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出生在魯國的昌平鄉陬邑,祖先是宋國人,名叫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紇。叔梁紇與姓顏的女子生下孔子,孔子生下來的時候頭頂中間下凹,所以起名叫丘,字仲尼,行二。
01早年無為
孔子剛出生不久,父親叔梁紇就去世了,葬在防山。防山在魯國東部,孔子無法確知他父親的墓在哪裡,因母親對他隱瞞了這件事。孔子小時候做遊戲,常常擺設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時的禮儀動作。孔子的母親去世後,就把靈柩暫時停放在路旁,大概是出於慎重而沒有馬上埋葬。陬邑人蓊父的母親告訴了孔子他父親的墓地,然後他才把母親的靈柩運往防山和父親合葬在一起。
孔子17歲的時候,魯國大夫孟釐子病危,告誡他的兒子懿子說:「孔丘,是聖人的後代,祖先在宋國敗落。他的先祖弗父何當初本是宋國的繼承人,讓位弟弟厲公。他的另一祖先曾經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鼎上的銘文說:第一次受命時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時彎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時俯身而受,走路時靠著牆根走,也沒有人敢侮辱他。他曾用鼎煮麵糊,煮稀飯,以此餬口度日。'他的恭謹節儉到了這種程度。我聽說聖人的後代,雖然不一定當國執政,但必定會有顯達的人出現。現在孔丘年少而喜好禮儀,大概就是要成為顯達的人吧!我馬上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做老師。」等到孟釐子去世,懿子拜孔子為師。
孔子家境貧寒而且地位低賤。等到成年後,曾經做過季氏的門下小吏,負責管理倉庫,出納錢糧計算得清楚準確;又當過管理牧場的小吏,牲畜繁殖得很好。於是被提升為管理營建的司空。不久離開魯國,到齊國後又受到排斥,在宋國、衛國遭到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厄困,於是又返回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們都叫他「長人",覺得他跟常人不同。因為魯國再次善待他,所以返回魯國。
02赴周問禮
孔子要去周面見老子,魯人南宮敬叔對魯君說:"請讓我的兒子跟他一起到周去吧。」魯君給了他一輛車,兩匹馬,一個值僕,隨他出發到周去學禮,據說見到了老子。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周禮。告別離去時,老子送他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仁德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不夠富貴,就盜用仁德之人的名號,用言辭為你送行,這些言辭是說:『聰明深察的人常常靠近死亡,這是因為他喜歡非議別人。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喜歡揭發別人的罪惡。做子女的不應該只想到自己,應該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不能夠只顧及自己,而應該—心想著君主。'"
孔子從周室返回魯國後,門下的弟子漸漸多起來。
孔子入周問禮處
03周遊列國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約已經30歲了。齊景公和齊相晏嬰來魯國,景公問孔子說:「從前秦穆公國家弱小而且地處偏僻,為什麼能夠稱霸呢?」
孔子回答說:"秦國,國家雖小,但志向遠大;地方雖然偏僻,但施政卻很公正。曾親自推舉用五張羊皮贖回來的百裡奚,封給他大夫的爵位,把他從拘禁中解救出來,跟他交談了三天,就讓他主持國政。憑藉這些而奮發進取,即使稱王也是可以的。」景公聽了很高興。
孔子35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重新回到魯國,仍舊教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有一天,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以禮法來約束齊國,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閔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80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於是,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後又輾轉來到宋國。由於宋國的司馬對他所提出的禮節很厭惡,想殺掉他,把孔子嚇得慌忙逃出宋國。於是孔子又帶著弟子先後到過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面對這種情況,孔子無奈地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這批人中有些弟子志向遠大,只是行事有些疏淺,他們有上進心,沒忘記自己的初衷。」最終,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