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開發商"虎口"奪回街區地塊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開發商"虎口"奪回街區地塊

  記者探訪福州三坊七巷保護更新之路 發現「政府主導」是其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路·尋城記」

  系列報導之「遷」字篇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林洪浩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城市的發展終歸以文化論輸贏。對一座城市而言,她的獨特魅力永遠根植於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近年來,不少文化名城不再停留在對文化故事的挖掘、老建築的修繕上,而是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的保護更新,讓曾經緘默破舊的老街區煥發出巨大的發展能量。如今放眼全國,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杭州的「清河坊、南宋御街」、北京的「菸袋斜街、什剎海、南鑼鼓巷」、天津的「五大道」,莫不因此而躍升為國內知名的城市新名片。整體保護、開發、活化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城市發展的共識。

  回到廣州,2014年年底正式開始實施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千年羊城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開啟了新篇章,也為全市唯一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載體——「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帶來保護更新新契機。「千年古道」北京路,廣州建城兩千多年不變的城市中心,承載著千年羊城的記憶,見證著南國明珠的發展,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的大量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在此匯聚,宛如「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她是千年羊城當之無愧的「城市之心」。作為廣州乃至嶺南地區歷史文化街區代表,「廣州之心」的變化亦牽動著廣州人的心,人們寄望新一輪的保護更新,不僅僅是修舊如舊,更應脫胎換骨,煥發活力,惠及百姓。

  東風已起,保護更新之路在何方?「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做好準備了嗎?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使命與規律,本報從今天起,陸續推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路·尋城記」系列報導,從福州、南京、杭州,到北京、天津,再回到廣州的千年古道,逐城尋訪、權威剖析,以五城的成功經驗為他山之玉,為廣州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把脈鼓勁。(林洪浩)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難,最難在於「遷」,不「遷」則沒有改造的空間,「遷」慢了又耗不起昂貴的時間與資金成本,「遷」過度了又有可能會造成對歷史建築與文化生態的破壞。以至於有舊城改造的權威人士坦言,把居民搬遷安置這篇文章做好了,改造就成功了大半。近年全國各大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倒在「遷」途上的案例不少,但也有堪稱範例的傑作,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其中之一。

  2014年12月,記者在寒意漸濃的冬日走進「三坊七巷」,宛如翻開一部古色厚重的線裝書,幽靜的老巷、熱鬧的大街,以及那些從一幢幢歷史建築走出來的燦若繁星的近代名人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文化街區在改造之後的文化活力與發展潛能。今天的「三坊七巷」,已經是一個成功活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但時光倒流回7年前,這裡還是破舊、貧窮、七十二家房客的代名詞,當我們探尋「三坊七巷」的保護更新之路時,發現其中「市政府主導,大力穩妥的搬遷安置工作」是其得以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從2007年初啟動「三坊七巷」的居民搬遷工作以來,至今已完成搬遷及拆遷3678戶,居民的外遷,讓早已不堪負荷的歷史文化街區得以休養喘息,並為下一步的規劃與發展爭取了空間與時間。

  勇於破題:

  不惜代價從開發商「虎口」奪回地塊

  雖然「三坊七巷」的歷史建築肌理一直保存得相對完整,但百年歲月下來,「三坊七巷」亦是歷盡滄桑。「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已經到了箭在弦上,必須改造的地步。但要改造,面臨的第一道,也是最大的一道難關,就是如何抽疏人口,為居民搬遷安置的問題。」福州市鼓樓區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據悉,早在2005年之前,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的外側,有一地塊已被香港一國際知名地產公司拍賣下來,當市裡意識到「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價值,計劃啟動改造時,開發商已經在地塊內建成了第一期的小區,並準備繼續進行拆建開發。福州市委、市政府果斷叫停開發商進一步的行為,經過協商,不惜以高出開發商拍賣地塊金額的價格進行回購,「對開發商而言無疑是虎口奪食,談判的過程十分艱難,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獲悉此事後,也從北京飛到福州,從《文物保護法》的角度提供了專業支持,開發商看到市裡的決心這麼大,最終退出開發。」這位區領導表示,後來建風雨廊,除了是為遊客提供公共服務之外,還有就是起到一個視線阻隔的作用,使遊客走在街區內,抬頭看不到那些新建的高樓。「對歷史街區地塊進行回購,當時看起來有些不惜代價,現在回過頭來看,市委、市政府這一決定十分正確,為福州的子孫後代保存了一片相對完整的『三坊七巷』。」

