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2020-12-1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近日筆者走訪遼陽幾個歷史文化街區,發現這裡有千年前的遼代古塔,有偽滿時期滿鐵附屬地的日式軍營,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建築群,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風貌並存,展現出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引發人們對如何活化保護這些歷史遺產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慶化—東京陵歷史文化街區裡,有15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歷史建築,布局規整,尤其特別的是,在三層小樓外牆主立面窗周圍,設計有套線腳和山花裝飾,造型精美,視覺效果突出。這些老建築舉架較高,增加了體量感,屋簷四周還裝飾有歐式角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今這裡是職工家屬樓,眾多老職工居住在這裡,因此仍保留著濃鬱的生活氣息。這片老建築,是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的活態歷史見證。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既是人文底蘊,亦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這些歷史文化以各種方式保留在城市肌體裡,沉澱為獨特的記憶和標識,散落於老巷子裡的文物古蹟、古舊街區中。這些可見可觸的遺產實物,成為歷史記憶的載體,令城市的文脈得到有效傳承。因此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一筆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但當代社會,城市更新進程日新月異,如何處理好新與舊、拆與留、改與建的關係,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其實,歷史建築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並不是對立的,很多時候,那些日常生活工作場景,反而生動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給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生活記憶。就像我們行走在北京的胡同、重慶的磁器口、廈門的鼓浪嶼、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撲面而來的古舊韻味與現代時尚交織的氣息,讓人耳目一新、回望歷史,關注當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

  當下,各地都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遼陽,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居住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正逐步完善提升,在保持原有街區風貌、使用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還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活化利用。如當地利用白塔歷史文化街區老建築,設置非遺文化展示基地,引進當地文化名人開設非遺文化名人工作室,向遊人介紹傳統文化技藝;在唐戶屯歷史文化街區,利用遺存日式建築,建設展示館,逐步將該街區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化—東京陵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質量較好,仍用於居民居住;臺子溝歷史文化街區內,俄式歷史建築群正在修繕中,為下一步活化利用做準備。

  修舊如舊、原汁原味,是很多老街老巷特色建築維修的宗旨,改造後的歷史文化街區將得以持續活化利用,其中萌發的創新探索,為城市更新打開了新的維度,讓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嶄新活力。

