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Hembrug Terrain是世界大戰時期荷蘭的軍火生產基地,這座人工半島自1890年起興建起大型工廠和彈藥測試森林,被列為國家工業遺產。代爾夫特理工大學Masters- Heritage Studio畢業設計為這片老廠房建築群進行改造,以復興荒廢多年的軍事工業遺產,在傳承歷史的前提下,充滿活力的新型綜合體。
胡娜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碩士,碩士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利物浦大學,一等學士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西交利物浦大學,一等學士
Xi』an Jiaotong Liverpool University
非常建築, 上海
我是誰
我本科畢業於西交利物浦大學和利物浦大學,並獲得一等榮譽學位,碩士畢業於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對英國和荷蘭的建築學教學體系及風格有所了解。期間在河南建築設計研究院、上海非常建築實習,並參加過一些競賽。(在專業方面,我對城市文脈,社會形態,功能形式等方面有較強的的洞察和思辨能力,擅長疏理故事線,整體統籌,流線設計,空間氣氛營造等。擅長公共建築設計和舊建築改造,注重從前期分析到後期表現以精心構思的圖面展現設計想法。)
在TUD的生活
TUD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專業常年在QS世界排名前三位,是歐洲主申建築學的學校之一。建築學院有五個專業:Architecture,Building Technolog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nagement in Built Environment, Urbanism. 建築系包含眾多studio分支:Interiors Buidlings, Complex Project, Why Factory, Heritage, Dwelling, Transitional Territories等等。
在TUD的學習體驗給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包容和開放,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規劃兩年內要嘗試的方向。研究生兩年內分為Msc1、Msc2以及畢設Msc3&4,有三次選擇studio的機會。第一學年學習的強度相對較小,因為學期時間長,所以基本可以做到工作日學習,周末撒歡;第二年做畢設則整體的強度會增加很多,每個studio都有各自的設計方法和研究方向,為了保證畢業生質量對每一輪答辯都有較高的標準,之後我會專門分享一期我在TUD的學習感受。本期,我將和大家分享我在TUD Architecture and Heritage studio做的畢設項目,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TUD的遺產studio是個什麼樣的studio?
Hembrug Terrain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阿姆斯特丹防線』的中心,是世界大戰時期荷蘭的軍火生產基地。這座人工半島自1890年起興建大型工廠和彈藥測試森林,主要生產武器,彈藥,軍隊工具和防毒面具,被列為國家工業遺產,有超過100座舊建築物。
2007年起,Hembrug所屬Zaandam市政廳開始進行系統規劃和舊建築修復,根據歷史調研和現狀評估將Hembrug Terrain劃分為Waterfront, Forest, Exchange zone, Campus等九個開發單元。TUD Heritage& Architecture graduation studio學生可以任選一單元為設計基地,強調通過嚴謹調研挖掘項目的歷史文化價值,基於當代與未來的城市需求,為舊建築及其公共空間引入新功能,並通過獨特的設計讓『新』與『舊』結合激活出新穎的空間體驗,創造歷史建築新的生命力。
改造的機遇與挑戰
做改造項目在我看來主要有三個方面挑戰,第一是要基於城市需求及舊建築空間潛力選擇新的功能;第二是從Architecture Design, Culture Value and Building Technology三個層面進行評估,判斷改造的程度和策略;第三是在兼容歷史氛圍和現代功能的基礎上發揮設計激活空間潛力。
我所選設計基地為Campus North, 這個場地因現存建築分散,公共空間錯落給人以校園感而被命名為『Campus』。這個區域裡的建築是曾經的軍火倉庫和後建的農具機械廠,緊鄰北面的彈藥測試森林。多年荒廢后,森林區逐漸蔓延到建築區域,使Campus North成為森林和建築群交接的過渡地帶,具有多種不同特點的景觀,但也面臨景觀層次不清晰,公共空間界定模糊等問題。同時,需要考慮campus north作為Hembrug入口區域,從外界到場地的空間過渡等問題。
畢設策略
基於場地的潛力和問題,我的規劃想法是強化過渡地帶的特質,儘可能的保留景觀系統,延續自然發展的特點,創造一個有層次的綠色體驗。所以,我把場地中open space根據不同的景觀特點定義為不同的功能和類型:視野開闊的入口公園,歷史悠久的森林區, 新興樹林的休閒公園和開放的中心廣場。根據這些類型加入不同的元素,比如一些公共藝術品,植被,不同的路面鋪陳,創造適宜漫步,放鬆,互動的公共空間。
