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既要留屋也要留人

2020-12-12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既要留屋也要留人

記憶,紐結著過去與未來,人生如此,城市亦不例外。騎樓、會館、西關大屋……一座座古老建築從歷史中走來,遍覽千年盛景,也見證歲月更替。老城市與新活力,便是在保護與傳承中一次次相遇,為城市未來開闢出新的可能。近日,廣州日報評論員就廣州歷史文化保護如何讓城市留下記憶、煥發活力等問題專訪了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湯國華教授。

歷史文化保護重在全民共識

廣州日報:首先想請您談一談,廣州的建築遺產保護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湯國華:說到建築遺產,主要是指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和傳統風貌建築,後來又擴展至由它們組成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等。當然,建築上留存的詩詞、對聯、牌匾、碑刻,也屬於建築的文化內涵。還有,傳統建築的智慧,比如廣州的懷聖寺光塔,兩千年間歷經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這裡面的傳統技藝,就是建築文化的一種體現。

改革開放以後,在大規模建設開始時,廣州學界和文物主管部門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要對歷史文物進行保護。當時,保護對象主要是老街騎樓及錦綸會館、石室聖心大教堂等單體歷史文物建築,而且偏重於清代及以前的建築,名城整體保護和全民參與保護的共識尚未形成。

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近現代歷史文化遺產開始受到重視。我們知道,廣州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是近現代革命策源地,也是中國現代工商業、金融業的起點之一。這一時期的廣州建築遺產,其歷史文化價值不可謂不高。

但概念提出後,並不是馬上就能達成共識。歷史文化保護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全民共識。只有專家、學者、群眾、業主和政府有關部門等都形成共識,保護工作才能有堅實基礎。

2007年之後,隨著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歷史文化保護工作進入新階段。特別是2008年,國務院公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概念。這一條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中必須有歷史文化街區,而且起碼要兩個以上;街區裡要有60%的歷史建築。廣州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條例的出臺,對廣州老城的大開發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立規矩」作用。

2013年,「金陵臺事件」發生後,媒體跟進報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布了歷史文化街區和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還發動市民提供線索,並提出光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建築還不夠,其他成片的舊建築都要保護,開始把傳統風貌建築也列入保護對象。畢竟,能夠稱得上歷史建築的,數量還是較少,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傳統風貌建築來支撐。紅花雖好,還得綠葉來襯。

尊重歷史就是「後人讓前人」

廣州日報:在這一過程中,廣州是如何處理保護與建設的關係的?

湯國華:這裡,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珠江兩岸規劃整治時,要拆掉一個碼頭。這個碼頭原先是一個驗貨廠,也是粵海關大樓的附屬建築。以前,貨來到廣州時,要先進驗貨廠驗貨,再報關稅。當時,這是全國唯一保存的海關驗貨廠。但這個碼頭被用來搞餐飲,搞得珠江岸邊很雜亂,所以整治的時候就決定拆除驗貨廠,顯露出海關大樓。從中可以看到,城市發展過程中,建設與保護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如果大多數人還沒有形成共識,說這個東西是好東西,也沒有列入法定保護,一些遺產可能就說拆就拆,這非常可惜。

第二個例子是廣州籌備「九運會」期間,需要開一條世紀路,就是今天的康王路。客觀上講,康王路的開通對城市發展大有幫助。但是,這條路經過老城區,裡面有不少傳統街區,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不過,當時,對街區保護還沒有太多意識,主要精力還是在文物保護上。施工過程中,就碰到了錦綸會館。錦綸會館,當時是市級文保單位,現在是廣東省級文保單位,也是清朝至民國期間紡織業老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它見證了近代廣州絲織業的繁榮興盛,更是廣州唯一倖存的完整的行業會館。

