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號院子 ©章魚見築
場地為典型的坡地村落,植被茂密,一條小河穿過其間,登至村落山頂,可遙望泰山,盡攬壯闊景色。項目啟動之初,地塊內已經沒有村民居住,只留下十二組石屋,以及一些殘破的石頭牆壁和少量曾被作為豬圈使用的生產用房,有的為近期新建,有的已有多年的歷史。
© 章魚見築
面對多重挑戰——如何將存量宅基地及集體建設用地有效利用?如何為貧困村引流,產生經濟效益,使其可持續發展?我們提出雙線並行的設計策略,一是做針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邊界不變的情況下,以存量建築的空間激活和原有環境的生態修復為切入點,從而實現舊村落的新生,二是通過建立公共空間來激發可以引流的媒體效應。將場地內現有宅基地改造更新為度假酒店,利用少量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打造一組具備媒體引流效應的公共建築,兼顧酒店的公共配套。
二期改造前航拍© 章魚見築
設計之初面臨的矛盾,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層面:一是「新」功能與「舊」場地。如何在保留原有村落肌理的同時,在內部功能上實現突破,進而滿足 「新」的客房需求。二是「新」要求與「舊」施工。設計如何將這些施工因素考慮在內,保證建築的完成度和設計品質?三是「新」建築與「舊」傳統。在現代建築文化的語境下,建築師面對傳統建築的形式語境,應該如何延續整體風格?建築師面對新的空間需求與材料條件,又應該如何反映當代?
改造前
© 章魚見築
2018年10月,魯商集團黨委書記高洪雷、首席戰略官趙衍峰及樸宿文旅創始人馬春濤一行專程來浙江考察了我們在杭州、松陽、莫幹山等地的一系列鄉村項目,並來訪我們事務所,邀請我們在山東做一個類似於東梓關影響力的鄉村振興樣板項目。高書記人文情懷與決心以及趙總的執行魄力促使我下定決心,與他們一起迎接這次挑戰。
© 章魚見築
© 章魚見築
東西門村舊建築所遺留的傳統石牆,來自村內石頭匠人嫻熟的手工技藝,而設計的首要問題,便是如何處理這些石牆。設計前期仔細地測繪了現場留存的石屋和石牆,選擇質量比較好的部分進行標註和保留。由於質量問題無法保留的石牆,也將石頭堆放保存,再按照原來的位置重建。我們將這些舊的石牆視為「錨固」新建築的重要依據,這樣,新與舊,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種延續與傳承。
© 章魚見築
我們在設計中將原來毛石牆體的承重作用去除,轉化為圍護結構,內側增加了砌塊牆體,砌塊牆體與毛石之間依次加入保溫層、防水層、保護層,以提高新建築的熱工性能,保證新建築滿足現代的使用要求。
© 章魚見築
新的建築則以鋼框架的形式植入舊的毛石牆中。仔細考慮了現場的施工條件後,我們選擇了建材市場上最常見的工字鋼做為主要建材。梁和柱均採用200x200的工字鋼,檁條則採用100x14的工字鋼,便於現場採購及加工。同時在設計中仔細設計了框架的組合和材料的交接,主體的框架採用剛接,檁條與主體框架採用搭接。
工字鋼框架的植入
這種框架體系可以根據不同的宅基地,靈活地採用一字型,L型,U型等布局,很好的應對了複雜的宅基地和場地特徵。小尺度的框架成了廊,大尺度的框架便成了房間。這種由原型框架生成單體,再生長為整體的方式,與傳統聚落的構成方式完全一致。這種框架體系在施工過程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清晰簡單的結構體系不僅節約了造價,同時也讓施工人員能夠準確的理解設計者的意圖,將現場施工犯錯的空間控制到最小。
標準牆身大樣
© 潘傑
© 潘傑
十二個院子的具體策略如下:
一、二、四號院,場地現存建築為近期新建的石屋。設計保留了部分毛石牆體,梳理了建築和場地的關係。一號院有一棵樹木,建築圍繞樹木形成內庭院。二號院和四號院形成L型的圍合院落。
一號院子生成圖
一號院子 ©章魚見築
一號院子 ©章魚見築
一號院子 ©潘傑
三號院,現存一些體量較小的石頭房屋,為以前老民居的倉儲生產輔助用房。設計利用現存的毛石體量,在其之間植入了玻璃盒體連接,每一個石頭盒體分別承載衛生間、臥室等功能,玻璃盒體則是供兒童玩樂的遊戲共享空間。內與外,大與小,實與虛、封閉與開敞在此形成了強烈對比。
