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近日筆者走訪遼陽幾個歷史文化街區,發現這裡有千年前的遼代古塔,有偽滿時期滿鐵附屬地的日式軍營,還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建築群,不同時代的城市建築風貌並存,展現出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引發人們對如何活化保護這些歷史遺產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慶化—東京陵歷史文化街區裡,有15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蘇式歷史建築,布局規整,尤其特別的是,在三層小樓外牆主立面窗周圍,設計有套線腳和山花裝飾,造型精美,視覺效果突出。這些老建築舉架較高,增加了體量感,屋簷四周還裝飾有歐式角線,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今這裡是職工家屬樓,眾多老職工居住在這裡,因此仍保留著濃鬱的生活氣息。這片老建築,是中國工業發展初期的活態歷史見證。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既是人文底蘊,亦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這些歷史文化以各種方式保留在城市肌體裡,沉澱為獨特的記憶和標識,散落於老巷子裡的文物古蹟、古舊街區中。這些可見可觸的遺產實物,成為歷史記憶的載體,令城市的文脈得到有效傳承。因此留存至今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一筆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但當代社會,城市更新進程日新月異,如何處理好新與舊、拆與留、改與建的關係,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其實,歷史建築與居民的日常生活並不是對立的,很多時候,那些日常生活工作場景,反而生動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給歷史文化街區增添了更多的人文情懷和生活記憶。就像我們行走在北京的胡同、重慶的磁器口、廈門的鼓浪嶼、黃山腳下的屯溪老街,撲面而來的古舊韻味與現代時尚交織的氣息,讓人耳目一新、回望歷史,關注當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
當下,各地都在進行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在遼陽,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居住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正逐步完善提升,在保持原有街區風貌、使用功能不變的情況下,還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活化利用。如當地利用白塔歷史文化街區老建築,設置非遺文化展示基地,引進當地文化名人開設非遺文化名人工作室,向遊人介紹傳統文化技藝;在唐戶屯歷史文化街區,利用遺存日式建築,建設展示館,逐步將該街區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化—東京陵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質量較好,仍用於居民居住;臺子溝歷史文化街區內,俄式歷史建築群正在修繕中,為下一步活化利用做準備。
修舊如舊、原汁原味,是很多老街老巷特色建築維修的宗旨,改造後的歷史文化街區將得以持續活化利用,其中萌發的創新探索,為城市更新打開了新的維度,讓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煥發出嶄新活力。
(文章來源:遼寧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