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龍坊內第一座完成整體修繕的歷史建築陳家大厝。
福州日報記者 林洪相 蔣雅琛/文 黃立新/攝
四月的連江,山青水美。在縣城中心,一片原本破舊不堪的區域,正伴隨著暖春的腳步,逐漸煥發新的活力。
上周,陳木霖、阮章魁、林知利三位古建專家準時赴約,來到連江縣魁龍坊特色歷史文化風貌區,上午走現場,檢查保護古建築修繕是否得當;下午會同各工作部門,指導接下來的修繕重點要點。專家指導下,難題不再難:中山路1號門頭房排水問題得到解決,中山路25號東側夯土牆承重的問題也有了破解之法……
魁龍坊特色歷史文化風貌區,是連江縣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一期項目,於去年10月啟動建設。「連江對這項工作十分重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嚴格管控,精心修繕,全方位系統性推動這片老城的保護與復興。」陳木霖這樣評價。
建設保護開發並重
多年改革發展,連江縣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保障和改善民生,成為新一屆縣委、縣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連江縣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應運而生、順時而建。
街區所在的老城區,面積約2平方公裡,於1年前啟動改造,旨在改善當地居住生活條件、改變城市落後面貌,同時對老城區內遺存的眾多明清歷史建築進行保護。
去年5月,連江聘請知名專家為顧問,委託專業設計團隊,開展保護與復興系列規劃編制,確定推行精細化管控和建設模式,將老城改造納入長效機制,兼顧經濟增長、生態文明建設、民生建設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新城老城聯動發展的綜合思路。
「這一思路,經過充分調研討論並聽取大量意見後形成。」連江縣副縣長陳欽感慨地說,在此過程中,連江廣大領導幹部思想觀念上也有了較大轉變,不再認為舊屋區改造只是單純「拆舊建新」,而是要兼顧經濟、文化、社會效益,傳統街區保護和經濟建設並重。
規劃的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分為「三街一坊」,即上林街、天王前街、王步街、魁龍坊,總面積276畝,將建成老城區內文化特色最集中,重新煥發商業、生活氣息的中心區域。
一厝一品皆有不同
耗時3個月、投入數百萬元的陳家大厝,是魁龍坊內第一座完成整體修繕的歷史建築。大厝建於清中晚期,佔地1150平方米,相當於2.7個標準籃球場大小,建築面積1489平方米。
步入門頭房,穿過前廳,走進二進、三進……滿目皆是歷史的留痕:宅院大門鋪釘紅色鬥底磚,彰顯古人應對火災的智慧;大廳軒廊兩側採用板門隱蔽居住的梢間,是連江古民居「明三暗五」的典型做法;鬥拱之上的坐梁獅名曰「萬年吉慶」,成為宅院建造的神來之筆……連江縣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魏步雲介紹,「陳家大厝對於研究清末民初社會形態、民居建造技術、生活貿易、文化教育、民俗藝術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魁龍坊是「三街一坊」的核心區,坊內留存明、清、民國時期歷史建築共23座(含兩座遷建古建築)。林知利介紹,連江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古建築,整體延續了閩東古建築派系傳統穿鬥式結構的做法,形制上更顯高大,這種建築體系大體量的存在,形成連江城關的一大特色,「這是福州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極具保護價值」。
疏影小樓、四門簪樓、秋江吟院......一厝一品,皆有不同。這些古建築修繕完成後,魁龍坊有望再現明朝至民國初年古連江城市肌理,繪就溫麻版「清明上河圖」。
用心用情攻堅克難
正在修繕的中山路25號又名「遊家大院」,是明代顯宦遊璉的府邸。記者在現場看到,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偌大的宅邸早已衰落破敗,僅剩一面傾斜的牆體和幾根賴以支撐房屋結構的梁柱。
修繕這樣一棟古建築,難!修繕20餘棟這樣的古建築,難上加難!
連江的做法,通常以建築保留現狀為原點,對後期改建的部分進行甄別、拆除,分析古建築院落格局、結構制式、建築用材、製作工藝,並按照相應年代古建築營造法式和地方營造技法進行修繕。「每棟古建築的建造技法不盡相同,必須一座一議,這也是古建築最有魅力的地方。」魏步雲說。
道理聽起來簡單,背後卻是一道接著一道解不完的難題。為此,修繕團隊走南闖北,想盡各種辦法——用材用料不足,就提前堆料、訂製、發酵,將施工中拆除下來的舊石料、瓦片、木料、磚等,全部收集、清洗、歸類,重新用於修繕使用;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就聘請古建專家為技術顧問,外聘技術人員,指導解決技術疑難點。
除此之外,連江還為街區建立制度保障:成立領導小組,縣委書記周應忠任組長,縣長鄭立敏任第一副組長,副縣長陳欽任副組長並負責街區建設全面工作;抽調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住建局、鄉鎮政府等精幹力量,統籌協作;聘請國內、省內專家為政府顧問,指導保護規劃和傳統街區景觀規劃等空間布局;建立議事機制,每周日召開技術例會,不定期召集現場協調會議……
「他們是在用心做這件事。」阮章魁表示,連江縣復興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有態度,而且有制度。「工作過程中,難題會一個個冒出來,但是有了各項制度,都能及時迅速地解決,讓我也很有幹勁。」
「參與進來的幹部,都認為這件事很有意義,為此格外用心。」陳欽說。
目前,連江縣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項目,已完成中山路13號陳家大厝整體建築修繕和中山路6棟古建築門頭房部分的修繕工程。與此同時,工人們正結合古建築修繕方案和街區設計初步方案,拆除街區保護院落內不協調的建築。根據計劃安排,魁龍坊特色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化龍街和天王前街(北段)將於明年春節期間對外開放。
建築只是載體,老城要走向未來,關鍵還在於活化使用。連江縣已委託專業機構,對整個街區進行運營策劃,嚴格把關入駐業態,協調推進招商工作,同時成立溫麻文化研究會,進一步研究挖掘連江溫麻文化內涵……
「溫麻特色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建設,既能進一步改善老城區居民居住條件,提升城市宜居品質,又能充分展示連江古城歷史文化,讓廣大海內外鄉親記住鄉愁,不斷提升連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連江縣委書記周應忠說。
點擊進入本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