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1 08:29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楊凡 瀏覽:5000
將以「西居」「子城」兩大主題進行文化展示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章映 溫州自古有「西居」的傳統,城西街就是「西居」的典型代表區域,其「魚骨」街巷格局至今保存較完整。日前,《城西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修編) 》在市規劃局官網公示,明確打造以展示溫州子城文化景觀和「生活中的歷史街區」文化功能為主的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此次規劃範圍東以勉人巷、解放街後巷、鼓樓街為界,南以飛鵬巷、廣場路、府前街、鼓樓街為界,西以揚名坊、信河街、金鎖巷、黃府巷七十四弄等為界,北以百裡東路三十七弄、小虹橋三十七弄、百裡安居小區為界,總面積約為36.53公頃。
其中,核心保護範圍東以百榕大廈、倉橋後巷、道前橋菜場為界,南以飛鵬巷、城西街五十九弄、廣場路為界,西以信河街、金鎖巷、黃府巷六十四弄等為界,北以倪衙巷、手肘頭巷、舉人坦、三官殿巷為界,面積約為9.7公頃。
按照規劃,城西街歷史文化街區空間保護框架為「兩心、八線、四坊、多點」。
兩心,指街區內的「西居」市井商業核心和「子城」譙樓展示核心;八線,指街區及周邊的八條景觀視線廊道,包括信河街、城西街、府前街、公安路、廣場路、嘉會裡巷、滄河巷—倉橋街、三官殿巷。
四坊,指古城歷史上「三十六坊」至今留存於街區內的四坊,包括棣華坊、棠陰坊、孝廉坊、揚名坊;多點,指街區內206處規劃劃定保護的建構築物節點,及飛鵬巷陳宅節點、城西基督教堂、城西街北入口節點等9處空間景觀節點。
規劃明確,將加強對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的保護,如保護街區內古井、水井等水體,保護以城西街為主要骨架的魚骨狀街巷,保護街區歷史街巷和傳統建築肌理,對傳統建築風貌突出的街巷進行嚴格建築立面保護控制;同時控制街區範圍內建築高度,擬推薦文物保護單位8處和歷史建築155處。
在嚴格保護的同時,城西街歷史文化街區內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將得到合理利用,並依照「西居」「子城」兩大主題進行文化展示。
「西居」文化展示範圍為城西街、滄河巷和倉橋街構成的市井商業街為中心的傳統居住區。規劃提出,以城西街、滄河巷、倉橋街商業街為核心街巷,結合三官殿巷、嘉會裡巷、黃府巷、金鑰匙巷、飛鵬巷等生活街巷,形成傳統生活街區。更新和改善居民構成和人口結構,延續街區傳統生活氛圍,加強溫州傳統民居展示,優化街區功能布局。
「子城」文化展示則以譙樓、州治舊址、人民廣場區域為主,將強化子城城門譙樓和州治舊址的中軸線,推進人民廣場建設,恢復子城護城河,結合優秀建築遺存設置公共文化展博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