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儲備只夠吃57天 印度難以實現糧食自給

2020-12-13 搜狐網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世界糧儲只夠吃57天 糧食危機陰影籠罩全球

    本報駐美、印特派記者 馬小寧 陳繼輝 駐加、德特約記者 陶短房 青木

    英國媒體近日報導了「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已減少到歷史最低的57天」,這一消息讓很多人腦子裡有一種「自己家突然變得空了」的感覺。

人類已經無法擺脫「高油價」的困擾,現在又面對「高糧價」的挑戰。對人類來說,油貴了,可以少開車或不開車,而肚子總挨餓卻是致命的。世界糧食問題不僅重要、複雜,也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不均衡性。正像歐美國家有那麼多大胖子但非洲還有人在挨餓一樣,世界上也有糧食生產充足、忙著出口的,也有要靠國際救援的國家。發達國家還提出了使用生物能源的概念,但代價是:按美國目前的技術水平,1英畝農田所產玉米只能提煉875加侖燃料乙醇,一輛北美最普通的家用吉普加滿一箱油上下班只能開幾天,卻需耗用200公斤玉米,相當於非洲窮國布吉納法索一個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聽到這樣的對比,人們在擔心:全球糧食安全形勢究竟如何?人類該如何應對?

  冷戰後已鬧了5次糧荒

  英國《衛報》近日報導,世界糧食庫存儲備只有57天,和1962年歷史最高水平81天相比下跌30%。與此相應的是糧價和食品價格的飆升,這對貧困國家來說,簡直就是場災難。在布吉納法索,一個圓麵包的價格已由2005年4月的25西非法郎升至120西非法郎(1美元約合505西非法郎);在象牙海岸,一公斤牛肉的價格在短短幾天內從1300西非法郎攀升到1800西非法郎。

  提到糧食危機的根源,很多人第一感覺是:因為全球變暖帶來的乾旱和洪水等自然災害增多,還有土地沙漠化嚴重導致耕地減少。俄羅斯《晨報》今年9月一篇題為《全球恐慌:地球面臨飢餓威脅》的文章已經提醒世界說,異常天氣正在頻繁影響農業生產,加拿大、澳大利亞、烏克蘭等產糧國的收成今年都減少了。

  實際上,世界糧食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說清楚的。有專家認為,低儲備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導致糧荒頻發和糧價高企的禍根。整個冷戰期間,全球大規模糧食危機僅發生一次,而冷戰後卻已發生5次便是最有力的證明。二戰結束以來,全球糧食產量增速遠高於人口增速,但糧荒仍不時威脅世界糧食安全,關鍵在於人均糧食消耗的瘋狂增長:據統計,在過去45年裡,世界糧食消耗從每天230萬噸增加至每天560萬噸,增幅達149%。冷戰期間,敵對陣營各國為確保糧食安全,大量囤積儲備糧。上世紀60年代末,歐美主要國家糧食儲備可供其國民消耗80.9天,美國更高達103天。冷戰後,各國普遍認為保持大規模糧食儲備不經濟、無必要,導致糧食儲備的直線下降,並最終出現如《衛報》所言「糧食儲備危機」。

  全球糧食生產「貧富不均」

  事實上,這種「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全球糧食產量很不平衡,糧食安全真正受到致命威脅的,是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為代表的窮國。長期以來,2億左右非洲貧民依靠外來糧食供應維生。在糧食產量上,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居壟斷地位,僅美國一國,糧食年出口量所佔全球份額常年穩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麥更高達60%。世界糧食庫存急劇下降的消息並沒有引起普通美國民眾的注意。在華盛頓一家大型倉儲批發超市裡,《環球時報》記者問一位買雞蛋的女顧客,她感覺價格漲了一些,但說不清漲了多少。當記者告訴她美國農業部的預計是雞肉零售價格比去年上漲10%、雞蛋上漲21%,牛奶上漲14%時,她顯然感到很吃驚,畢竟糧食安全危機離美國人遠了點。

  美國專業人士對世界糧食儲備大量減少的反應是「危機已經開始」。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博士曾長期任美國農業部高級顧問,目前還是中國社科院的名譽教授。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今世界正面臨一場日益逼近的糧食危機,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危機。歷史上歷次糧食危機的罪魁禍首都是氣候異常導致的各種自然災害,這次危機產生的原因則是多重的,包括灌溉水源的匱乏,糧食作物用於燃料生產以及人口增長、需求上升等。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使危機更加複雜化,因為即使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也無力改變水資源及人口的現狀,實現自動調整。他預言世界穀物的價格走勢,就像石油價格由低到高的發展一樣,正處於上升期的開始。