當時,有人提出,先拆除,後再找地方重建。但是,拆除重建肯定會造成損壞,比如青磚的損壞,砌築的砂漿也不是原來的。所以,也有人希望能原址保護。這樣的話,或者道路兩邊走,變成一個環島;或者路從下面穿過。但是,如果路從兩邊走,馬路佔地太多,周邊要拆很多東西,很難實現;如果從下面走,則要搞隧道,成本太高。那段時間,剛好廣西北海市整體平移保護了一座舊時的英國領事館。我發現這個消息後,就跟文物局說,可以考慮整體平移保護。這個方案後來經過多次討論,最終成功實現。

在當時來看,整體平移是一條很好的保護途徑。就是說,當保護跟建設相矛盾的時候,可以把它移開。但是現在又出現了一個新的概念,叫「不可移動文物」,就是要對文物進行原址保護。大家逐漸認識到,尊重歷史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後人讓前人」,而不是「前人讓後人」。前人的建築還在這裡,我就避開它,不拆它、不移它。

 解決產權問題需要配套制度

廣州日報:廣州在建築遺產保護上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湯國華:隨著全民保護意識的提高,有關歷史文化保護的條例法規陸續出臺。但在落實中還面臨兩個困難:

一是廣州的一些土地已劃給開發商,保護的話需要贖回,成本很高。怎麼把已批未建的地方收回來,怎麼限制開發建設行為,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二是產權問題。因為歷史建築或傳統風貌建築,很多都是私人房產,劃定保護之後就限制了其交易或改造行為。如果在法律上沒有合理的賠償或激勵機制,產權問題就很難解決。要解決保護和利用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的作用很重要,很多工作都需要他們從中配合。配合就是要重視,讓每一個具體辦事人都對這項工作重視起來。

保護和利用歷史遺產,關鍵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去支撐,需要全社會上下一心、求得共識。

改善生活條件才能留得住人

廣州日報: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怎樣才能做到留下記憶、記住鄉愁?

湯國華:鄉愁和記憶,說白了,就是街區裡的傳統風貌和鄰裡關係。現在,歷史文化街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街區空心化。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必須留人、留屋。

留屋才有街區存在,傳統風貌建築的結構、分布同鄰裡關係的形成息息相關。留什麼屋要講究。第一,我們留的屋不一定是文物,只要它對傳統風貌保存有貢獻,就要保留。第二,留下來的危房要分級,按照B級、C級和D級分門別類。B級的話危險不大,修修就可以。C級就是危險多一點,修繕要複雜些。D級就是要拆除的。在老城區裡,大量危房是B級和C級建築,可以留下來,但如果不修,最後就會倒塌或被拆除。留屋的前提是能夠保存風貌、能夠維修。

留屋,還得留人,尤其是中青年人。沒有人居住和維護,這屋是留不住的。留人就必須有產業,有工作機會,生活條件也要跟得上時代需求。比如下水道要疏通,每家每戶都要有洗手間,還有滅蚊滅鼠、消防安全等工作要做好。

所以說,微改造一定要搞實實在在的東西。必須改善生活條件,才能留得住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了兩條意見,一是保護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二是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這其實就是「留屋留人」。評價一個歷史街區搞得好不好,這兩條就是標準。

香港在這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例如說「唐樓」建築群的改造,香港採取的措施是,居民可以搬走,政府負責安置;也可以留下,但留下有個條件,就是要作為志願者,向遊客講述這個街區的歷史文化故事。同時,政府會幫助改善生活條件,比如加裝廁所和電梯。這麼一來,又留住人、又留住屋,就把人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

 濃濃的人情味不能丟

廣州日報: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產生新的城市居住方式呢?

湯國華: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優缺點,這樣才能保存優點、改善缺點,存舊創新。

第一,歷史文化街區最好的東西就是鄰裡關係。街坊之間互相照顧、互相打招呼。在以後的改造中,能不能把鄰裡關係保存下來,值得思考。

第二,一般來說,傳統民居以前都是不開空調的,自然通風非常好,防曬也比較好。那改造以後,能不能維持這些好處,需要考慮。

還有個理念就是,傳統建築是有生命、能呼吸的。這種生命跟人的生命有什麼關係,要搞清楚。

這就要求我們把傳統建築研究透了才行。鄰裡關係、社區關係、對於氣候的適應性等,這些都要傳承,讓景觀與居住發生關係、產生共鳴。

要把有心人調動起來

廣州日報:推動廣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出新出彩,著力點有哪些?

