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標題下「昆明女聲」可快速關注
重家教、守家訓、正家風,一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家庭文化傳統。家庭,是我們最早接受教育的環境,是傳承家教家風的核心場所,同樣是我們每一個人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
昆明市婦聯以「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為工作目標,圍繞「傳承好家風好家訓」主題,結合2020年尋找昆明市「最美家庭」活動,5.15「國際家庭日」、「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通過講述「名人家風故事」、「模範家庭故事」、「戰疫家庭故事」和「家風家訓故事」,以深度挖掘歷史名人,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抗疫家庭故事,同時,展示昆明市敬業奉獻、孝老愛親、科學教子、勤勞致富、鄰裡互助、熱心公益等優秀有代表家庭的家風家訓,家風故事,共同展現昆明風採。
聽家風故事 傳播好家風 凝聚愛國情
家風家訓故事
家庭是最溫暖的港灣,也是每個人最初的起點,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家訓,影響著和幫助著人一生,為幫助青少年兒童、家庭與社會共同學習進步,講好普通家庭的好家風好家訓故事,共同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品質,共同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深入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每個家庭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今天,我們從東川區財政局張曉彤同志家庭老照片裡的故事裡,一同感受好家風、好家訓的重要作用。
老照片
來源:作者投稿
我家老照片及背後的故事
——父親的規矩
作者:東川區財政局 張曉彤
父親出生於60年代,是一個在祖國西北邊關駐守了17年的東川男人,是一個眉宇間帶著英氣卻又掩飾不住滄桑的湯丹漢子,他的肌膚早已被強烈的紫外線鍛造成了紫銅色,以命相許的鐵血職能賦予了他堅定的信念。我是家中的獨女,生在軍營,長在軍營,父親從小就對我立下了嚴厲的家規,不允許剩飯,不允許穿奇裝異服,不允許在同學家過夜,不允許和男同學過於親近。在父親嚴厲的規矩之下,在部隊大院成長的我一直都是鄰居眼裡的乖乖女。
1998年父親轉業回東川時,分配在原東川市工商局紀檢組工作。印象中。父親個子很高,相貌英俊,他喜歡穿著白襯衫、藏青褲子,騎著一輛永遠嶄亮的自行車上下班,從沒有遲到早退。傍晚回到家就著一碗老花豆,悠然自得。我讀高中時,每到春節,父親都要談談家風,立幾條規矩:「守住底線不準違規、勤勞做事清白做人、鍛鍊身體健康第一、知足常樂積善成德……」一條條家規,凝聚著一名黨員,一位軍轉幹部對家庭成員的殷切期盼,所以工作以來我一直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張老照片是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我們全家的合影。如今,父親因病去世已經十多年了,但他遺留下來的規矩:誠實、善良、孝順、寬容、有責任心、老老實實做人、勤勤奮奮做事,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著我,引導著我們傳承家風、努力學習、認真工作、家庭和諧,讓我們用滿滿的正能量繼續前行。
生活近照
來源:作者投稿
一張照片,一段故事,弘揚家風,傳承家訓。
老照片裡承載著的不僅是美好的回憶,亦有思念,更有誠實、善良、孝順、寬容、有責任心、老老實實做人、勤勤奮奮做事家風。
感謝張曉彤同志的投稿,讓我們一起感受家風家訓的醇香。
你想聆聽更多家庭的故事嗎
「家風故事匯」系列展示活動
帶你感受家庭的力量
來源:昆明市婦聯、雲南兒童網
原標題:《【家風故事匯】第四十八期|張曉彤:我家老照片及背後的故事——父親的規矩》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