  「將糧食作物轉化為燃料是對人類的犯罪」,這樣的聲音超過了美國倡導的「發展生物能源」、建立「乙醇歐佩克」的聲音。美國本身就是世界頭號能耗大戶,已有分析人士擔心,生物能源的普及,將讓美國人再次忘記節約,汽車等能源消耗品「和人爭糧」會使全球糧食危機雪上加霜。布朗博士也認為,美國用於乙醇燃料生產的玉米等農作物的比例日益升高,是導致世界糧食價格扭曲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出口國和乙醇燃料生產國,但布朗說,在全球糧食危機面前,「即使美國也不能倖免,因為美國經濟與世界高度融合,我們生活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此外,糧食危機也將可能引發許多貧困的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動蕩。布朗最後說,如果把世界糧食形勢比成一輛汽車,美國以其在世界糧食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坐在了「司機的位置上」,美國有責任讓世界糧食之車保持平穩,而不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對石油的依賴,卻釀成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全球糧食恐慌。

  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跌了跟頭

  很多專家也提到,農業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美國現有耕地面積1.9億公頃,由於生產效率高,農產品過剩,長期採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復耕,且目前多數土地每年僅一熟,而其氣候條件完全可一年兩熟,可見國際「糧荒」和糧價上漲其實仍處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國,尤其是美國手中,一旦它們決定增加糧食種植面積,或提高糧食戰略儲備量,危機就會緩解。

  但人類不可能把解決糧食危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身上。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印度目前是一個由糧食「出口國」衰落為「進口國」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糧食生產上走的彎路,值得很多國家來吸取教訓。由於優越的氣候及地理條件,再加上始於上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印度在過去很長時間裡一直維持了糧食自給自足的狀態,但是自2005年開始,印度的糧食安全問題開始逐步顯現,糧食的產量也開始無法滿足國內人口的日常所需。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於2006年7月首次從「小麥出口國」變成了「小麥進口國」,進口了300多萬噸小麥以緩解國內的糧食危機。2007年,印度又連續第二年從國際市場進口了小麥。

  印度農業委員會的一個官員告訴記者,辛格政府已經認識到糧食生產低迷「已經嚴重威脅到印度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糧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安全對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印度出現糧食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政府自新世紀以來對糧食安全問題漠不關心。在過去幾年裡,印度經濟連續維持了8%以上的年增長速度,但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每年只維持在3%左右的增長,農民因生活貧困而被迫自殺的事例屢見不鮮。儘管印度市場上尚未出現糧食短缺的情況,但麵粉、食用油等產品的價格輪番上漲卻是不爭的事實。去年,一小桶色拉油是72盧比,現在漲到了85盧比(1美元約合39盧比)。麵粉的價格據記者觀察,也上漲了20%。

  解決糧食危機要靠各國聯手

  一些印度學者在談到糧食問題時還提到,事實上,就印度而言,美國每年都在不遺餘力地向印度推銷其農產品,而印度為了保護自身農業和農民的利益,拒絕大量進口美國的農產品,力圖實現糧食自給。對此,印度經濟增長學院的辛格教授認為,解決整個國際社會的糧食安全問題需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努力,在農業生產、種子培育、化學肥料等各個領域,西方發達國家都有著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雙方共同合作才能讓更多的國家從糧食危機中解脫出來,這也是整個人類所面臨的共同任務。

  德國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專家威斯曼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全球糧食安全出了問題,發達國家應負責任,它們追求短期利益的做法加劇了世界「糧荒」,如為了給歐洲汽車生產生物燃料,結果大量的熱帶雨林被砍伐。近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一篇文章呼籲說,聯合國應該制定一份「糧食基本法」,以應對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1979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決定從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糧農組織創建紀念日)定為「世界糧食日」。文章說,今年的「世界糧食日」,人們原本有理由舉行隆重的慶典,因為一個好消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有充足的資源,人們已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滿足地球上60多億人口的健康飲食需求;但壞消息卻是:人們沒有這樣做。今年的「世界糧食日」把「每個人都擁有獲得足夠食物的權利」定為主題。該組織總幹事雅克•迪烏夫在「世界糧食日」說:「我們的星球有足夠的糧食為所有人提供充足食物,但今晚仍有8.54億男人、女人和兒童空著肚子睡覺。」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就顯得更加重要。

  在應對糧食危機問題上,中國是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不僅想辦法不斷提高自身糧食安全水平,還把幫助其他國家發展農業當成「援外」的重點。從中國今年「世界糧食日」的宣傳活動中人們得知,中國農業部迄今已在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特別計劃」框架下,向亞非等國派出援外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近900名,並計劃在未來5年內派出援外人員3000名。