三號院子生成圖
三號院子 ©章魚見築
三號院子剖面圖三號院子 ©潘傑
三號院子 ©潘傑
三號院子 ©潘傑
五號院,原建築共有兩部分,南北平行布置。南邊部分為長條形農民新建石屋,長度過長,造型呆板,與地形結合生硬。我們將舊的體量打斷,分為兩部分。西側保留一字型布局,形成兩間客房。東側則結合地形置入豎向體量,在底層區域建立服務於客房的公共空間,並依據高差走勢在內部設置大臺階,使得室內空間層次豐富、功能多變。原建筑北側是舊民居,舊建築為L型布局,我們的設計保留了這種空間格局,形成L型的庭院。
五號院子生成圖
五號院子 ©章魚見築
六號院原為近年新建的建築。此處位置臨近上山的主要道路,功能定義為民宿的會議聚會空間。考慮到功能的差異性,也希望在形勢策略上跳出傳統坡屋頂,以金屬鋁板為材料,以「摺疊」作為設計概念,牆、屋面和欄板整體連續,並與化解場地高差的臺階融合,整個建築表皮呈現出輕薄的摺紙效果,再加上角部完全打開的結構形體,更加消解了建築的重量感。以一種異質的姿態與厚重的客房建築形成對比。
六號院子生成圖
六號院子 ©章魚見築
六號院子 ©章魚見築
六號院子 ©潘傑
七、八、九號院,原始建築均為圍合布局的老民居。新建築順應舊的建築肌理及空間形態,做三面圍合,在原有空間邏輯上增減體量,形成室內外融合、高差變化的院落空間。其中八號院基地上的古樹被完整保留,建築框架則靈活地圍繞其在四周展開,退讓之間形成庇護於樹蔭下的外部庭院及功能整合的內部空間。
七號院子生成圖
七號院子 ©章魚見築
七號院子 ©章魚見築
七號院子 ©潘傑
八號院子生成圖
八號院子 ©章魚見築
八號院子 ©潘傑
十號院,原為新建的L型布局建築。設計則順應原空間格局,採用與五號院相同的L型圍合庭院,沿地勢創造拾級而上的入口關係,形成高於坡面的室外平臺,不受任何視線遮擋,直接與遠山對話。
十號院子生成圖
十號院子 ©章魚見築
十號院子 ©潘傑
十一號院,原建築為近年新建的建築,南北兩條布局,前後有三米的高差。設計順應了原建築的空間布局,調解了前後建築的視線高差。局部的屋頂增大,增加了共享的公共灰空間及屋頂平臺,增加了空間的豐富度。
十一號院子生成圖
十一號院子 ©章魚見築
十一號院子 ©章魚見築
十一號院子 ©章魚見築
十一號院子 ©潘傑
十二號院位於整個場地的最西側,考慮其相對比較獨立的地理位置,我們將其定位為民宿最高端的獨棟客房。場地現存建築為舊民居,已經破敗不堪。新建築保留了老建築的毛石牆,植入二層的鋼結構雙坡屋頂體量。坡屋面簡化了做法,大量採用平板水泥瓦,同時但採用現代材料和工藝做法進行詮釋。屋頂瓦與簷口的交接採用金屬收口,提升設計的精緻感,也減少各種瓦屋面裝飾配件,降低成本。
十二號院子生成圖
十二號院子 ©章魚見築
十二號院子 ©章魚見築
建築主要採用的簡潔玻璃界面與粗糲的毛石牆形成對比,屋簷及層間用精緻的鋁型材收邊。再加上屋簷下暖色的竹木牆板,試圖營造質樸而不失精緻的當代鄉村新審美。最終,有別於其它院子以石頭質感錨固於大地的穩重,十二號院子以輕盈的姿態在二層懸挑出了大面積的L型轉角灰空間,與環境中的原始樹木相融合,使來訪者可直接與自然對話。
© 潘傑
© 章魚見築
項目區位總平面圖
一號院子平面圖
二號院子平面圖
三號院子平面圖
四號院子平面圖
五號院子平面圖
五號院子平面圖
七號院子平面圖
八號院子平面圖
九號院子平面圖
十號院子平面圖
十一號院子平面圖
十一號院子平面圖十
十二號院子平面圖
十號、十一號院子剖面圖
保留的毛石牆
院落組織和功能排布
建築師:gad·line+ studio
地址:泰安,山東省,中國
項目年份:2020
建築面積:2216.0 ㎡
攝影師:章魚見築,潘傑
室內設計:gad·line+ studio
景觀設計:gad·line+ studio
主持建築師:孟凡浩
負責人:陶濤(建築)、祝駿(室內)、李上陽(景觀)
設計團隊:胥昊、黃廣偉、袁棟、李三見、謝宇庭、郝軍、徐天駒、鄧皓、張思思、邱麗珉、金劍波、池曉媚
軟裝陳設:楊鈞設計事務所
業主:魯商樸宿(泰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撰文:孟凡浩、陶濤、付鈺
編輯:韓爽,莫因同
*本文由gad·line+ studio投稿,標題及板式由編輯編排
轉載或任何形式的引用請聯繫設計團隊
點亮「在看」和「點讚」,
將創意靈感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