湯國華:保護歷史文物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投入肯定比產出多,這點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名城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需要兩種人:一種是「有錢人」,一種是「有心人」。「有錢人」,不一定是開發商。在國外,一些大財團、慈善機構也在扮演這一角色。活化改造的過程中,能不能引進一些公益組織、機構和基金,這可以進行一番探索。

另外,歷史文化保護始終離不開公眾參與和專家參與。今後,我們在公眾參與的渠道和方式上,還可以有所創新。而參與保護的專家隊伍,必須要熟知當地歷史文化和建築文化,不能隨便把別處的東西拿來硬套。

目前,通過微改造,我們開了個好頭。微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用「繡花」功夫去做保護工作。一方面改造時要儘量發掘前人工藝和前人智慧,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去修復,不要畏難或嫌麻煩。另一方面,可以把「原住民不遷出,新居民願意來」作為探索方向。這就要搞好生活條件和市政設施,把人吸引過來。留住了人,老社區才會煥發新活力。

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原標題:活化保護歷史街區 是為城市留底蘊   近日筆者走訪遼陽幾個歷史
  • 紹興古城保護「去留」抉擇:要「面子」更要「裡子」
    素有「越山長青水長白,越人常家山水國」美譽的紹興是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9.09平方公裡的古城核心區集中了魯迅故裡、書聖故裡、青藤書屋等一大批聞名遐邇的歷史遺蹟。如何保護利用好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一直以來是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 清暉園片區規劃提升要「留人留屋留故事」
    規劃提出「『清』山河晏,魅力古城」的概念,注重周邊片區文化保育,將通過「留屋留人留故事」,讓順德人更有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詳解:中心城區將分四大區域打造提及順德,不能繞開順德清暉園。其為明朝萬曆狀元黃士俊府第,後為清代乾隆進士龍應時庭園,並經過經龍氏數代人精心營建,集明清歷史文化、嶺南園林建築、順德水鄉特色於一體,成為廣東四大歷史名園之一,是嶺南園林的傑出代表。
  • 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個問題
    尤其是在80年代,保護歷史區域的觀念開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為 中國 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在2000年完成了保護區的詳細控規。人們不再滿足於文物的點狀保護,而要實現歷史文化區域的面狀保護,歷史風貌保護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儘管如此,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任務卻仍然十分艱巨,「第四次浪潮」正襲面而來,嚴峻的挑戰並未結束。
  • 杭州留下歷史文化街區出臺保護規劃
    杭州留下歷史文化街區出臺保護規劃 www.zzhz.com.cn  還悠悠古鎮的水鄉生活  沿五常河,你好像走進一個民末時期的水鄉集鎮,這裡有一派小橋流水人家、傍河築屋修廊的水鄉風味。而原來的五常河的河埠,手搖船都要恢復。保護規劃規定,留下歷史街區的建築都是坡屋頂,總體色彩為黑、白、灰及紅褐色、原木色為主。留下歷史街區內絕大多數傳統建築為一、二層,高度控制應維持傳統民居平緩、樸實的面貌。
  • 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
    工作成果為我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工作打開了思路、提供了參考、堅定了信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要實現制度創新,還要構建好保護規劃體系。   首先,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在規劃修編、項目推進、宣傳推廣等方面做足工作。
  • ...學院教授張杰: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要...
    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各地要加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劃定和歷史建築確定工作、加強對城市更新改造項目的評估論證和監督指導。同時,各級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落實管理責任,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 既要高薪挖人 也要制度留人
    高級管理人員、明星分析師等「轉會」往往伴隨著高額的「轉會費」,動輒百萬年薪讓不少「打工人」感慨不已。毫無疑問,金融行業作為智力密集型行業,頂尖管理人、分析師往往可以憑藉一己之力讓一個團隊甚至一個業務線快速崛起,這也是各家機構不惜重金挖人的核心動力。在當下證券行業「馬太效應」越來越強烈的背景下,高薪挖角核心人才顯然成為一些中小券商彎道超車的有效手段。
  •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公布
    道路不拓寬 環島禁停車  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規劃要求延續現狀道路寬度不拓寬,街區內部交通原則上以「步行」為主,環島車行實行「單行、禁停」的政策。
  •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開發商"虎口"奪回街區地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整體保護、開發、活化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城市發展的共識。   回到廣州,2014年年底正式開始實施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千年羊城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開啟了新篇章,也為全市唯一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載體——「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帶來保護更新新契機。
