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人感應即人與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把天地當作一大宇宙,而人身則是一小宇宙,所謂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其中包含著天地人同源同構、互感呼應、相互關聯,共成一體的天人觀。
道教的這一天人合一哲學觀,在歷代諸多經典中均有闡述和發揮,如《三元延壽參贊書》中說:「天地之間人為貴,然囿於形而莫知其所以貴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目象日月,毛髮肉骨象山林土石。呼為風,呵為露,喜而景星慶雲,怒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潤而江河淮海,至於四肢之四時,五臟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
天地人同源同構、互感互應(資料圖)
道教天人合一觀即天人感應思想,是道教醫學模式建立的重要理論認識基礎。如著名學者蓋建民先生說:「道教醫學模式是熔生理治療、心理治療、精神信仰治療和社會治療於一爐的綜合性、多元化醫學模式。這一醫學模式從人之身心內外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聯、協調的視角出發,強調理身、治心與醫世的統一,道教醫學模式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宗教哲學基礎。」
藥王孫思邈(資料圖)
天人感應,就是說人和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這對於人心浮躁、精神錯亂、思想極端、行為失常,乃至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的病人來說,可謂是一劑濟世之良藥,救命之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