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莊刀切面據傳由連莊村的先祖李鉛在大明洪武二年,將洪洞平陽府(現臨汾)的一種傳統麵食技藝加以改良而成,經過連莊村民代代相傳,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連莊刀切面因做工考究、配料鮮美、口感獨特而遠近聞名。
山西麵食,花樣繁多、歷史悠久。傳承已久的刀切面,是山西麵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位於市區東部20公裡處的平定縣巨城鎮連莊村依山而建。臨近晌午來到這裡,大夥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廟會忙碌著,年過七旬的村民李慕元屋中飄出陣陣面香。他所烹飪的美食正是有名的連莊刀切面。
連莊刀切面的具體起源已無從查考,據傳由連莊村的先祖李鉛在大明洪武二年,由洪洞平陽府(現臨汾)帶來的一種傳統麵食技藝,加以改良,經過連莊村民代代相傳,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連莊刀切面因做工考究、配料鮮美、口感獨特而遠近聞名,並成為當地喜宴、滿月宴、壽宴等活動常備麵食。
刀切面的製作步驟看似簡單,實則大有學問。和面用小麥精粉,加入食鹽、食用鹼等配料,再用深井水攪拌和成麵團,然後用雙手軋擄麵團並反覆揉捏,直到麵團柔潤光滑為止。
蓋上乾淨的溼布,醒面30分鐘後開始擀麵,將麵團放在案板上揉搓,加強韌性,用大擀杖擀成薄片,表面撒滿玉米面後摺疊碼好,隨後用40公分長的專用大刀切面。
刀切面是出面速度最快的面,麵條隨刀而出,如銀燕出巢、魚貫而入。不一會兒,粗細均勻的麵條便被切出,每根麵條之間絲毫沒有粘連。「啪」,李慕元熟練地提起麵條往面板上一甩,隨後輕鬆捆成一團,放在一旁等待下鍋。
「這面看著做起來簡單,其實裡面有很多經驗和竅門。冬天和夏天氣溫不一樣,所以要求和面的水溫也不一樣,而且必須一次加水成功,這樣才能保證和出來的面口感最好。加入調料的比例、還有刀工,都需要日積月累的鍛鍊才行,學會做很簡單,但要做好卻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李幕元說,他做刀切面已有54年。
「在連莊,家家戶戶都會做,但要說做得最好的,還要屬李幕元了。只要有廟會,就肯定少不了李幕元的刀切面,我們都是從小吃到大的。」村民李軍祥說。
連莊刀切面分清湯麵、臊子麵兩種,臊子有葷有素。素的有白菜、綠豆芽、炸豆腐絲、粉條、酸菜等。葷的有肉炸醬、過油肉等。麵條在鍋中煮熟撈出,澆上臊子,輔以蔥花、香菜,一碗汤滷清鮮、熱氣騰騰的刀切面便做成了。
面一入口,滷湯鮮香,麵條軟硬適中,滑嫩且有嚼勁。你還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配上辣椒醬或是當地的野菜,口感更佳。
連莊刀切面作為北方麵食的一種,除了歷史悠久、口感獨特以外,還有養生功效,刀切面呈弱鹼性,可以中和胃酸,有降尿酸、治痛風的功效。
李幕元說:「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無論如何也不能丟,一定要傳下去,只不過現在年輕人越來越不重視了,嫌麻煩……」
連莊刀切面來源於民間,取材於當地,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繼承原汁原味的製作技藝,代代相承。它不僅是一款傳統美食,更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
(張政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