相關焦點

  • 【PR】韌性視角下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 —以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佛山祖廟東華裡歷史街區為例
    在歷史街區的改造過程中由於不同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投入偏好,不同的改造政策、模式與背景等必然產生不同的改造績效,而能否調動一切力量保護歷史文化的價值決定了歷史街區保護的制度韌性。專家學者關注歷史街區的文化價值。
  • 四方路、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公示
          將修繕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6處歷史建築,將擴建現狀北京路小學和青島七中;將修繕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內的24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1處歷史建築,將增設6處居民健身場地和1處文化活動中心……11月20日,記者從青島市規劃局了解到 ,四方路、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正在社會公示,將一直持續到
  •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公布
    道路不拓寬 環島禁停車  近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公布了《沙面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規劃要求延續現狀道路寬度不拓寬,街區內部交通原則上以「步行」為主,環島車行實行「單行、禁停」的政策。
  • 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體系
    工作成果為我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工作打開了思路、提供了參考、堅定了信心。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不僅要實現制度創新,還要構建好保護規劃體系。   首先,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在規劃修編、項目推進、宣傳推廣等方面做足工作。
  •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公布 要求保護好13條麻石街巷
    規劃要求嚴格保護恩寧路騎樓街,不得拓寬,街道兩側應避免再建設大體量建築;同時要保護好13條麻石街巷,並逐步恢復歷史上其他的青石板街巷。根據規劃,整個街區的新建建築高度不得超過18米,近期啟動恩寧路騎樓街以北、永慶坊以東的地塊改造;遠期將對恩寧路騎樓街以南的地塊開展社區微改造。
  • 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_2020年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資料下載...
    摘要: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71畝,為改善街區條件,保留南昌城市發展的珍貴記憶,南昌實施了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58300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80500M2,地下77000M2,總投資達到20億元。  萬壽宮文化街區投資20億昨天,記者從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獲悉,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目前,原二十一中建築拆除,施工人員正在萬壽宮舊址挖掘勘察,歷史民居修復工作也在進行。建設部門引入專家團隊當「參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建議,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引入部分民居。
  • 「歷史街區保護與改造」夢回前朝 還原歷史街區的魅力
    城市歷史街區的獨特性能夠滿足旅遊者探新求異的審美需求,地方性成為城市歷史街區吸引遊客的主要魅力。在當今萬業蕭條的時期,對於房地產開發來說,看到人氣的地方就意味著希望。到底是什麼能抓住現代都市消費人群的眼球?他們何以散發如此魅力?那就是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景觀改造。
  • 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個問題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焦點和難點,在「十五」期間,面對新形勢的挑戰,應當認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確立保護原則,利用市場機制,探索新的保護方法,同時對現存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以便為誇後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為後人留下資料 。
  • 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 (草案修改稿)
    第九條【投訴舉報】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管理和利用提出意見和建議,對破壞或者危害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行為進行勸阻、舉報。第二章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第十條【普查申報】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縣級人民政府開展歷史文化街區的普查工作。縣級人民政府的普查結果應當及時向市人民政府報告。
  • 天津13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公示 盼"把根留住"
    天津網訊 城市快報記者 於海珍  昨日(4月18日)從市規劃局獲悉,為了更好地保護天津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大道等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文化風貌,提升整體環境品質,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天津已經編制完成了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海河、五大道、估衣街、老城廂、勸業場、中心花園、承德道、鞍山道等13處天津重點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並向社會公示。
  • 南京市規劃局微信解讀總統府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規劃
