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聯動 應保盡保,無錫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2020-12-16 中國江蘇網

如何保護好老城風貌,提升無錫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14日,記者從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5)》已編制完成,並通過無錫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首次將保護範圍從無錫市區擴展到市域,首次將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納入保護範圍,首次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界線……新一輪規劃體現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鮮明導向: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充分挖掘資源,充實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夯實家底」。

構建市域聯動保護格局

「此次規劃最顯著的特點是完善了保護體系,擴充了保護對象。」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一輪規劃構建了市域、市區、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古蹟五個層次的保護框架。首次將保護範圍從市區擴展到市域,形成「四脈、四城、多點」的市域聯動保護框架。

「四脈」是指大運河、錫澄運河、伯瀆港、湖灣文化脈絡,「四城」是指需要重點保護的無錫歷史城區、江陰歷史城區、宜城歷史城區和丁蜀歷史城區,「多點」則是指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等。

宜興有脈絡清晰的陶文化遺產體系,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江陰是江防要塞之城、中國民樂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人士認為,明確市域層面的保護對象,有利於統籌資源,加強整體保護,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群」。

歷史城區保護範圍擴大至7.66平方公裡

在歷史城區的保護上也更加突出整體性。此輪規劃在原來「龜背殼」歷史城區的範圍外,另外劃定了一個規劃控制區,使其保護區域從原來的3.64平方公裡增加到7.66平方公裡,形成「一山一水,一城兩市,一弓九箭」的保護格局。

記者在規劃文本上看到,新增的控制區主要在三裡橋、清名橋以及惠山古鎮和錫山部分區域,「一城」就是「龜背殼」區域,「兩市」指三裡橋北市、清名橋南市。「南市、北市是老無錫對市區的記憶,將其納入控制範圍,有利於加強對歷史城區風貌特色、街巷空間的整體保護。」規劃人士說。

據介紹,無錫在歷史城區保護中提出的「水陸雙環」規劃建議在審查時也得到了省住建廳專家的高度肯定。歷史是可以被感知的,街巷是可以閱讀的,如何做好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規劃人士指出,可打造「錫徑」水環,沿古運河和環城河組織濱水開放空間及連續步行空間;可貫通「錫徑」陸環,沿健康路(陶巷、毛梓橋巷)-前西溪-新街巷-睦親坊巷-學前街-勤學路(學佛路)-南市橋巷-新生路-小婁巷-蘇家弄-鄧侯弄-連元街,串聯主要文化空間。

新增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

與上一輪規劃相比,此次還新增了16處歷史地段、8處老街和10處古村落;新增376處文物古蹟和闔閭、鴻山、陽山3處地下文物埋藏區。

「無錫整體的城市化率較高,過去我們可能更關注對梁溪等中心城區的保護,其實對村鎮歷史文化的保護也尤為重要。」參與規劃編制的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無錫是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很多早期工商業就是從鄉村手工業、鄉村集市發展起來的,加大對老街、古村的保護,一方面可延續文脈,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保護無錫鎮村風貌特色,避免陷入「千鎮一面、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列入保護的古村葑莊就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當地的原住民依然延續著古老的宗祠文化,老街上建有楊氏宗祠,每年都會舉辦一些祭祀活動,實現姓氏文化的活態傳承。」與此同時,這些入選的老街、古村,大多保留著傳統街巷肌理,是呈現江南水鄉風貌的最佳載體。

嚴格控制景觀視廊和建築高度

對歷史城區的保護離不開規劃管控。新一輪規劃明確了「觀山、看水、顯地標」的視廊控制目標。例如,控制了3條觀龍光塔視線和10處觀景點,也就是說,從人民西路、淘沙巷、黃埠墩望向龍光塔,要保證有清晰、完整的視線廊道。「今後,觀塔視線之間的新建建築高度,應進行嚴格的視線分析和城市設計,不得阻礙既有觀塔視線。」規劃人士解讀說。

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除了視線廊道外,《規劃》還控制了三裡橋天主堂、北倉門、圖書館鐘樓、西水墩、聖公會十字堂、妙光塔6處文化地標,明確其周邊地區新建建築高度不得破壞現有傳統建築地標的標識性。

在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上,《規劃》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界線。遺產區為黃埠墩至下甸橋的古運河河段及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範圍,緩衝區主要是指運河沿線歷史風貌保存較完整的街巷空間。這意味著,今後在遺產區和緩衝區範圍內的任何開發建設活動,都要嚴格遵守《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中國大運河遺產保護與管理規劃》等有關要求,以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加強對大運河沿線建築的風貌管控和引導。(王怡荻)

