的立場,軍火售臺的意向,恐怕也和這些人的鼓動有關。不過我們還是把目光回到技術問題上。
對這則新聞,首先要訂正臺媒的錯誤。
「達納」是前捷克斯洛伐克在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一種輪式自行火炮——請注意,它從概念上就不是當今炙手可熱的卡車炮,只不過把自行火炮的履帶式底盤換成了重型卡車而已。至於真正的卡車炮,主要是為了快速反應、高速機動,講究快進、快打、快撤,壓根就沒有炮塔。
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會採用這種辦法,是因為這個東歐小國擁有比較良好的道路設施。就算是跟著華約集團西進,從奧地利一直到法國海岸,也有充足的公路可以讓榴彈炮這種二線兵器行軍。
捷克斯洛伐克有不錯的卡車製造能力,「太脫拉」815卡車行銷世界。「達納」同樣採用了815卡車底盤,也因此而得到了「卡車運載自動裝填火炮」的稱呼,捷克文簡寫就是DANA。或許有人會說,達納看起來一點都不像815!這話一點都沒錯,研製單位把卡車的發動機從車頭下面拆了出來,移動到了卡車尾部,這樣駕駛艙就可以降得很低,讓重炮的炮管從自己頭上伸出去。
達納的炮塔分成左右兩半,非常的非主流
雖然捷克斯洛伐克工程師具有創造力,但微薄的國力決定了達納是一種半吊子自行火炮。我們轉到炮塔後面就可以發現,它並不像真正的自行火炮那樣有一個完整的封閉式炮塔,而是分成左右兩半,裸露的火炮就放在兩半炮塔的中間。左邊半個炮塔裡是炮長和第一裝填手,負責瞄準和裝填發射藥包;右邊半個炮塔裡是第二裝填手,負責裝填彈頭。兩名裝填手都擁有機械化的裝填機。發射前,炮長要爬出炮塔進行校準,然後再由兩邊裝填手分工合作把炮彈打出去。這種奇怪設計相當的非主流,特別是左右炮塔在作戰時彼此隔離,炮長看不到彈丸裝填情況,只能憑藉話音和指示燈協同,發生啞火還必須出艙退彈,用起來並不方便,所以市場銷售情況很差。
當然,臺灣感興趣的肯定不是達納。因為達納採用了蘇聯制式的152毫米口徑,臺灣所感興趣的,必然是改進型「祖扎納」。這是一種在1998年推出的改進型,換裝了北約標準的45倍口徑155毫米火炮,駕駛艙的構型有所改進。但是炮塔的半吊子結構還是沒改,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沒有任何人感興趣。
改成155毫米口徑的祖扎納機構依舊
那麼,臺灣為什麼會對這種非主流自行火炮感興趣?臺灣雖然地域狹小,但道路建設情況還算不錯,比較適合輪式車輛機動。目前臺灣本島只有四種火炮,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M109A2型155毫米自行榴彈炮、M101型105毫米牽引榴彈炮,以及雷霆2000多口逕自行火箭炮。三種身管火炮都已經陳舊不堪,兩種自行榴彈炮不但笨重不堪、根本不適合島內道路條件,而且炮身粗短,射程近得可憐。所以站在臺灣軍方的立場上,採購一種輪式底盤的新式壓制火炮——無論是自行火炮還是卡車炮——都是比較有用的。
然而臺灣並不具有自行研製的能力,不會造炮也不會造車。只能出去買。其實最適合臺灣陸軍的並不是輪式自行火炮,而是卡車炮,如今能提供先進卡車炮現貨的只有中國大陸、法、以、瑞(典),其他國家的型號還在樣車階段,美國自己還在考慮從瑞典進口卡車炮呢。
右半個炮塔裡裝著彈頭
所以,臺灣找遍全球,似乎也只能找上捷克了。
就算大陸默不作聲,讓臺灣的採購案能夠成交,結果是臺軍擁有新銳炮兵武力了?
總體來說,捷克工業還是繼承了奧匈帝國的傳統,在機械類產品的製造上頗有造詣,用料紮實、工藝到位,無論零件還是系統的做工都可圈可點。不過因為缺乏研發能力,捷克產品的技術含量——無論軍火還是民品——也就到此為止了。現代壓制火炮最重要的信息化、數位化,這就不是捷克企業憑一己之力能解決的了。實際上,能提供完整信息化炮兵作戰體系的國家屈指可數,無非是中、美、俄、德、法、意、以、瑞(典)。
買到了「達納」或者「祖扎納」,卻又買不到先進炮兵體系的用戶,只能把它放到傳統炮兵作戰體系下使用,如果遇到解放軍這樣具備強大反炮兵能力的對手,連前方觀察員和火炮之間的無線電通信都很難保證,只能胡亂發射。
臺灣從俄、德、法、意、瑞(典)都沒有可能引進炮兵作戰體系,或許是指望著先買一些火炮,然後請美國廠商甚至以色列廠商來做集成。這個過程不但漫長,而且一定被外商痛宰。最後形成的還是一個半吊子體系,一旦爆發戰爭,還不等到「祖扎」納展開,就被無人機轟成廢鐵了。所以,臺灣找上捷克,完全是病急亂投醫。
說起來,臺灣民眾應該感謝大陸的及時阻止,否則,他們辛苦繳納的稅金又要被政客們塞進外國軍火商的口袋、再吃上一大筆回扣,換來的卻不過是一堆靶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