更多精彩請點擊環球網

(責任編輯:張宬)

相關焦點

  • 世界糧食不能自給的國家那麼多:他們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麼?
    2019年全球糧食產量約27.22億噸,我國糧食產量為6.64億噸,佔比達24.4%,我國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8.5%,且不說進口,我國的糧食生產也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的。但是世界上卻有大批國家糧食不能自給,那麼這些國家糧食不能自給的原因都一樣嗎?
  • 疫情之下北美糧食供產銷被打亂 糧食自給率40%的日本未來會如何
    引子糧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自古以來,我國都是以農立國,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通過統購統銷、建立糧食儲備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了國內的糧食供應和價格的穩定。糧食自給率40%的日本未來會如何每日糧油此前曾就日本的糧食供應做過一些簡短的介紹(詳見:糧食自給率只有40%的日本 為何糧食安全指數還要高於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國家,日本在糧食供應方面一直做的很好。
  • 我國口糧自給率超過100% 糧食供需並無缺口
    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庫存稻穀和小麥夠全國消費者吃一年以上,玉米自給率超過95%,糧食供應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習銀生告訴記者,糧食產需缺口與供需缺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需缺口是指年度產量與需求相比存在不足的情況,不足的部分就是產需缺口。
  • 全球糧食系統緊繃 各國蓄力囤積戰略儲備!
    中國大量進口美國的廉價大豆,騰出更多空地種植小麥和稻穀;日韓大量進口歐洲、美洲的小麥和玉米,更多的資源生產稻穀和發展高科技農業,由此來看,各主要國家糧食的自給其實均依賴於全球化市場。 所以,一旦逆全球化,全球糧食資源配置受到限制,那麼全球各國糧食的平均自給率將會下降,部分國家可能面臨糧食危機。
  • 有國家糧食只夠吃3個月,最愛吃米、面的中國人,需要囤糧嗎?
    我國糧食夠吃嗎?在多國宣布禁止糧食等農產品出口後,不少人也擔心,作為消耗大米最多的國家之一,我國會不會出現「糧荒」?即便中國人愛吃米和面這兩樣主食,也早已能實現自給自足。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現在存的糧食夠我們吃多久: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上一市場年度,全球庫存的水稻是1.75億噸,中國就佔了近1.2億噸。另外,中國小麥庫存亦高達1.4億噸。
  • 人口世界第二的印度,已經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
    (印度全國正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印度大部地區處於熱帶,領土有近三百萬平方公裡,農作物產量豐富、種類繁多,包括大米、小麥、大豆、茶葉和糖等,是世界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同時印度的總人口中也有58%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可以說一旦遭遇糧食減產、絕收之類的危機,印度人民將面臨巨大的災難。
  • 各國糧食自給率報告:法國最高達329% 日韓墊底
    韓國出臺糧食自給率報告 法國高達329%   隨著國際糧價暴漲,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各種統計數據也層出不窮。據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日前公布了一份報告,對29個OECD(經合組織)成員國的糧食自給率進行了比較。
  • 中印兩國都是農業大國,中國為啥四處買糧食,印度卻能出口糧食?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不僅是因為中國的農民世界最多,而且中國的土地也很多,但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雖然說生產的糧食多,但是人口總數也是世界第一位的,所需的糧食總量也是驚人的。而且因為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經由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矛盾,結構性短缺已經成為當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需要通過進口糧食來調劑餘缺,畢竟民以食為天,如果老百姓都沒飯吃了,還談什麼生活?可以說糧食是一個國家的生存之本,關乎著整個國的家命運。
  • 世界瀕臨嚴重糧食危機 中國老百姓的「米袋子」會受影響嗎
    受蝗災影響,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糧食產量受損嚴重,印度學者預測,蝗災或使印度糧食減產30%~50%,對本國糧食供給及出口均造成較大影響。  與此同時,許多糧食進口國宣布儲備告急。如菲律賓,其國內的大米供應很大部分從越南進口。越南對大米出口的限制,使菲律賓國內出現對糧食供應的擔憂情緒。  世界糧食供應鏈告急 中國老百姓的「米袋子」會受影響嗎?
  • 我國每年要進口超過1億噸糧食,大豆對外依存度更是超過80%——