Entrance park
New Garden
「新」與「舊」的交織-設計過程
建築設計主要是針對廠房Machine Hall。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軍火需求急聚減少,Hembrug轉型生產民用農具和機械,以支持戰後荷蘭的農業發展。MachineHall正是建造於這個時期,是一個器械廠。該建築是70年代典型的荷蘭工業廠房,由紅磚外牆加上整體性巨型鋼架結構組成(crane-supporting steel structure),內部空間開放沒有隔牆。建築設計完全服務於功能,主體鋼結構支撐吊車梁在軌道上滑動,移動笨重的機械完成線性生產流程。90年代以後Hemburg所有生產活動都遷移出去,這個機械廠至此空置。
如今,這個半島所在城市藝術文化類設施匱乏,缺乏新興藝術中心,Machine Hall的位置、尺度、特徵都具有極大改造潛力成為文化藝術中心。具有歷史感的鋼結構,斑駁的牆面,自然天光,周圍樹林透過窗戶映射進來的搖曳樹影,使空間充滿動人的氛圍。
我的設計初衷就是在保留建築現有的空間品質的同時,從功能和空間上重新詮釋該建築的定義,使其兼容新與舊的美感。設計概念可以總結為對這個開放空間碎片化的想像。原始的開闊空間可以一眼望穿,在體驗上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豐富性,而功能性的鋼架結構本身可以轉變為藝術品,以局部呈現的碎片化方式展覽出來以突出其特徵。
具體來說即通過box in box的方式在大空間中引入新體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個空間的開放性,把舊建築空間分割成三個層次,即Inside space, In-between space以及New terrace。Inside space 容納私密性較高的新功能,in-between space是鋼架結構的展覽空間,New terrace 則是展示空間原本的開放性。在「新」與「舊」的切換中讓使用者從不同視角與高度感受「新」與「舊」的空間。
Design Concept
Axonometric(Circulation + Program)
Ground floor Plan
建築的功能分為三類:展覽空間、工作室以及公共活動空間,比如禮堂、圖書館、餐廳。
展覽空間的路線規劃是從北到南環繞主體空間的流線,不同展覽廳之間通過『橋梁』連接。工作室和圖書館為獨立的流線。為了最大程度保護舊建築, 新體塊都獨立於舊建築的結構和牆體。在in-between space中,室內和室外的景觀構成視覺聯繫,同時引入了一個亞熱帶室內花園,讓使用者在這個建築之中也能體驗到綠色景觀的延續,而且能夠幫助調節室內小氣候。
新體量的材料-室內設計
新體量的材料是定義這個空間的重要元素。舊建築的主要材料是很輕細的鋼材,木材(屋頂)和白色粉牆,與之呼應的,我希望新體量也保持這種輕盈的特點。為了區分不同的功能主題,新體塊外牆採用不同的材料。展覽空間的外牆材料為聚碳酸酯 ,這種材料不僅具有一定的反射性,能反射出舊建築的元素,而且其半透明的特性也很有表現張力,可以在內部加入藝術圖案或者燈光。
公共活動功能的體塊則是用暖色的竹材做覆蓋材料,營造溫暖的空間氛圍。新體塊的結構遵循舊建築4m的結構跨度,使新舊韻律相互呼應。新結構設計為截面雙L型鋼柱間隔5cm組合而成,部分凸出牆面,使纖細的現代鋼材與70年代鋼結構以相同的結構語言相遇,相互對比呼應,激發新與舊的工藝美感的火花。
可持續建築的思考
Sustainability是現代建築的重要目標,對於舊建築改造更需要環保節能等方面的考量以延長舊建築的生命力。在改造中儘量把不必要拆除的部分保留,根據這個廠房的現存狀況,已腐蝕坍塌的木屋頂進行拆除並修復,原有立面完全保留,為新體塊加隔離保溫材料。
建築屋頂鋪設太陽能板,與地源熱汞裝置共同使用,建築分為in-between space和enclosed space區域根據與人接觸的程度調節室內溫度,溼度的功能,自然通風與設備通風結合。
屋頂設置雨水收集裝置,經過管道流入淨水設備,處理為可以使用洗盥用水及澆灌室內花園。天窗採用了嵌入式太陽能玻璃,採集太陽能併兼顧遮陽功能。室內新引入的體塊以玻璃『屋頂』採光,以聚碳酸酯作為濾光層,避免展覽空間直射光。
我如何評價TUD heritage studio?
TUD Heritage& Architecture graduation studio是一個比較務實studio,關注當代建築的保護與更新。Studio每個學期會選擇一個荷蘭建築作為設計課題,大部分建築都不是嚴格意義上很傳統或僅需要修復的『文物』,所以設計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通過歷史調研,實地參觀,小組合作分析報告到獨立完成設計,這個studio注重研究與設計結合,要求嚴謹的設計邏輯,每一個改造的決定和設計上的想法都需要有堅實的論證。
在我的畢設過程中,從景觀規劃、建築設計到室內設計,我希望把這個項目做成一個真實可實現的項目。做舊建築改造我的心得是要發掘『舊』的可能性,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設計過程中有時會被『舊』本身限制住想像力和思維,所以要有意識的避免fight against『舊』,可以從歷史調研、現狀分析、建築特點、空間感受等等中尋找靈感,把過去和現在的故事線連接起來,給舊建築延續出一個精彩的生命線。
|圖片|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