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中的「天人感應」思想是什麼?

2020-12-13 鄧方朔

[摘要]天人感應即人與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

《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把天地當作一大宇宙,而人身則是一小宇宙,所謂天中有地,地中有天,人中有天地。其中包含著天地人同源同構、互感呼應、相互關聯,共成一體的天人觀。

道教的這一天人合一哲學觀,在歷代諸多經典中均有闡述和發揮,如《三元延壽參贊書》中說:「天地之間人為貴,然囿於形而莫知其所以貴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目象日月,毛髮肉骨象山林土石。呼為風,呵為露,喜而景星慶雲,怒而震霆迅雷,血液流潤而江河淮海,至於四肢之四時,五臟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

天地人同源同構、互感互應(資料圖)

道教天人合一觀即天人感應思想,是道教醫學模式建立的重要理論認識基礎。如著名學者蓋建民先生說:「道教醫學模式是熔生理治療、心理治療、精神信仰治療和社會治療於一爐的綜合性、多元化醫學模式。這一醫學模式從人之身心內外與自然、社會的相互關聯、協調的視角出發,強調理身、治心與醫世的統一,道教醫學模式的建立,有其深厚的宗教哲學基礎。」

藥王孫思邈(資料圖)

天人感應,就是說人和天地是互感互應、同源同構、共為一體的。從醫世的層面來說,人想要不得病、少得病,就必須依天地、四時、節令的規律,做到順應自然、效法天地,積功累德、廣種福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這對於人心浮躁、精神錯亂、思想極端、行為失常,乃至勾心鬥角、爭名奪利的病人來說,可謂是一劑濟世之良藥,救命之偏方。

相關焦點

  •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給儒家帶來了什麼?
    隨後的幾千年裡面,儒家變更了許多不同的思想,從經學到理學和心學,但唯獨不變的就是政治上的價值。當權者喜歡儒學也正是因為他能鞏固皇權,使之神聖化,而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董仲舒,皇權神聖化的始終繞不過這個人。秦末農民起義之時,那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把皇權徹底踩到了腳下,沒有永遠的皇室,任何人都能稱王。
  • 七夕節,牛郎織女故事背後有哪些思想和隱喻?天人感應,門第觀念
    導語:七夕節到了,牛郎織女故事背後有哪些思想和隱喻?天人感應,自然宇宙觀,儒道佛影響,門第觀念。漢代天人感應與自然宇宙觀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體系的基本確立是在漢魏時期,而那時候主要推崇的是儒和道,佛教雖然在漢代傳入我國,但那個時候遠未對本土思想產生強烈衝擊。從牽牛織女星的命名來說,本質上是道教文化,到了漢代終於與儒家文化相融合。
  • 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
    導語:漢武帝時期以董仲舒儒家思想為主的天人感應,在當時有何影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主,結合各家思想,並引入陰陽五行學說,從而建立起新儒學體系。「天人關係」、「君權神授」等觀點,把帝王統治與天道、天命聯繫起來,為帝王統治製造權威,為帝王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因此董仲舒的新儒學就成為了神學儒學。天人神學:天人關係「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是董仲舒獨創,早在《莊子達生篇》裡闡述的「天地,萬物之父母也」應該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天是萬物之母,天創造萬物,當然包括人類。
  • 為什麼要「天人感應」?
    是出自《太上感應篇》的一段文字。《太上感應篇》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成書年代不可追溯,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太上感應篇》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支持這種說法有清光緒年間的許越身,他在《太上寶筏序》中說:「《感應篇》與《道德經》同出於道祖李伯陽手筆。」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存在基礎。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儒家思想:大一統、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解讀漢武帝獨尊儒術原因
    然而當時的儒家思想並不受統治者們待見,甚至會受到極大的排斥。儒家和其他百家一樣,只是眾多思想理論中的一員。即便是喊出"捨我其誰"的孟子,在治國理政上也沒有取得過什麼成績。儒家不受重視,其實也好理解。畢竟在殘酷的春秋戰國時代,缺乏進攻性的儒家思想很難讓國家在競爭中勝出!
  • 淺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古人將代表自然的「天」與人自身結合起來,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都應遵循著天道規矩。《論語》中,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知我者,其天乎!」
  • 淺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
    天人感應說源於西周初年的天佑有德的思想,認為作為人格化至上神的「天」是根據統治者的德行來實施賞善罰惡。夏商所以亡國,「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文王所以以周代商乃是「明德慎罰」的結果。
  •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孔孟卻表示不知情?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說法很多,一般認為最早是莊子提出來,但道家後繼無人,道教卻走上了修仙煉丹的道路,最後也沒能發揚光大。其它各家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直到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帝制神學體系。他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思路正中漢武帝下懷,於是大力推廣,至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天人合一」與「天人感應」兩個關鍵詞,前者蘊含了豐富的科學原理和哲學思辨,後者則摻雜了太多的封建迷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是要人效法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無論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都要保持和諧相處。
  •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欣賞和採納。自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
  • 天人感應獨尊儒術,把儒家變成儒教的漢代「糟老頭」
    從此被籠罩上一層神學的色彩,孔子被神聖化,孔子思想被宗教化,而始作俑者,董仲舒也。董仲舒,生活年代為公元前179前104年,他是漢代官方哲學的奠基人、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點,推出了道德教化的策略;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術,首次開創了以儒家學術為正統官學的局面。
  • 天人合一 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
    山東省道教協會副會長:李宗賢,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道教的生態智慧》的論文觀點,下為論文摘錄: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具有十分巨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這一點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擴展資料什麼是天人合一?關於自然界與人的關係,即天人關係。早在《山海經》和《夏小正》中,就有關於天象、氣象、物候與人類行為之間關係的論述。道教中繼承和發揮中國古代傳統的天人合一理論, 並把它作為觀察宇宙人生的基本方法,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探究生命奧秘,發現修煉成仙之道,並期望在最高層次上復歸於自然。道教認為天(自然)與人本來是合一的,應當把人的生命現象,放在人與自然界一體的整體關係中去把握。在道教內丹書中,常用「一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來概括說明人身具足天地的理、氣等一切。
  • 古代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與觀念看來並不是偶然
    漢代帝王詔書中生態意識之特點,可以從三個方面粗略分析。思維方式上,受天人合一觀念的作用。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認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兩者合為一體。
  •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這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這一思想對於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重新構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仍具有借鑑價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歷經了一個逐漸演化的過程。
  • 陰陽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一書中提到「天地之間,有陰陽之氣,常漸人者,若水常漸魚也。所以異於水者,可見與不可見耳,其澹澹也。然則人之居天地之間,其猶魚之離水,一也。其無間若氣而淖於水。水之比於氣也,若泥之比於水也。
  • 古代祥瑞的顯現,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何為天人合一
    這可以算作古代天人感應的一部分。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的概念,同時討論關於天人感應,到底是人感應天?還是天感應人?這些問題主要涉及到道家和儒家的兩方面,天人合一偏於道家,天人感應偏於儒家。但通過古代這兩個文化認識,或許能更好的闡述古代傳統文化基礎。
  • 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究竟能幹什麼?
    在中華文明中,有一項叫做「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說很多西方人都很感興趣,特別是在如今全球變暖,各地汙染嚴重,許多物種瀕臨滅絕的情況下,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加受歡迎。那麼究竟什麼是「天人合一」呢?歷史上「天人合一」的思想,曾經被統治者濫用。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這就是古人講的「天人感應」,天人互相影響。社會發展的最高境界則是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世界上人來人往,有新生有死亡,一代接著一代,一波接著一波。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生活的本意便是生下來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