    而長江路上的總統府歷史文化街區更是南京一張閃亮的名片。昨天,南京市規劃局官方微信「南京規劃」對《總統府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規劃》進行解讀。現代快報記者發現,原先2013年曾公示的一版規劃中,建議闊別十幾年的總統府大照壁回歸,原地復建。不過此次解讀中卻隻字未提。而總統府大照壁回歸一事從2013年一直討論到去年年底,專家還給出過3種回歸建議,現在是否能回歸?據了解,方案已經停下來,暫時可能沒戲了。
  • 《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乾貨」多 地方立法...
    郭永樂 攝□文/江門日報記者 唐達通訊員 楊小燕 何中林《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今天起正式實施,從地方性立法的高度加強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和管理,守護城市文脈,弘揚僑鄉文化。《條例》明確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申報條件和程序,並根據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需要,提出了制定專項保護規定、嚴格控制建設活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制度設計。據了解,歷史文化街區的申報有四個具體條件和一個兜底條款,即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具有一定規模,以及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的區域,可以申報歷史文化街區。
  • 綿陽市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
    第三條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規範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的真實性、完整性,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係,維護歷史建築所有權人的合法權益。
  •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 既要留屋也要留人
    特別是2008年,國務院公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提出了「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概念。這一條例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中必須有歷史文化街區,而且起碼要兩個以上;街區裡要有60%的歷史建築。廣州是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這一條例的出臺,對廣州老城的大開發建設起到了很好的「立規矩」作用。
  • 保護提升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
    &nbsp&nbsp&nbsp&nbsp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廖靖文通訊員穗協宣)昨日下午,廣州市政協主席劉悅倫帶隊赴越秀區開展保護和提升廣州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街區專題調研,市政協副主席李瑾、黃炯烈、柯珠軍等參加了調研。
  • 城市案例|臺北是怎麼保護歷史街區的
    容積移轉的機制澎湃新聞:臺北進行歷史街區保護,採取了怎樣的措施?魏孝宇:在文化建築保護方面,臺灣地區有清楚的法規,會在特定街區劃設歷史街區特定專用區。這裡主要牽涉兩個議題。一是歷史街區保護,要怎樣保護,之後又該如何利用;二是歷史街區建築物的所有者權益如何保障。       以迪化街為例。在臺北發展歷史上,迪化街是很重要的一條街道。它是老臺北的商業大街,南北貨齊聚,也是臺灣目前幾個主要企業的發跡地。大概在1970年代末,有學者眼見在迪化街開始有地主改建房屋,建築系也有學生將此議題作為畢業設計題目。該議題逐漸受到文化界關注。
  • 武漢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
    昨日從武漢市國土規劃局獲悉,武漢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的保護規劃及實施性規劃已編制完成,針對武漢歷史文化空間的保護將有硬槓槓。  在2013年武漢市政府公布江漢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島路片、「八七」會址片、一元路片、曇華林片、首義片、農講所片、洪山片、青山「紅房子」片、珞珈山片、大智路片、六合路片、漢正街片、漢鋼片、龜山北片、顯正街片共16片歷史文化風貌街區基礎上,此次保護規劃通過深度挖掘、增補,逐一細化了歷史街區、歷史遺蹟「紫線」劃定等保護要求。
  • 洛陽市老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詳規出爐
    「一環、兩軸、三片、八節點」  洛陽古城(老城區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整治項目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總體布局結構為「一環、兩軸、三片、八節點」。  「一環」為城牆遺址—城河文化公園。  「八節點」即麗景門民俗文化節點、西南角樓—工業遺產節點、安國寺—南門公園節點、文峰塔文化景觀公園節點、柳林街民俗博物館群節點、東門歷史公園節點、唐宣仁門遺址公園—十字街廣場節點、北宋衙署花園遺址公園節點。  3 歷史古蹟咋保護?
  • 《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明天實施
    《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將於12月1日實施。今天(本月30日),江門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委主任曹利向記者介紹了《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實施背景及制定情況等。據介紹,江門市素有中國僑都之稱,獨特的歷史背景留下了大量中西合璧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形成了江門僑鄉獨特的歷史文化,也是城市景觀風貌中最具吸引力的內容之一。江門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既是科技文化知識和藝術的結合體,也是歷史的載體,保護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文脈。
  • 歷史文化街區:沙面歷史文化街區
    原標題:歷史文化街區:沙面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建築 知多D  歷史文化街區2  沙面歷史文化街區  (文/莫冠婷)點擊進入《我愛廣州》專題  沙面位於廣州西南方, 1861年被劃定為英法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