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食系統的脆弱性已經在這場新冠疫情大流行中顯露無遺。
雖然說全球各國糧食的平均自給率超過八成,但這些都是建立在全球化糧食分配的基礎上的。中國大量進口美國的廉價大豆,騰出更多空地種植小麥和稻穀;日韓大量進口歐洲、美洲的小麥和玉米,更多的資源生產稻穀和發展高科技農業,由此來看,各主要國家糧食的自給其實均依賴於全球化市場。
所以,一旦逆全球化,全球糧食資源配置受到限制,那麼全球各國糧食的平均自給率將會下降,部分國家可能面臨糧食危機。
日前出爐的2020年全球飢餓指數(GHI)正在表明這一觀點,當前仍有許多國家面臨飢餓。在GHI數據中,印度在107個國家中排名94位,處於重度飢餓。但情況糟糕的絕非只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盧安達、奈及利亞、阿富汗等國家同樣屬於嚴重級別。
從全球範圍來看,當前糧食作物供大於求。
全球累計庫存穀物有8.17億噸,創千禧年來的新高。在全球完全無產量的情況下,全球各類的糧食儲備仍能滿足5-6個月的需求。
但是,糧食安全並不能簡單地只看自給率,因為真正威脅糧食安全的是全球供應系統受阻,並非供應不足。
從糧食危機來臨前的預兆之一「糧食進口國開始屯糧,政策上出手應對可能爆發的糧食危機,或是通過補貼等方式加大本土糧食耕種面積」來看,不少國家已經開始行動了!
放眼全球農業市場,以第三世界為核心的國家,都開始大肆囤積糧食應對未來的糧食危機。
約旦增加了17個月的小麥儲備並創下歷史記錄;
全世界最大的糧食購買國之一埃及自4月以來把糧食購買量提高了51%;
摩洛哥也將在2020年剩餘時間內免稅進口小麥;
巴基斯坦也在增加小麥和糖的採購;
大米重要供應國之一柬埔寨遭遇強降雨大米出口受阻,政府增加3000萬美元預備金,鼓勵糧食加工企業收購稻穀;
菲律賓限制大米進口以穩定農產品價格;
俄羅斯天氣乾燥或引發新的出口配額,造成全球小麥供應緊張;
土耳其取消45%小麥、玉米、大麥進口稅,以促使農民和貿易商出售庫存,穩定國內價格;
南美巴西、阿根廷、黑海玉米供應耗磬,全球供應擔憂加劇;
阿根廷大豆工人因疫情舉行薪酬罷工,以求提高薪酬
……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跡象表明,更多的貿易商和消費者也在囤貨。各國和消費者的這種囤積行為,加上惡劣的天氣,導致玉米、小麥、大豆等農產品價格同步上漲。其中,全球小麥價格飆升,美國小麥漲到了近六年來的最高水平,最後,這些出口限制造成的供應緊張都在全球市場上顯現出來。
由此可見,世界範圍內的糧食危機在恐慌中不斷蔓延。糧食需求增加、生產中斷和不確定因素將導致新的全球糧食危機,因為價格上漲和糧食短缺造成的全球飢餓將繼續增加。
對於正在提升的全球糧食市場風險,10月21日,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提醒,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內外的投機資本對糧食市場炒作有升溫跡象。
此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程國強也曾表示,全球糧食市場風險正在提升,相比當前熱炒的供應不足導致的糧食安全問題,更應該警惕的是過度炒作擴大疫情影響所導致的恐慌性糧價波動。
來源:綜合自農業農村部、智本社、博易大師,中華糧網
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