(文章來源:遼寧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城市更新白皮書: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
    今日頭條,華建集團華東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與第一太平戴維斯在第三屆進博會上聯合發布《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迭代》(如需下載,請在後臺回復「歷史文化街區」)白皮書,開啟雙方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深入研究。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及文化的承載實體,更新街區即是將空間、功能、活動以及人進行有機聯動,並落實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深度共構。在推進城市更新的實踐中,既要強化「保護」理念,也要做好歷史空間的活化利用,以保護為前提,以活化為支撐,通過兩者結合,激發歷史文化街區的內生動力,讓歷史文脈得以真正存續。
  • 寧波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老地標」成「新網紅」
    「老地標」成「新網紅」的背後,是寧波活化保護歷史街區的結果。「隨著城市經濟發展,歷史街區的更新不可避免。」這一模式就是由政府負責歷史街區的規劃制定、業態定位等工作,街區重建、業態重組、招商等由企業實施,同時引導公眾參與歷史街區保護開發的全過程。 在這一思路的倡導下,毗鄰月湖的鬱家巷歷史街區率先啟動保護和更新。
  • 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城市品質提升
    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城市品質提升 2020-11-27 10: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既要留屋也要留人
    原標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既要留屋也要留人記憶,紐結著過去與未來,人生如此,城市亦不例外。騎樓、會館、西關大屋……一座座古老建築從歷史中走來,遍覽千年盛景,也見證歲月更替。老城市與新活力,便是在保護與傳承中一次次相遇,為城市未來開闢出新的可能。
  • 文物建築和歷史街區活化利用的案例觀察
    經過深入研究,決定在尊重歷史和現狀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區域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在保留部分現有居民、保護好歷史遺存和究竟環境的基礎上,恢復其商業功能,建設成能充分體現杭州歷史積澱的傳統商業文化街區。 對應河坊街大井巷歷史街區的整體氛圍,胡慶餘堂的保護利用可謂相得益彰、曲盡其妙。
  • 上海政協調研報告|歷史風貌保護要強化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
    2018年,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開展了「傳承文脈,保護城市歷史風貌」的專題調研。課題組成員深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郊區的部分歷史文化風貌區,梳理歷史風貌保護的基本情況及突出問題,圍繞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對策與建議。「保護歷史風貌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
  • 評論:歷史古建築從保護走向活化
    這是順德民間力量「活化」歷史建築的一個小案例。在工業化時代,各種歷史建築常因各種問題而處於閒置狀態。但進入城市化時期,這些歷史建築卻因其承載了區域的發展記憶而成為城市「個性」的彰顯者,也為市民休閒娛樂提供了一個新空間。  在城市升級計劃即將滿三年之際,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從城市升級走向城市升值,這不僅需要產業活力作為支撐,更需要文化魅力來點綴。
  • 永慶坊:成功卻不可複製的歷史街區活化案例
    都市觀察 忻雨(註冊規劃師)    8月20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更新專業委員會牽頭完成的《廣州恩寧路永慶片區微改造實施評估研究》舉行了終審會。備受關注的永慶坊歷史街區活化項目,至少在官方層面似乎到了蓋棺論定的時候,媒體也多有報導。
  •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開發商"虎口"奪回街區地塊
    城市的發展終歸以文化論輸贏。對一座城市而言,她的獨特魅力永遠根植於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近年來,不少文化名城不再停留在對文化故事的挖掘、老建築的修繕上,而是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的保護更新,讓曾經緘默破舊的老街區煥發出巨大的發展能量。
  • 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
    工作成果為我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工作打開了思路、提供了參考、堅定了信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要實現制度創新,還要構建好保護規劃體系。   首先,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在規劃修編、項目推進、宣傳推廣等方面做足工作。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2002年5月,《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在為該書作序中指出:「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明年春節前,福州市將有15個承載著福州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揭開面紗,向大家展示福州特色,講述老城故事,讓人們體驗老城生活,尋找老城記憶。福州15個即將揭幕的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是福州在歷史建築保護利用上的一個縮影。
  • 寶安區打造「連片舊村+歷史風貌區保護活化」城市更新項目,金蠔...
    寶安區給出了答案: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為契機,採用「微改造」的方式,通過「重點城市更新單元+歷史文化街區活化」的實施路徑和「政府規劃統籌+市場主體實施」模式,探索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激勵機制,將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納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範圍,在注重人居環境改善的同時,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示範效應和引領作用的連片舊屋村城市更新項目。
  • 【PR】韌性視角下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 —以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佛山祖廟東華裡歷史街區為例
    在歷史街區的改造過程中由於不同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投入偏好,不同的改造政策、模式與背景等必然產生不同的改造績效,而能否調動一切力量保護歷史文化的價值決定了歷史街區保護的制度韌性。專家學者關注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
  • 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出活化利用歷史文物要...
    記者 戴娟 攝視覺重慶依山而建的老房子、吊腳樓、四合院……獨特的建築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巴渝風貌;歷史久遠的老鼓樓衙署遺址、巴縣衙門舊址、中英聯絡處舊址……歲月的烙印彰顯著重慶城的文脈和底蘊。11月30日,市政協委員年終視察團第二分團,就主城「兩江四岸」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視察時提出,活化歷史文物要進一步豐富傳承形態,突出特色,避免「千城一面」「千篇一律」。
  •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公布
    道路不拓寬 環島禁停車  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規劃要求延續現狀道路寬度不拓寬,街區內部交通原則上以「步行」為主,環島車行實行「單行、禁停」的政策。
  • 廣州:鼓勵歷史建築活化為博物館
    日前,《龍驤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獲市政府批准,已經開始實施。規劃提出,要保護該區民國獨立住宅區及其獨有的整體格局、空間肌理以及整體風貌,並鼓勵支持歷史建築發展公共服務和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博物館等功能的活化利用。
  • 上下杭古厝:既注重保護修繕,又探索活化利用
    福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已步入快車道。近年來,福州市在保護修繕古厝的同時,全方位探索古厝的活化利用,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更多的獲得感,上下杭的發展便是鮮活的例子。葉誠 攝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打卡地昨日,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可以看到,下杭路不少修復的古厝已經入駐了商家,歷史建築與現代商業逐漸融合。遊客漫步在古樸街道上,時而拍照留念,時而了解老建築的人文歷史。
  • 以「繡花」功夫活化老城!荔灣這些網紅街區,有什麼「獨門秘籍」?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州視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以「繡花」功夫推進老城活化保護,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荔灣區積極推動多個歷史文化街區升級改造和活化利用,通過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活化相融合的形式,助推老城市煥發新活力。
  • 歷史建築保護利用的福州路徑
    古城總體格局「三山兩塔一條街」未湮可辨,古城中軸線保留至今(全國唯一),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歷史文化街區保存較為完整……7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為福州帶來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澱,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文化保護區、文物古蹟。目前,全市擁有19處歷史地段,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
  • 江門立法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建築
    據悉,江門市非遺文化展覽體驗館將落戶啟明裡,通過活化利用歷史建築,豐富市民遊客的文化體驗。  為歷史文化保護提供法治基礎  江門作為中國第一僑鄉,有著大量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形成了僑鄉獨特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