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貴德玉皇閣 感受道教「天人合一」 (5/10)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探訪貴德玉皇閣 感受道教「天人合一」 (5/10)

"← →"翻頁

在古建築群中最具「地標」意義的,莫過於初建於明萬曆年間的玉皇閣。其建築包括山門、過廳、東西配殿和玉皇閣。玉皇閣又名萬壽觀,是整個建築群之首,譽為「仙閣插雲」,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磚包土築臺基上起三層樓閣,分別供奉「天地人」三才,整棟建築拔地而起、巍然高聳。 中新網記者 富宇 攝

發布時間:2018-07-24 09:34:39 【編輯:富宇】

探訪貴德玉皇閣 感受道教「天人合一」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來青羊,感受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青羊宮是中國道教最重要的5大宮觀之一,目前現存建築為清代康熙六至十年(公元1667年-公元1671年)陸續重建,佔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 成都和諧包容的文化氣度首先體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說的「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
    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李宗賢,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的論文觀點,下為論文摘錄: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十分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一點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
  • 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
    激蕩人心的申遺過程最終給三清山帶來了空前大發展的機遇,此時,三清山道教文化的「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展現的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綠色生活方式。大發現改變三清山9月,三清山刺破晴空俯瞰碧海,分外妖嬈。山北的明代三清宮亦是香火繚繞。
  • 道教是天人合一的踐行者,他們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著別樣的理解
    道家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道教則是漢朝的事情了。許多人是道家思想的實踐者,卻未必是道教信徒。如果說二者有什麼聯繫的話,那就是道教繼承了道家的核心思想,他們通過宗教儀式感悟自然,並溝通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天人合一,中國人最樸素,卻也是最能代表中國人世界觀的一個成語。《黃帝內經》說「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天的規律可以反映在人間,甚至反應在人身上。比如,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經典的說明。大家都知道,這個地球約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剩餘為陸地。我們人身上大約也有70%的水。
  • 天人合一-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終是一個核心理念和重要命題。作為中國傳統生態世界觀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體現,「天人合一」把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其根本意蘊就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陳寅恪先生指出:「中國之思想,可以儒、釋、道三教代表之。」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狀態,要改變自己的思想,找到無欲無求、順應大道、順應自然的狀態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為,是自己的本性和神性的合一。本性是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還有看不見的神靈、能量,很多時候是看不見的左右著看得見的東西,看得見的會影響看不見的,找到融合的狀態,使看見的、看不見的二者達到平衡,找到平衡點。
  • 「天人合一」思想對古典園林山水布局的影響
    本文摘自龍虎山道教公眾號,作者為汪文忠,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園林設計中人們經常提到「天人合一」,我們將其稱為一個思想。
  • 道教醫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是什麼?
    [摘要]天人感應即人與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中國好石頭資料庫《天人合一》權威發布!
    最近一方估價過億的道學文化石引起了有關專家的高度關注這方「天人合一」奇石圖紋神韻極像道教創教肇始祖天師張道陵作品不但神奇地還原了「道」者之妙尊億年前遠古的靈氣與當今龍虎山道教文化的有機融合,達到了傳統文化中人神合一的境界,更是得到人文精神得"性"的最高升華,這絕對是鷹潭黃臘石中的聖品,絕對是中華傳統道文化稀世罕見的文化瑰寶。
  • 佛教:天人合一,修行者畢生追求的目標
    【天人合一準確地說應該是人天合一。它不是有沒有道理的問題,而是公理】只有東方人,更狹隘地說,只有中國人才講究天人合一。如果站在人的立場,不應該叫天人合一,應該叫做人天合一。其實,無論是天人合一,還是人天合一,講的都是一個意思,只是角度的不同罷了。古人講宇宙劃分為天,地,人。也被稱作為三才之道。筆者覺得不太準確,應該劃分為天,間,地。其中為什麼將人改為間呢?原因是,天地之外,除了人的存在,還有其它的存在。例如不可見的能量體。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
    天人合一這個涉及到了哲學問題,這是傳統中國人的哲學觀。這裡的天不是天空的意思,而是大自然,宇宙的意思。合一,有合為一體,渾然一體,融為一體的意思。除了天人合一以外,中國人還說天人感應,這個我覺得就不太靠譜,比如天可以預兆人事:我們在古書上經常看到某個大人物出生,天空,天氣會有不同尋常的事物出現,祥瑞兆豐年,天上流星出現就代表什麼不好的事情。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光明日報:天人合一
    原標題: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看香港
    「天人合一」位於山頂上,中文大學裡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和知行樓之間。未到實地,我腦海裡會湧現很多的景物想像:書院?樓臺亭閣?碑刻長廊?等,但到眼前,不直接「參與」到實地景物中,你還真的不會理解「天人合一」的絕妙奧義。
  • 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解釋,才知道我們多麼膚淺
    天人合一是一個修行狀態首先需要明白一個概念,天人合一是修行的時候,一個實修實證的狀態。現代人認為或者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在自然的層面,比如到一個風景迷人的地方,心曠神怡,感覺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這種認識也對,宇宙本來就沒有對錯,認識與理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觀念。
  • 從黃帝內經讀懂——天人合一
    從中我們有著直接的感受就是人要隨著春天的生發之氣而做相應的行動,以適應形體和精神的需要,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重要體現。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這個總結直接就從天地四時的變化,對應到人的身體上來,並且說明了,如果不順應四時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人的身體就會出現不同的病變,這就更為體現天人合一的重要性了,所謂天人合一,並不只是在精神是達到合一,更是要身體力行的達到天人合一,以適應四時的變化,從而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天人合一」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西周時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會的最高主宰,天人關係即神人關係。《尚書・洪範》中說:「惟天陰騭下民。……天乃賜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天保佑民眾,因而把九類大法賜給禹,安排人倫規範。這一觀點肯定「天」(神)與人之間有著某種相通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