相關焦點

  • 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無錫歷史地段和老街古村首次納入保護...
    如何保護好老城風貌,提升無錫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昨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無錫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5)》已編制完成,並通過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首次將保護範圍從無錫市區擴展到市域,首次將34處歷史地段、老街、古村納入保護範圍,首次落實了大運河遺產區和緩衝區界線……新一輪規劃體現無錫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鮮明導向: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充分挖掘資源,充實保護對象,為歷史文化名城「夯實家底」。構建市域聯動保護格局「此次規劃最顯著的特點是完善了保護體系,擴充了保護對象。」
  • 夯實歷史文化名城「家底 無錫歷史地段和老街古村首次納入保護範圍
    如何保護好老城風貌,提升無錫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譽度?
  • 年底前完成普查做到應保盡保_名城保護_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管理...
    福州市還明確要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應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全域範圍內歷史建築普查確定工作,轄區範圍內有保留價值的老建築,要做到應保盡保。  留存50年以上的老建築要普查甄別  位於湖東路的「森林工業局大樓」,有著60多年歷史,是一棟三層青磚樓,屋面是中式風格。保護修繕這棟建築的造價,高於拆除仿建方案。
  • 北京擬建立保護名錄製度 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10月28日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修訂草案)》進行第一次審議。相較於現行條例,此次修訂,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到底「保什麼」「誰來保」「怎麼保」「怎麼用」,給出了更加明確的答案。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進一步明確為「市域範圍全覆蓋」。
  • 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和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給出答案
    明確責任「保什麼」設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進一步明確為「市域範圍全覆蓋」。修訂草案提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範圍涵蓋本市全部行政區域,主要包括老城、三山五園地區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等。
  •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
    宜興市歷史建築及宜興市域內可移動文物「家底厚」,盤點起來內容豐富。宜興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不遺餘力。晚報記者了解到,歷史建築拉網式調查體現的信息是,丁蜀鎮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陶瓷企業、丁山大街等區域的相關歷史建築建築;周鐵古鎮歷史建築資源重新調研普查、分析甄別;對歷史風貌建築比較集中的歸徑、鯨塘、楊巷等老街區域,深入挖掘併科學評估潛在歷史建築的文化、科學、藝術等方面價值,使其歷史面貌更為清晰,力爭將其申請為法定歷史建築。
  • 廬山天下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組到九江廬山實地考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組成員對九江申報保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九江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保護、文物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歷史風貌的原真性、完整性保存良好,沒有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做到了系統性保護、整體性保護、搶救性保護、數位化保護,應保盡保,還文物以尊嚴。
  •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獲批
    日前,《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已獲陝西省政府批覆:一、原則同意《保護規劃》,請認真組織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規劃內容。二、《保護規劃》的實施要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三、同意《保護規劃》劃定的西安歷史城區的保護範圍為:環城路外側紅線(立交或環島處以主線外側紅線為邊界)以內的區域,面積約13.5平方公裡。
  • 我省構建「點線面」結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我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再創佳績,近日,國務院發布公告,正式批覆遼陽市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新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出臺後,國務院批覆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時隔34年後,遼陽市成為我省繼瀋陽市之後第二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全省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工作,將其作為各市政府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全力推進。
  • 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服務產業項目 讓園區用地應保盡保
    紅網時刻常德3月11日訊(記者 胡丹 通訊員 胡建忠)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形勢下,為服務全市項目建設,抓好用地保障,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從強化用地保障、推進佔補平衡、解決規劃問題、提效用地審批等入手,全力保障園區用地需求,讓園區用地得到應保盡保。
  • 遼寧省構建「點線面」結合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原標題:我省構建「點線面」結合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遼寧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再創佳績,近日,國務院發布公告,正式批覆遼陽市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是新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出臺後,國務院批覆的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編制方案協商會召開
    紅網時刻12月3日訊(記者 林思堯 楊情陸)12月3日,《永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編制方案協商會召開。區委書記唐燁、區委副書記、區長趙立平出席。區領導龍軍、唐榮成、李祥軍、唐建明、彭江輝、湯安權參加。
  • 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的批覆
    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保護規劃》)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現批覆如下:一、原則同意《保護規劃》,請認真組織實施二、《保護規劃》的實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保護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切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完整性,更好地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風貌。
  • 「金華歷史文化名城」金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傳承
    2007年3月18日國務院正式公布金華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自此這座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傳統文化特色突出的千年古城得以正名,並走上了一條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發展之路。由杭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歷史保護研究所編制的《金華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8-2035)》歷時一年多經過調研、走訪、座談等系列工作已進行初步公示。
  •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文物建築等保護利用
    作者:張麗卉(原標題:《福建出臺九條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
  • 《自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准
    ——重點明確需要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並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提出相應的管控措施;   ——整理市域的文保單位和文物點,尤其是城市規劃區內市級以上的文保單位要明確保護範圍和建控地帶;   ——重點關注市域歷史文化名村、井鹽運銷文化線路、名城優秀近現代建築和井鹽、化工等工業遺產的發掘保護和申報。
  • 《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獲批覆嚴控保護區域內...
    12月1日,陝西省政府網站公開關於《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保護規劃》)的批覆,要求認真組織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改變規劃內容。《保護規劃》劃定的西安歷史城區的保護範圍為:環城路外側紅線(立交或環島處以主線外側紅線為邊界)以內的區域,面積約13.5平方公裡。劃定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3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面積分別約224公頃、50.2公頃、19.9公頃,具體保護範圍和面積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中確定。
  • 無錫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
    無錫,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風景旅遊城市 [1]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32.0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57.45萬人,城鎮人口501.50萬人,城鎮化率76.28%。
  • 無錫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都有哪些美景?
    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作為歷史文化名城自然少不了好玩的地方。靈山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太湖之濱,佔地面積約30公頃,由小靈山、祥符禪寺、靈山大佛、天下第一掌、百子戲彌勒、佛教文化博覽館、萬佛殿等景點組成。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於一體,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園區。太湖也是遊玩的好去處,有傳說它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湖。
  • 珠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公示稿)
    市域歷史建築分布圖3.3特色遺產保護(1) 體現珠海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色、目前尚未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或歷史建築等法定遺產類別進行保護的各類物質文化遺產(2)珠海歷史文化遊徑的規劃建設應主動對接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並加強與澳門、中山聯動,探索構建珠海-澳門文化遺產走廊,促進大灣區歷史文化遊徑建設,推動大灣區文化旅遊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