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兒童村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致力於照顧孤兒或需要幫助的兒童,在對項目地進行大量調查後,建築師得出一些要點,並選擇了以麥地那為基礎的類型學。
背景
SOS兒童村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致力於照顧孤兒或需要幫助的兒童,並為其提供永久的港灣及家庭環境。建築師受該組織之邀為孩子們設計一座擁有15所住宅的小區,以支持當地的「家園強化」計劃。項目坐落在非洲之角的吉布地海岸,位於塔朱拉,靠近有記錄以來最炎熱之地。因此,這種炎熱乾燥的氣候成為了建築師設計解決方案的決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正如非洲許多其他地方一樣,該地區缺乏建築規範,使得開發商自行建造低質量、短期可租的建築,往往把可持續發展拋諸腦後。對於建築師而言,這種自由既意味著巨大的責任,也創造了設計高質量、低預算住宅區的理想環境。
設計方案
在對項目地進行大量調查後,建築師得出一些要點,並選擇了以麥地那為基礎的類型學。
(1)社區與傳統
作為傳統的沙漠遊牧民族,當地居民與開放空間的關係極其重要,許多活動都在這種空間裡舉行。建築師確保每棟住宅都有一個足夠私密的空間,使其成為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與最小開放空間的當代趨勢相反。此外,如同傳統的麥地那一樣,住房均朝內:該小區設有圍牆,營造出親密感、社區感和安全感,完美契合了社會與環境背景。
(2)通風與熱舒適性
該項目是炎熱氣候下的傳統類型學。典型的狹窄街道和最佳的朝向是被動式通風和有效通風的最佳解決方案,讓極端氣候也變得適宜居住。建築師對最佳的自然通風進行了詳細研究:小巷的朝向、「通風走廊」和房屋表面的大開口或小開口。在空氣無法自由流通的臨界點,建築師建造的高聳通風井——名為「捕風塔」,可以「捕捉住」風再將其引入室內,從而讓室內空間保持清新的空氣流通。這雖是實驗性設計,其結果卻相當有效。遮陽和空氣對流均為營造舒適氣候的必要條件。為了優化上述條件,這些房屋都遵循了相同的方案。建築師們在經過充分研究後讓其彼此相連,有時成為兩個重疊的住宅——屋頂即是露臺。
正如麥地那的典型建築,「最佳距離」讓每棟住宅都擁有了私密性:它們為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提供了清晰的定義,方便居民使用戶外空間。通過住宅間的最佳距離這一布局,開放式空間成為房屋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內部與外部之間有著強烈聯繫的私人空間。
由於每個開口處均未設系統化的大門,這種滲透性便愈加強烈。鑑於當地的氣候且預算較低,用門來關閉所有開口顯然沒有必要——該地區很少下雨且自由流動的空氣至關重要;當然這也不是我們想要的:較大的開口可以讓SOS兒童村的母親們在整個村莊裡有機地監督孩子們,加強每棟房屋與其私人開放空間的必然聯繫。這種開放的狀態也讓孩童們盡情地自由玩耍。因此,大型開口有時為半封閉的阿拉伯式窗戶格柵——另一種通風且能見度適中的傳統解決方案。剩下唯一完全封閉的空間則是臥室。
(3)安全性與自給自足
對於孩子來說,這裡就是麥地那。在當地的文化背景下,狹窄的街道有時會變成不同大小的廣場,以舉辦公共活動,建立一種社區意識——一種在SOS兒童村的運作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意識。這些開放空間也是孩子們用來玩耍的安全空間:車輛無法入內,僅其中一個入口處設有數個停車位。這樣一來,該項目便成為了娛樂活動的固定場所,而其間隙空間也適合舉辦各種活動。項目地種有植物:儘管氣候乾燥,鼓勵居民適當養護植物有助打造公共綠植網絡。從長遠來看,這些樹在長成時可提供額外的蔭涼並起到降溫效果。建築師還利用日照充足的炎熱氣候為住宅提供太陽能:該項目配備了自給自足的光伏發電設備。
由於預算較低,建築師採用了來自南非公司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預製水泥塊和水泥飾面。灰白的泥土色飾面有助於反射儘可能多的光,同時也可融入周圍景觀。
總之,SOS兒童村是一個生命的庇護所,居住於此的家庭可以對其進行改造,並通過生動多彩的觸感(例如他們傳統的服飾與家具)賦予其生命。如今,該項目在社會及建築層面上都可謂非常成功,當地居民經常來此光顧。□(王單單 譯)
項目信息
建築類型:人道主義建築
客戶:國際SOS兒童村
主持建築師:烏爾科·桑切斯
合作者(駐肯亞):弗裡茨·巴赫萊希納(奧地利項目經理),埃斯特雷利亞·德·安德烈斯(西班牙建築師),奧利弗·卡布雷(烏幹達工程師)
合作者(駐吉布地):傅吉(音,中國承包商),約翰·安德魯斯(烏幹達建築師),所有在現場工作的吉布地人
施工時間:2011-2014
攝影:哈維爾·卡列哈斯
以上就是建築界知識頻道給您帶來的「麥地那的典型建築:SOS兒童村打造孩子們的理想環境」分享。我們會持續為大家分享更多建築設計相關的知識給大家,尋找建築之美,探索建築之路。歡迎關注我們~
來源建築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4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