    在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下,通過適度進口優化供給結構,可以從更高層次上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整體水平。 口糧有保障 進口調餘缺 人們都關心一個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國糧食夠不夠吃?答案是肯定的:夠吃。
  • 日本或將面臨糧食危機!糧食自給率創歷史最低
    上月初(8月6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了最新的「糧食自給率」數據。2018年日本糧食自給率為37%,較上一年度下降了一個百分點,低於歷史最低值的1993年,刷新了歷史最低數據。1993年,受夏季反常低溫天氣的影響,日本大米收成欠佳,最後不得不從泰國等國家緊急進口大米。2018年受天氣影響,日本小麥、大豆的產量明顯下降。
  • 同是人口大國,為何中國要滿世界進口糧食,印度則是向全世界出口糧食
    那我國與印度同為人口大國,為什麼中國每年需要大量進口糧食,印度確實頻繁的出口糧食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吧。 進口糧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進口便宜,有網友稱一畝地種兩季,能吃一年,但一包30斤的米售價很多不到100塊錢,有這個時間耕地還不如去工地搬磚。
  • 全球瀕臨50年來最嚴重糧食危機 供應鏈不穩挑戰世界糧食安全
    1平方公裡大小的蝗群中包含大約8000萬隻成年蝗蟲,可以吃掉3.5萬人1天的食物消耗量,對糧食和農業生產構成嚴重威脅。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顯示,非洲之角是蝗災重災區,其中衣索比亞、吉布地、索馬利亞遭遇25年來最嚴重蝗災,而肯亞正經歷70年來最嚴重蝗災。
  • 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
    導語:都是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向全世界出口糧食,而我國要滿世界買糧食糧食問題是每一個國家都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基本問題,在任何國家中,糧食安全都是第一位需要考慮的因素,尤其是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要知道這兩國的人口就超過了全球人口的40%,同樣是人口大國,那麼糧食問題就是國家必須要重視的因素
  • 十分之一地球人正在挨餓,我國糧食夠不夠?
    受疫情影響,近期不少糧食出口國,比如俄羅斯、越南、哈薩克斯坦,陸續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印度作為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其出口也因為「封國」而陷入停滯,導致稻米出口量驟降。在全球糧食危機的當下,我國的糧食夠不夠吃?我國的糧食安全嗎?「全球糧荒」來襲全球性糧食危機已經到來。
  • 中印同屬人口大國,為啥印度在大力出口糧食,中國卻在四處購進?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起農業的國家,早在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就已經開始種植慄和水稻了,華夏大地璀璨悠久的農業文明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都難以匹敵的。如今,我國在農業方面已經實現了現代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體系,發展前景一片大好。農業的發展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保障充足的糧食供應,國家才會欣欣向榮,人民也才能夠安居樂業。特別是以農業為國家支柱性產業的國家,國內糧食收成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形勢和國內政權的穩定。
  • 臺灣為何沒有糧食危機?內行曝驚人真相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開始對農產品的出口實施措施,包含提高出口關稅、限制出口等,造成世界各國糧食進口極大的影響,而對於臺灣是否也會產生糧食危機,也成為了不少人關心的議題;近日,有網友就提出疑惑,好奇詢問:「臺灣為什麼不會有糧食危機」。
  • 臺灣糧食自給率低至三成二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糧食自給率低至三成二,與民眾飲食西化大有關係,臺灣未來將在各地舉辦米食料理節,如嘉義雞肉飯節、新竹米粉節、客家粄條節等,找回民眾對米食的熱情。臺灣糧食嚴重仰賴進口,馬英九11日出席臺灣糧食安全會議時表示,當局正著手規劃在境內外種植進口糧食作物。
  • 世界糧食日 | 我們這樣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為解決糧食連續增產帶來的農民「賣糧難」問題,國家建立起專項糧食儲備制度,標誌著我國糧食儲備制度初步成型。但這個時期,儲備糧分級管理於各級地方企業手中,政企不分,責任不清,導致「儲備糧數量不實、質量不保、調動困難、巨額虧損掛帳」等問題。國家開始對中央儲備糧實行垂直管理、政企分開,成立中儲糧公司,建立市場化運作新機制,標誌著中央儲備糧管理進入嶄新階段。
  • 揭秘:本世紀驚心動魄的糧食戰爭,中國反敗為勝!
    對於東北大豆種植區,一畝地的主糧產量是大豆的三倍,如果要實現大豆自足,每年就會有1億多噸糧食的缺口,這是很恐怖的事情。有人說主糧也可以進口,主糧如果也靠進口,中國可能比印度還慘。中國寧願每年多花100億元從農民那裡收購糧食,讓農民去種植糧食,也不完全依靠進口,因為一旦主糧被控制了,那麼以後則可能要多花1000億甚至上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