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從開發商"虎口"奪回街區地塊
記者探訪福州三坊七巷保護更新之路 發現「政府主導」是其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路·尋城記」
系列報導之「遷」字篇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林洪浩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城市的發展終歸以文化論輸贏。對一座城市而言,她的獨特魅力永遠根植於城市的歷史與文化。
近年來,不少文化名城不再停留在對文化故事的挖掘、老建築的修繕上,而是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的保護更新,讓曾經緘默破舊的老街區煥發出巨大的發展能量。如今放眼全國,福州的「三坊七巷」、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廟」、杭州的「清河坊、南宋御街」、北京的「菸袋斜街、什剎海、南鑼鼓巷」、天津的「五大道」,莫不因此而躍升為國內知名的城市新名片。整體保護、開發、活化歷史文化街區的新思維,已經成為當今城市發展的共識。
回到廣州,2014年年底正式開始實施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千年羊城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開啟了新篇章,也為全市唯一一個以文化為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載體——「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帶來保護更新新契機。「千年古道」北京路,廣州建城兩千多年不變的城市中心,承載著千年羊城的記憶,見證著南國明珠的發展,廣州作為嶺南文化的中心地、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的大量寶貴歷史文化資源在此匯聚,宛如「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她是千年羊城當之無愧的「城市之心」。作為廣州乃至嶺南地區歷史文化街區代表,「廣州之心」的變化亦牽動著廣州人的心,人們寄望新一輪的保護更新,不僅僅是修舊如舊,更應脫胎換骨,煥發活力,惠及百姓。
東風已起,保護更新之路在何方?「北京路文化核心區」做好準備了嗎?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使命與規律,本報從今天起,陸續推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路·尋城記」系列報導,從福州、南京、杭州,到北京、天津,再回到廣州的千年古道,逐城尋訪、權威剖析,以五城的成功經驗為他山之玉,為廣州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把脈鼓勁。(林洪浩)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之難,最難在於「遷」,不「遷」則沒有改造的空間,「遷」慢了又耗不起昂貴的時間與資金成本,「遷」過度了又有可能會造成對歷史建築與文化生態的破壞。以至於有舊城改造的權威人士坦言,把居民搬遷安置這篇文章做好了,改造就成功了大半。近年全國各大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倒在「遷」途上的案例不少,但也有堪稱範例的傑作,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其中之一。
2014年12月,記者在寒意漸濃的冬日走進「三坊七巷」,宛如翻開一部古色厚重的線裝書,幽靜的老巷、熱鬧的大街,以及那些從一幢幢歷史建築走出來的燦若繁星的近代名人故事,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歷史文化街區在改造之後的文化活力與發展潛能。今天的「三坊七巷」,已經是一個成功活化的歷史文化街區,但時光倒流回7年前,這裡還是破舊、貧窮、七十二家房客的代名詞,當我們探尋「三坊七巷」的保護更新之路時,發現其中「市政府主導,大力穩妥的搬遷安置工作」是其得以成功改造的重要因素,從2007年初啟動「三坊七巷」的居民搬遷工作以來,至今已完成搬遷及拆遷3678戶,居民的外遷,讓早已不堪負荷的歷史文化街區得以休養喘息,並為下一步的規劃與發展爭取了空間與時間。
勇於破題:
不惜代價從開發商「虎口」奪回地塊
雖然「三坊七巷」的歷史建築肌理一直保存得相對完整,但百年歲月下來,「三坊七巷」亦是歷盡滄桑。「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已經到了箭在弦上,必須改造的地步。但要改造,面臨的第一道,也是最大的一道難關,就是如何抽疏人口,為居民搬遷安置的問題。」福州市鼓樓區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據悉,早在2005年之前,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的外側,有一地塊已被香港一國際知名地產公司拍賣下來,當市裡意識到「三坊七巷」的歷史文化價值,計劃啟動改造時,開發商已經在地塊內建成了第一期的小區,並準備繼續進行拆建開發。福州市委、市政府果斷叫停開發商進一步的行為,經過協商,不惜以高出開發商拍賣地塊金額的價格進行回購,「對開發商而言無疑是虎口奪食,談判的過程十分艱難,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獲悉此事後,也從北京飛到福州,從《文物保護法》的角度提供了專業支持,開發商看到市裡的決心這麼大,最終退出開發。」這位區領導表示,後來建風雨廊,除了是為遊客提供公共服務之外,還有就是起到一個視線阻隔的作用,使遊客走在街區內,抬頭看不到那些新建的高樓。「對歷史街區地塊進行回購,當時看起來有些不惜代價,現在回過頭來看,市委、市政府這一決定十分正確,為福州的子孫後代保存了一片相對完整的『三坊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