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河文化因清名橋而生動
運河南長段是京杭運河全線保存最完好、最精華的段落,贏得了「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美譽。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以1.6公裡的「水弄堂」最具特色,兩岸枕水人家鱗次櫛比,集中了運河古道、伯瀆古港、清名古橋、南禪古寺、明清古窯等歷史文化勝跡,形成一道獨具魅力的「江南歷史人文景觀長廊」。
-
復興千年運河文化 重塑無錫濱水地標
清名橋沿河歷史街區建築風格豐富,帶有濃鬱的江南運河文化特點。走在清名橋邊,放眼望去,運河兩岸粉牆黛瓦鱗次櫛比,碼頭石埠錯落有致,拱橋樹木倒影婆娑,水上泛舟曲影漣漣,一幅靜謐閒適的江南水鄉畫卷在眼前徐徐舒展開來。
-
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江南水弄堂 運河絕版地
2007年年底,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性修復工程正式啟動。修復後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延續了運河的歷史文脈,成為「運河畔的露天博物館」。 「運河畔的露天博物館」 清名橋,是採訪團無錫之行的起點。 這種繁榮可從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中窺見一斑。我們從清名橋上放眼望去,在沿河1.6公裡範圍內,仍保留了大量白牆黑瓦的古建築,它們以古運河水弄堂和南長街、南下塘為骨架,垂直呈魚骨狀分布。 行走在南長街的青石路面上,迎面而來的是樸素而富有韻味的老無錫生活方式。作為大運河無錫城區段景致的精華,南長街是吳文化、運河文化和工商文化的交相輝映之處。
-
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無錫歷史地段和老街古村首次納入保護...
如何保護好老城風貌,提升無錫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昨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5)》已編制完成,並通過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規劃構建了市域、市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蹟五個層次的保護框架。首次將保護範圍從市區擴展到市域,形成「四脈、四城、多點」的市域聯動保護框架。「四脈」是指大運河、錫澄運河、伯瀆港、湖灣文化脈絡,「四城」是指需要重點保護的無錫歷史城區、江陰歷史城區、宜城歷史城區和丁蜀歷史城區,「多點」則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等。
-
無錫打造世界級運河文化旅遊品質居住區
昨日上午,江蘇古運河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多家地產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如圖),古運河旅遊度假區「運河文化旅遊品質居住區」的建設又添新助力。對於無錫人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市中心是「龜背」之地。儘管無錫人深愛著這片文脈寶地,但由於開發空間受限,想找到理想的居住社區並不容易。經過十年變遷,城市空間和格局得到重塑,運河畔的人居環境進入加速煥新階段。記者了解到,今年,梁溪區強化城市規劃設計,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整合串聯轄區文旅資源,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錫鋼浜遊客集散中心等一批文商旅實體項目將啟動建設,南長街三段和小婁巷歷史街區年內實現開街運營。
-
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無錫歷史地段和老街古村首次納入保護範圍
首次將保護範圍從無錫市區擴展到市域,首次將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納入保護範圍,首次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界線……新一輪規劃體現無錫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鮮明導向: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充分挖掘資源,充實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夯實家底」。
-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間文化和消費的長三角樣板
揚子晚報網16日訊(記者 季娜娜)「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間商業業態顯著,體現當地文化和旅遊特色,人氣興旺,帶動旅遊、餐飲、休閒多重消費,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被評為『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10月15日上午,在湖州舉行的2020長三角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總評榜儀式上,無錫市古運河文化管理公司杜軍總經理的手裡接過一塊沉甸甸的獎牌,上面寫著: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
-
這條街,這座橋,無錫歷史文化的沉澱
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無錫南長街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每次到無錫,都會去南長街轉轉,白天好玩,晚上更好看。南長街有著典型的古運河畔江南人家的原生態風貌。坐在一戶餐館,推開窗,窗外便是流淌的運河,時而會有一艘古船漂流而過,帶來譁譁的流水聲,還有陣陣的清風。然後,你再品嘗一餐無錫「三白」,陶醉到你不想走。運河的西邊是燈火輝映的南長街步行街,在運河的東邊,也有一條很窄的巷子。走在這條巷子裡,時而明,時而暗;有開著的店鋪,也黑乎乎的石板路。走著走著,你還會遇到一座小石橋。就是這麼一條巷子,也可以讓你駐足流連。
-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間文化和消費的長三角樣板
揚子晚報網16日訊(記者 季娜娜)「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夜間商業業態顯著,體現當地文化和旅遊特色,人氣興旺,帶動旅遊、餐飲、休閒多重消費,形成較好的品牌效應,被評為『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10月15日上午,在湖州舉行的2020長三角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總評榜儀式上,無錫市古運河文化管理公司杜軍總經理的手裡接過一塊沉甸甸的獎牌,上面寫著:長三角夜間文化和消費樣板街區。近十年夢想堅持,無數次磨鍊,無錫市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終於走向世界旅遊大舞臺的中央。
-
無錫:從「江南水弄堂」走向「運河大天地」
8月12日,省委、省政府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雲平臺等標誌性項目,辦好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打造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江蘇樣板」。