  • 瑞安人熟悉的公園路要變身歷史文化街區了 一起看看
    昨天,記者從瑞安市文廣新局獲悉,瑞安市公園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一期工程設計施工總承包已完成招投標,接下來將啟動仿古建築及沿街外立面的改造。  公園路位於瑞安市歷史城區東側,約450米,是城市文脈、歷史記憶、文保單位等文化聚集地,同時也是城市商業中心、人流集散中心。  公園路發展定位為:傳統與創新發展的「創意文化街區」。
  •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
    俗語說:「門留三,房留四,棺要七尺三」啥意思?生活處處是學問俗語在我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俗語是屬於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車馬滾滾向前,在這一過程中,有很多「遺產」消散,有很多新的遺產出現。俗語能夠在這其中被傳承下來,跟它自身的屬性有很大的聯繫。俗語,就像它的名字說的那樣,它通常都是通俗易懂的,它在民間的使用範圍及其廣泛,有很多普通民眾都喜歡使用這些既包含著一定的道理使用起來又很方便的句子。此外 俗語的涉及範圍及其廣泛,幾乎貫徹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保護提升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
    &nbsp&nbsp&nbsp&nbsp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廖靖文通訊員穗協宣)昨日下午,廣州市政協主席劉悅倫帶隊赴越秀區開展保護和提升廣州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專題調研,市政協副主席李瑾、黃炯烈、柯珠軍等參加了調研。
  • 連江精心打造「三街一坊」歷史文化街區
    街區所在的老城區,面積約2平方公裡,於1年前啟動改造,旨在改善當地居住生活條件、改變城市落後面貌,同時對老城區內遺存的眾多明清歷史建築進行保護。  去年5月,連江聘請知名專家為顧問,委託專業設計團隊,開展保護與復興系列規劃編制,確定推行精細化管控和建設模式,將老城改造納入長效機制,兼顧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民生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城老城聯動發展的綜合思路。
  • 平潭南北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出爐 亮點頻頻
    作為平潭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南北街歷史文化街區記錄著平潭城市之源,是一代又一代海壇人民的歷史記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7日,《平潭綜合實驗區南北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爐,目前進入公示階段。
  • 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城市品質提升
    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城市品質提升 2020-11-27 10: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綿陽市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
    第三條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規範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的真實性、完整性,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維護歷史建築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
  • 一生要去一次的城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有著歷史悠久的街區
    說到泉州,相信很多人都會知道,這是個有歷史的城市,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這裡孕育了太多的故事,那麼你會想來泉州走一走嗎?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說過,泉州,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泉州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古稱刺桐城,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至今已有1750多年的歷史。
  •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徵求意見
    《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公開徵求意見老城街區「化妝」要符合古都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前門地區調研中強調:「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
  • 福建:歷史建築應留盡留不得大拆大建
    據新華社福州10月21日電(記者董建國)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的保護利用,福建省政府日前出臺九條措施,明確針對各類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確保應留盡留、應保盡保,不得大拆大建。  福建將推動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