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朝鮮,就先入為主地將其與貧窮落後劃上等號,殊不知,在1990年以前,朝鮮是亞洲有名的富國,糧食不僅滿足居民溫飽,還大量出口。1956年,朝鮮開啟千裡馬運動,大搞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的勢頭一直延續到70年代末,1970年,朝鮮宣布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1978年,朝鮮人均GDP達到600美元,同時期中國只有245元人民幣。可以說,在經濟發展上,中國當時與朝鮮存在巨大的差距,當時的韓國,在現代化方面也難以同朝鮮相比。
朝鮮平壤「千裡馬」雕塑,象徵經濟騰飛的年代。
1984年8月底,韓國的漢城、京畿道、慶尚南道、慶尚北道等地連降暴雨,致使36000餘所房屋倒塌,20萬餘人無家可歸,67000餘公頃土地被淹沒或衝毀。水災造成的財產損失達771億餘韓元,約合9600餘萬美元。面對韓國災情,9月8日,朝鮮紅十字會決定向南方災民提供7200噸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大量藥品等救濟物資,對韓國進行援助。韓國紅十字會經過研究,表示願意接受捐贈。
載滿水泥的貨輪從南浦港等待出發
朝鮮援助韓國的貨車抵達卸貨場
朝鮮救濟糧到達韓國京畿道坡州郡郡內面大城洞卸貨場
這段歷史,很多人並不了解。朝鮮的經濟轉折,源於90年代的蘇東劇變,許多國家轉換政體,朝鮮沒有了貿易對象,尤其是蘇聯的廉價石油,在朝鮮工業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失去了石油,工業沒有了血液,70年代亞洲最大的化肥廠---興南化肥廠幾度停產,機械化的耕種回到人工,因為沒有油,機器就成了破銅爛鐵……1987年朝鮮「三七」計劃宣稱的讓「人民能夠吃米飯、喝肉湯、穿綢緞、住樓房」的願望成為泡影。
如今的朝鮮,仍處於經濟的恢復發展中,相信也會越來越好!朝鮮也曾輝煌過,就如我們曾經輝煌過,相信只要有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沒有封鎖,沒有不平等,互利互惠,這個世界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