-
全國百佳入境遊旅行商發布《無錫宣言》 加強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延續壯美運河千年神韻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主會場將於9月3日至6日在無錫舉辦,為了讓中外遊客親身感受和體驗中國大運河無錫段的歷史文化、人文底蘊和&34;的獨特魅力,組委會邀請全國百佳入境遊旅行商來錫參加運博會和踩線活動。
-
守護吳地風貌 傳承梁溪文脈 無錫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特色之路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厚,歷經上千年發展,無錫城至今保留著「龜背形」的格局,地址始終未遷,成為古城文脈延伸的符號。守好來路,才能走好前路。「十三五」期間,無錫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探索實踐一條文化遺產保護的特色之路,展現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的歷史擔當,在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上奮勇爭先。
-
市域聯動 應保盡保,無錫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首次將保護範圍從無錫市區擴展到市域,首次將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納入保護範圍,首次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界線……新一輪規劃體現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鮮明導向: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充分挖掘資源,充實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夯實家底」。
-
無錫淮安聯袂打造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雲上展現運河之美
澎湃新聞記者 邱海鴻 實習生 羅一凡一個是被譽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無錫,一個是因「運河三千裡,最憶清江浦」著稱的淮安,分屬長江南北的兩座城市,今年將因大運河牽手,聯袂舉辦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
中國歷屆「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第一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名單: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蘇州平江路、黃山市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島八大關、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騎樓老街、拉薩八廓街第二屆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名單:
-
無錫清名橋:歷史街區換新貌
緊鄰無錫城南古運河的望湖門,今年一副巨型春聯成了靚麗的風景線,引得眾多遊客拍照留念。穿過望湖門往南則是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大紅燈籠,人頭攢動,年味濃鬱。 有著「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之稱的清名橋街區,以運河為軸,由寺、塔、河、街、橋、窯、坊等眾多景觀組成,構成了一幅獨具風韻的江南水鄉圖景。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發祥地,也是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典型風貌河段。作為無錫老城區,十年前這裡卻是另一副模樣:年輕人大都搬走了,剩下危房陋巷和垂暮老人。
-
無錫:打好保護利用「組合拳」,讓千年古運河「活起來」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舒媛媛 張青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處。11月23日,記者來到無錫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南長街。江南大學校黨委書記朱慶葆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說,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思路和方法,深入挖掘和傳承運河歷史文化遺產,做到保護修復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大運河沿線城市提供「無錫經驗」「無錫模式」。
-
無錫:打好保護利用「組合拳」,讓千年古運河「活起來」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舒媛媛 張青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處。11月23日,記者來到無錫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南長街。無錫古運河起點位於老北門外「黃埠墩」,終點是古運河清名橋景區。而從老南門到清名橋,全長不到2公裡,是最為典型的「江南水弄堂」。而橫跨於「水弄堂」上的清名橋,是目前無錫古運河上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單孔石拱橋,迄今有400多年的歷史,已被列入京杭大運河「世界保護遺產」目錄。
-
常州推動運河文化與文創街區融合發展 打造金名片
,打造高質量旅遊明星城市金名片的建議》主持召開辦理座談會,並實地考察天虹大明1921創意園和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 今年以來,常州市以文旅休閒明星城建設為龍頭,打造文旅核心品牌,加快實施《文旅休閒明星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著力打造一批凸顯地方特色的城市文旅IP;以老城廂復興發展為引擎,推動文商旅深度融合,以中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為核心展示區,整體推進7.4平方公裡老城廂歷史文化保護;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紐帶,構建「城河一體」格局,加快實施古運河——老城廂休閒文旅項目、大運河文化帶奔牛段項目
-
無錫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南禪寺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指示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清名橋西側即是運河文化藝術館,但我們到的時候大門緊閉,倒是廣場四周豎著相親牌。清名橋古運河景區這就是清名橋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運河人家雕塑,遠處是建於清末的伯瀆橋。古運河上漂滿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